当前位置:首页 > 报刊类

一辈子就在岛上做好一件事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4日 来源:南方日报

  今年是杨万基在江门台山上川岛气象站的第40个年头——在岛上,杨万基每天观测温度、湿度、降雨、能见度等基础气象数据,为日常天气预报、科研的提供重要的数据,最终服务群众。

  2019年,杨万基被中组部等评为中国“最美奋斗者”,今年获评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从朝气蓬勃的少年,到如今成熟稳重的中年,杨万基说:“我还将在海岛继续工作,坚守在气象观测的最前方,这是我一辈子都想做好要做好的事业。”

  耐住寂寞坚守海岛40年

  1981年,年仅18岁的杨万基毕业后来到上川岛气象站,成为岛上一名气象观测员。

  “那时的想法简单,就是毕业后找工作养活自己,减轻家里负担。”杨万基回忆说,当时物资紧缺,海岛上的工作条件也很艰辛,“住宿条件很差,刮台风下大雨时平房都会漏雨。”

  “在岛上,最难克服的是寂寞,经常一个人上班,特别是晚班。”杨万基说,80年代岛上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听收音机,但夜班搜不到电台,海岛又黑又静,“凌晨4点左右最难熬,那时候就只能在周围走走,再用水洗把脸,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漏报观测数据。”杨万基说,“而且海岛草木繁盛,蛇虫鼠蚁不少,打开百叶箱窜出一条蛇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吓人。”

  但条件再艰苦,杨万基始终坚守在观测一线。

  1987年,杨万基成为上川岛气象站副站长。有朋友提出建议,让他离开海岛找个待遇更好的工作。“但那时候我开始感受到了责任感——我是副站长,本来岛上人就少,要是走了岛上的观测工作肯定会受到影响,这样会对不起国家和人民。”最终,杨万基选择留下。

  后来,这份责任感化作了一次次坚实的行动。

  上川岛常年受台风吹袭,杨万基印象最深的就是2008年的台风“黑格比”——当时观测场1米多长的铁栏杆都被吹跑了。为了保证观测场的数据不中断,杨万基和2位同事把绳子系在腰上,另外一端绑在值班室的铁门上,3人抱在一起猫着腰向观测场挪动。从值班室到观测场不到30米的距离,他们用了近10分钟才走完。在台风吹袭的前后36个小时里,岛上的观测员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坚守住岗位。

  这样的坚守,一晃就是40年。

  精细化预报 服务解困滞留游客

  上川岛通过轮渡与台山陆地来往,精细化天气预报服务成为群众安全的重要保障。

  广东多台风,台风时期轮渡往往要停航。但前期预报较粗,一报就是24小时停航,有时风雨暂停但还不能出船,岛上的居民、游客一直有意见。

  为满足群众需求、做好服务,2006年江门市气象局开始为川岛两条航线提供定点、定时的短时精细天气预报,上川岛气象站的观测数据成为重要一环。

  2018年一次台风停航,上川岛滞留了数千名游客。“我们加密监测风力、风速,再上报江门气象局分析出预报,找到风小的时段,将滞留游客全部送回台山。”杨万基回忆。

  能在台风吹袭过程中找到适合航行的时间,靠的是极度精细的观测,这背后是上川岛气象站观测员长久积累的技能和经验。

  1997年以来,上川岛气象站测报业务从未出现重大错情和严重违法违规等现象,连续11年被省气象局评为“先进测报组”,杨万基也2次被中国气象局授予气象观测领域的最高荣誉“质量优秀测报员”。

  “要250个班没有一次错情,至少需要2年的时间积累。”杨万基说,气象观测这是个很精细的活,“一定不能出错误,一点偏差都可能会对结果造成严重影响。”

  上川岛气象站是广东三类艰苦海岛台站,面临招人难、留人难等困难。1989年气象站18人的队伍如今只剩下5人,24小时轮班,承担着每天8次观测、8次发报和每小时台风报、重要天气报的繁重任务。

  “我还会继续在岛上,这辈子能做好这件事就够了。”匆匆的岁月让曾经的少年脸上布满了“沧桑”,但杨万基仍对气象观测事业保持着那份初心和热情,“岛上、岛外都能做出成就,一定要安心、耐得住寂寞。”(张子俊 李赫 王天巍 胥金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