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创新篇

气象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②科技创新篇
科技创新驱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06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2月28日,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2021年至2035年气象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我国气象科技创新已发展到跟跑和并跑并存的新阶段。两年来,我国气象事业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步伐和世界气象科技发展趋势,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数值预报业务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我国建立了以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为核心的无缝隙智能化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实现了从站点、落区预报到数字格点预报的跨越,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至40分钟,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缩小到77公里。经过多年攻坚克难,我国数值预报业务体系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奠定了基础。

  全球气候系统模式跻身国际前列。在国际次季节至季节气候预测计划(S2S)中,中国气象局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一体化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加入国际比对,其中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预测技巧超过20天,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我国全球气候模式分辨率达到45公里,区域气候模式分辨率达到10至30公里。

  气象卫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通过自主创新,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气象卫星的发展中国家,创下“国产卫星中应用最好、定量化水平最高、离百姓最近”的纪录。风云气象卫星服务海洋、农业、生态环境等近百个领域或行业,国内用户超过2700家,投入产出比超过1:40;惠及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为全球22次重大灾害提供近2T的监测数据。

  此外,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华南季风降水试验、干旱气象科学研究计划及超大城市垂直综合气象观测技术研究试验、大型无人机高空气象观测试验等相继开展,新成果不断涌现。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外场试验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供图

  我国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也在改革中进一步完善。气象科研院所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成立,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许健民气象卫星创新中心加入气象科技创新布局,国家级和省级气象科研院所进一步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获批开展“扩大高校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试点和“中央级科研单位绩效评价”试点。

  中国气象局在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科研机构试点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健全科技评价和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推出多项举措,推行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的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全面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制定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办法,构建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分类评价指标,引导科技成果向业务服务转化应用。

  2021年4月,中国气象局制定并印发了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数值模式、综合观测、预报预测等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实现自主可控的主要目标,站在科技创新的维度谋划气象科研力量、创新体系、生态、核心技术等,使科技创新对气象现代化的引领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从而进一步深化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机制和科研业务融合机制,提高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作者:徐文彬 赵晓妮 责任编辑:张明禄)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