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新“武器”捕捉弥天大雾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1-03
分享到:0

  栏的话: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气象科技进步对提高全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本期开始,科技版将开设“气象科技·防灾减灾”专栏,该专栏重点关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科技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欢迎各位记者和通讯员踊跃投稿。 气氲氤,无边无际,紧紧地笼罩着大地。飞机停飞,高速路关闭,城市交通紧张……2007年入冬以来,一场又一场大雾频繁袭击四川盆地,给陆地交通、民用航空等造成了严重影响。

  卫星遥感器、自动监测仪、预报平台……四川气象人充分运用各种高科技气象探测仪器,全力加强大雾监测和预报工作。

  卫星遥感“眼观”大雾

  “今晨,四川盆地出现较大范围的大雾天气,大雾主要出现在绵阳、广元、巴中、南充、广安等地的大部地区……”今年,四川首次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大雾天气,为社会公众服务。

  为什么要用卫星遥感来监测浓雾?四川省气候中心专家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地面监测的局限性。过去四川对大雾的监测主要通过地面气象站,一般气象站几十公里才会有一个,而几十公里之内,可能这个地方有雾,那个地方就没有,因此,地面气象站的监测数据易出现误差。近年来,大雾造成的灾害不断上升,交通部门和公众都希望能有全面而准确的大雾监测数据。因此,四川省气候中心开发了浓雾遥感监测业务应用系统,主要监测能见度在1000米以下的大雾,目前这一系统已通过验收,并投入了业务试用。

  “卫星绕着地球转动,它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会留下遥感数据,通过地面天线接收数据,再经过计算机处理,浓雾的监测数据就出来了。”据记者了解,2007年年入冬以来,卫星“天眼”已多次捕捉到了四川盆地的大雾踪迹,为大雾预警预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四川省气象局及时发布了监测报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下一步,省气象局还将把大雾监测数据及时提供给机场、高速公路等部门,全面做好为社会公众的服务。

  自动监测仪“直播”大雾

  “晚上10时,成都光华村当前能见度460米……”电脑显示屏上,大雾的踪迹随时被昭之于众,全天24小时被能见度观测仪“现场直播”。

  这一名为“大雾预警实时监测系统”的“绝密武器”,是四川今年12月中旬才从芬兰进口的。2007年12月21日~24日,四川省气象局启动“大雾追踪”社会活动,这一监测系统初次亮相便大显“神威”,坐在屋内,足不出户便能知道当前的大雾强度,而且准确度比一般肉眼要高。

  为探究竟,记者在四川省气象局楼顶看到了这台能见度观测仪,仪器高约5米,上方有两个突出来的东西,像人的眼睛。工作人员说,这对“眼睛”一只叫发射器,一只叫接收器,发射器不断向空中发射出激光,呈环绕状,称为“绕测”,激光像“千里眼”一样探测出空气中的水雾离子后,通过接收器感应,最终测出能见度。

  据了解,目前四川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已和成渝、成雅、成绵3条高速路达成共识,很快着手在各高速路安装能见度观测仪,并将在两年内将这一仪器覆盖全省。届时,市民开车驶入高速路前,均可在入口处看到电子显示屏显示的高速路能见度、是否关闭以及气象台的大雾预警等信息。同时,这些信息还将通过短信、广播电台等途径向公众发布。也就是说,大雾弥漫时,市民不必在高速路口排队苦等,坐在家里就可提前获知这些信息了。

  预报平台“捕捉”大雾

  “大雾历史查询,大雾趋势预报、短期分县预报,高速路、机场、旅游景点、河流航运大雾预报……”点开“四川省大雾预报系统平台”,有关大雾的信息纷呈眼前,全省各地的大雾预报情况尽收眼底。

  据四川省气象台专家介绍,这套“大雾预报系统平台”建成于2003年,它是根据雾的生消原理来确定预报雾的因子,并充分利用地面监测实时资料、数值预报模式产品资料等,运用统计方法建立起来的大雾预报模型。每天,“大雾预报系统平台”通过信息共享,自动读入各种资料,自动“生产”出大雾预报产品。预报人员只需鼠标一点,就能了解到全省各地的大雾预报情况。

  据了解,这套系统投入业务运行以来,为预报人员准确“捕捉”大雾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情报”。它的最精彩“表演”是在2004年12月4日,当时成都地区出现了漫天大雾,它提前作出预报信息,气象人员按图索骥,准确“擒获”了入冬以来的最大浓雾,社会反响极佳。2007年入冬以来,这套系统也在大雾预报中屡屡立功。 (来源于2008年1月3日《中国气象报》作者:姜永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