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至8月1日,京津冀地区出现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以下简称“天气预报室”)党支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提前部署,强化主动互动联动,圆满完成极端降水过程的预报预警服务工作。
风雨欲来,压力和挑战并存,预报员面对极端难题迎难而上,预报质量给出有力 “回应”。过程24小时暴雨预报TS评分达0.43,相较于表现最好的中国气象局北京快速更新循环数值预报系统(CMA-BJ模式)提升26%,其中7月30日至8月1日的主观预报评分分别达到0.41、0.49、0.39,充分体现了预报员的主观订正作用,以及对强降雨过程的精准预报能力。
天气预报室及时启动重大天气过程讨论机制,连续3日邀请外部门专家、中心总首席在会商中发言指导,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此外,充分响应“三联促三动”工作机制,派出首席预报员赴北京市气象台进行联合值班和预报指导,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通过对比以往京津冀地区极端降水过程相似个例,就降水范围、降水强度、降水中心等难点进行会商研判,明确了预报思路,降低了预报的不确定性,充分发挥中央气象台预报指导作用。加强与应急管理等部门的会商联动,向应急管理部防汛抗旱司提供预报材料。积极开展与“四大支柱”领域的互动联动,推动完善上下互通、左右联动的协同工作机制。
出色的预报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天气预报室预报员在汛期前完成了短中期降水客观预报算法改造升级、检验回算和业务部署工作。新技术方法的业务技术培训让预报员们在了解原理的同时,实现技术的边应用边检验。其中,多模式最优集成信息极大提升了预报员分析研判强降雨落区、强度的效率。
(作者:罗琪 尤悦 责任编辑:闫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