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行动

传播气象好声音 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宣传科普工作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6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气象宣传科普工作是推动气象部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部署的关键环节,是支撑气象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效益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必要抓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和科学普及工作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党中央战略部署、中国气象局党组决策,用笔用镜头、用心用情忠实记录气象现代化建设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每一步坚实足迹;以铿锵有力的步伐,跋山涉水科学普及气象知识,提升公民气象科学素养,2021年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达80.76%。

高位谋划 推动宣传科普向纵深发展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和科学普及工作,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加强新闻舆论工作,强化科学普及工作。

一直以来,中国气象局党组将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视为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党组(党委)深刻认识气象宣传科普工作的重要性,把气象宣传科普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气象需求,打造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主阵地。

2018年,《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加强气象宣传工作的意见》《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印发,成为近年来推进气象宣传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

近年来,全国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守牢守稳意识形态主阵地,高举旗帜,推动党的思想理论成果在部门内走深走实,跟踪记录气象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以提升公民气象科学素质为目标传播气象科学知识,让主旋律响彻气象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用气象科普能力的提升助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融合新理念、新技术、新媒体的气象大宣传科普格局正在形成。

在中国气象局党组的关心下,2019年,以“媒体融合、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为建设思路的气象宣传科普业务支撑平台项目批复立项,并于今年投入业务运行,实现气象宣传科普信息“一次采集、多次加工、多元生成、全媒体分发、全国共享”。2021年,中国气象局融媒体中心建成,气象宣传科普现代化迈出重要一步。

有了平台,如何建好机制,推动宣传科普工作影响力不断提升?

2022年5月,中国气象局印发《重大灾害性天气科普联动工作方案》,推动重大灾害性天气科普联动工作机制建设,要求建立“一过程一策”国省联动响应机制,逐步形成响应迅速、组织有力、布局合理、流程规范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局面。

以此为抓手,在南方入汛以来最强降水来临时,在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来袭时,在台风影响多个省份时,“一过程一策”机制发挥重要作用,形成上下联动强大合力,将气象宣传科普融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发挥全过程,引导舆论,助力气象预警服务等信息传播。

传递气象“好声音”从来不是独奏曲,而是交响乐!扩大“朋友圈”一直在路上。近年来,气象部门不断拓宽与中央、地方、行业、社会媒体的合作——运用5G技术在线直播,每年组织近30场新闻发布活动;与人民日报客户端建立信息弹窗机制,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建立气象“绿色通道”,与央视频开展直播互动;联合应急管理部、中国科协共建防汛救灾应急科普联动机制;联合中国行业报协会评选全国气象十大好新闻,充分发挥气象融媒体矩阵牵头作用;锚定国际气象领域权威发声窗口,与世界气象组织网站等国际传播平台开展合作;联合中国一带一路官网,建成覆盖137个国家(地区)的中国一带一路气象服务专网……

此外,建成舆情监测平台,应用大数据及气象传播影响力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强化舆情监测,增强舆论斗争能力,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高举旗帜 奏响新时代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气象局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国气象部门落地生根。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赋予气象事业更加全面深刻的发展内涵和更为光荣重大的职责使命。中国气象局党组以实际行动落实总书记嘱托,气象宣传科普战线统一行动,营造良好氛围。

各级气象部门网站和政务新媒体等开设专题、专栏,编写出版权威读物,推出系列理论文章,凝聚干部职工思想共识;开展经验交流,总结建设成果,推动对重要思想理论的大思考、大学习、大实践,在全国气象部门迅速铺开、层层推进……此外,在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向基层延伸、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等深入贯彻中央重要精神、落实重大部署中,气象宣传科普工作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适应新传播趋势,气象部门推出多种多样的宣传与科普融媒体产品。

十年来,中国气象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积极响应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雄安新区规划、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粮食安全、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任务和安排部署。气象宣传工作及时跟进,强化宣传解读和舆论引导,而这些也化作激荡前行的动力——

一篇《分析气象条件为雄安新区建设建言——保护“华北明珠”为千年大计之基》,保障气象工作深度融入雄安新区建设;一篇《气象预警精准直达45万快递员》,助力气象服务覆盖产业全链条;一篇《直击贵州修文高温干旱一线——平滩村每天600人拉水抗旱》,引起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牵线”消防车送来“救命水”;关于气象保险的系列报道,直接促使相关地方政府落实重大惠民政策……

2014年,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正式上升至国家层面。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使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气象媒体融合加快进程,铸强自身、借船出海,不断扩大影响力版图,做强舆论阵地。如今,一张覆盖范围广、传播层次深、媒介形态多元的气象媒体阵地初具规模——覆盖微信、微博,以及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新闻客户端,进驻“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形成新媒体矩阵,完善“1+31”气象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

在一次次实战演练中,综合运用大数据、云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短视频、创意海报、微电影、动画等创新产品,实现新闻报道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逐步实现单项式传播向双向式互动传播转变,公众参与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神秘的黑衣人》《被洪水“冲跑”的气象局长,经历了什么?》等融媒体破圈作品应运而生,在社会各界产生广泛影响。

提升科普能力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到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多发、强发、广发、并发态势,对各行各业和人民群众安全的影响日益加剧,强化气象科普,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势在必行。

“非常通俗易懂,很务实管用!”今年9月,《领导干部气象灾害防御手册》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气象防灾减灾专题研究班的参考资料,成为参加培训的21名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手边书,获得多方点赞。该手册与《农民气象灾害防御手册》《青少年气象灾害防御手册》一起组成《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科普丛书》,针对不同群体,力争成为即拿即用的气象防灾减灾速查指南。

事实上,近年来,开展气象科普已不仅仅是气象部门唱“独角戏”,“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会化格局基本建立。

气象科普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融入国家科普发展体系;中国气象局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相关部委和地方党委宣传部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机制,气象科普融入国家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技活动周等主题气象科普活动成为常态,年均参与专家1万余人,惠及300余万人;各地气象部门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的气象科普社会化机制……

气象科普走进校园 来源:新华网

2019年,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部联合印发《国家气象科普基地管理办法》,同年12月,中国气象科技展馆正式对外开放。如今,全国建设国家气象科普基地16家、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0家、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402家、全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示范县(试点)1家以及一批气象教育特色学校,国—省—市—县四级实体气象科普场馆体系雏形初现。

受众在哪里,气象科普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公众需求在哪里,气象科普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

2021年,台风“烟花”影响期间,邀请气象专家向全国公众开展24小时网络直播,吸引人民网、新华网、央视频同步直播,话题阅读量超两亿;与新华网联手打造《聊天儿》数据新闻栏目,入选“典赞·科普中国”年度优秀作品;《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获得第28届电影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2016年以来,各级气象部门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普有关奖励25项……

线下活动如火如荼。今年以来,中国气象局联合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协共同开展的“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活动走进101个市(区)、812个县、2121个村,举办314场次活动,吸引1507名专家、志愿者参与,受众达188万余人。此外,“全国气象科普宣传观摩交流活动”“应对气候变化·记录中国”“绿镜头·发现中国”等品牌活动吸引社会各界主动参与到品牌合作和宣传推广中,释放更多气象宣传科普优质产品有效供给。

面向不同重点人群,提供针对性气象科普宣传。面向应急责任人和联络人,制作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处突手册,制作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气象万千》科普节目;面向居民和气象信息员,推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指南;面向广大群众,开办中国气象科普网,开发系列气象防灾减灾科普产品,建设数字气象科技展馆。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者将继续守正创新,用心、用情记录万千气象,用“看得到、看得懂、用得上”的气象科普服务社会!

(作者:王若嘉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