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世界气象组织
世界气象组织(WMO)10月30日发布的《温室气体公报》显示,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2016年以惊人的速度上升至80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根据该公报,在人类活动与强劲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共同作用下,2016年全球CO2浓度达到了403.3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高于2015年的400ppm,为工业化前(1750年前)水平的145%;甲烷浓度达到了新高,约为十亿分之1853,是工业化前水平的257%;氧化亚氮浓度为十亿分之328.9,为工业化前水平的122%。
11月6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德国波恩召开。本次大会主席国为太平洋岛国斐济,这是受到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首次担任联合国气候大会主席国。大会通过了名为“斐济实施动力”的一系列成果,就《巴黎协定》实施涉及的各方面问题形成了谈判案文,进一步明确了2018年促进性对话的组织方式,通过了加速2020年前气候行动的一系列安排。据了解,本次大会有来自195个缔约方的超过25000名代表参加。中国政府派出了由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的代表团与会。
(来源:新华网)
近日,全球500多名专家参加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的第一次专家评审。他们审议处理了来自61个国家的专家评审提交的接近13000条评论。评审们还探讨了关于全球升温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路径等。IPCC还于近日举行了首次《关于气候变化、荒漠化、土地退化、可持续土地管理、粮食安全和陆地生态系统中温室气体通量的特别报告》主要作者会议。来自52个国家的100多名专家审议了该特别报告。所有的IPCC报告都会经过两个阶段的正式审议。最终报告将于2018年10月定稿并公布。
图片来源:地球观测组织官网
10月23日至27日,地球观测组织(GEO)第14届全会及第41次、42次执委会会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62个GEO成员国、49个参加组织、6个观察员组织以及GEO秘书处的5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会上,中国向国际社会发布了《中国面向全球的综合地球观测系统十年执行计划(2016-2025年)》;宣布中国首颗碳卫星数据面向国际社会开放共享;将“一带一路”区域陆表定量遥感数据集和国际首套2015年全球30米土地覆盖数据集作为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7年度报告工作的重要成果发布。
11月15日2时35分,我国“风云三号”D星搭乘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作为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系列的第4位成员,“风云三号”D星将帮助人们更早获知未来天气状况,降低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它所具备的对气溶胶、温室气体探测能力,将在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图片来源:欧洲空间局网站
10月13日,欧洲空间局(ESA)从俄罗斯西北部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地区发射了地球观测卫星哨兵-5P,用来观测地球的火山灰以及紫外线辐射。卫星配有先进的对流层检测仪Tropomi,可以更好地跟踪二氧化氮、臭氧、甲醛、二氧化硫、甲烷、一氧化碳等气体的浓度,以测量空气污染程度。此外,科学家还利用哨兵-5P传回的数据了解地球臭氧层洞的形成。卫星将为ECMWF代表欧盟委员会运营的哥白尼大气监测服务作出重大贡献。
图片来源:ECMWF官网
近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推出了新的季节预报系统(SEAS5),可提高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预报水平。SEAS5能够明显改进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预报以及热带预报,同时提高北半球北极海冰和近地面气温预报能力。海洋模式和大气模式的水平分辨率都提高了一倍多,使得预报结果更加精细。全球洪水感知系统利用了SEAS5的数据,制作了首个业务化的全球长期河流预报系统。目前,ECMWF成员国和授权用户能够在每月5号获取SEAS5预报产品。
图片来源:NOAA网站
太平洋标准时间11月18日1时47分(北京时间17时47分),搭载着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联合极轨卫星系统(JPSS)首颗卫星JPSS-1的DeltaⅡ火箭在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该卫星将显著提升天气预报的精确度,有望提前7天预报极端天气事件。JPSS-1卫星正式运行后,将成为美国主要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
图片来源:NASA
近日,来自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首次利用复杂电脑模型展示了地球工程方法能够用于控制地球升温。该研究刊登在《地球物理研究》上。在这项新研究中,科学家利用了NCAR公共地球系统模式和全大气公共气候模式。全大气公共气候模式包括详细的上层大气化学和物理性质,经过最近升级后,能够模拟平流层气溶胶演变情况。此外,科学家显著地改善了模拟热带平流层风的模式。这项新研究是地球工程的重大进展。然而,尽管向大气层中注入二氧化硫气体可以用来应对气候变化,但无法解决和气候变化相关的诸多问题。科学家需要留意地球工程对降水模式的影响,以及臭氧层破坏、严峻的监管和伦理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