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天气来临时,容易天气干燥,火灾发生的几率也随之增大,居家防火要注意用火、用电、用油、用气安全,在野外游玩时尤其注意避免使用火源。
“天干物燥 小心火烛”这不仅是深入人心的宣传口号,也从客观上反映了森林火灾和气象的密切关系。虽然人为原因是森林火灾最大的原因,但长期的天气干燥也可能导致地面温度持续升高,一些物质可能引起自燃,而且雷击也会导致火灾的发生。而从年变化上来看,森林火灾多出现在降水量少、连旱日数比较长的年份。从日变化上来看,森林火灾多发生在 10时至16时之间,正是一日内气温偏高、湿度偏小、风速较大的时段,此时发生火灾,火势发展强、蔓延速度快、不易扑救。
大风对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起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使未燃烧的可燃物蒸发变干,更加易燃;二是可燃物燃烧后,通过风带来新鲜的氧气,使火燃烧更旺。
进入干旱少雨季节时,一个烟头都有可能引发严重森林火灾,在此也提醒外出旅游的朋友不要野外用火,以免引发火灾。
我国森林火灾发生的因素
我国的森林火灾具有火源种类多、火灾多样和火灾危险性大等特点,大体上是南方森林火灾次数多,森林火灾面积小;北方森林火灾次数少,森林火灾面积大。此外,南方和北方森林火险期也不相同。
气象因素是引发林火的自然因子。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五个气候带,各气候带的气候特点决定了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植物带,相应地也形成了东北、西南、华南、华东、华北等林火多发区,同时也形成了森林火灾日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等,这些都受到当地气象条件影响,使森林火灾的发生呈现一定规律。在高温寡湿的气候条件下,森林地表和深层可燃物的含水率都会下降,从而更容易导致森林火灾发生。
森林火灾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和突发性,由于受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臭氧层破坏、森林过度采伐、火烧频繁、草原退化、水湿地减少等的影响,陆地下垫面性质改变,地表水、热平衡遭破坏,空气下沉,气流强度加大,地表裸露,蒸发量加快,水分减少,土壤、大气加速变干,气候变得更加敏感,这种变化在中高纬度地区反映尤其明显。
在过去的100年间,中国的气候变化特征是地面温度平均增加0.5℃至0.6℃,年平均降水每10年以2.9毫米的速度减少,长期变暖趋势与全球一致,以西北、华北、东北最为明显。降水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逐渐减少,华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林火通常发生在少雨干旱的季节,从大时空尺度分析,林火的发生规律取决于气候。
森林火灾的防御手段
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大面积、高强度的森林大火通常是在气候异常或天气系统特殊造成高温、低湿且伴有大风的天气情况下发生的,特别是冷锋过境前的高温、大风天是林火集中爆发的时段,因此应在加强气象中、长期趋势预报和引发危险天气的中、短期预报的基础上,做好森林火险预测、预报,并形成区域化、网络化。
2018年4月1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中哈边境草滩发生火灾,霍尔果斯气象部门启动应急服务保障灭火救援。李建军 摄影
此外,调控森林可燃物是森林防火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温带的森林,干旱季节长,地表可燃物载量大,通过人工或自然的手段清理降解可燃物,减少其载量,是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降低燃烧强度,避免地表火向树冠火的转化的重要手段;通过营造阻燃、耐火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也是可以降低林区可燃物燃烧性的常用手段。
(责任编辑: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