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天换地的一击?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1994-10-03
分享到:0
  今年苏梅克——列维彗星的巨大碎块撞落在木星表面会造成什么影响?任何思索这个问题的人都会想到去考察一下这颗行星的过去,看看有没有过这种情况。而类似的事件也可能在决定人类历史进程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科学上的最新证据表明,地球和一个较小天体之间的碰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古代文明的衰亡和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的开始。
  气候资料和历史记载表明,公元534年或535年的某种重大事件曾大规模地污染了大气层,形成了一种“类核冬天”。对于这次事件,过去,一些科学家曾设想是一次巨大的火山喷发引起了灾变,但现在一些研究者断定,天体碰撞才是罪魁祸首。
科学证据
  关于有过某种灾变的最新证据来自对当时的树木生长状况的分析。树木的年轮可以提供气候波动的长期记录。当气候恶劣时,年轮变窄;当好转时,年轮变宽。
  气候总是频繁在波动,每隔10到20年总会有一段时间恶化。据新近发表在英国一家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介绍,公元6世纪发生这种波动的年份有512、522、532、563和580年,每次气候变坏的时间持续两到四年。
  公元534年到535年之间全球——或者至少北半球发生的反常事件引起了一次大规模的气候恶化,以至于多数地方的树木放慢了生长速度。来自北美洲和欧洲的资料都显示这种骤然的减速持续了约15年。两个大陆的资料同时发挥效用,在近两千年气候历史上再没有这么巧合的了。
  历史记载
  当然,并非只有树木提供了气候变化的记录。
  536年,小亚细亚吕底亚地方一位名叫约翰的罗马公务人员写道:太阳“几乎整年……暗淡无光……水果不到节令就被扼杀”。
  根据6世纪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的记述,“这一年发生了一件最可怕的怪事:阳光不再明媚……连太阳放射出的光束都模糊不清。”另一位史学家卡西奥多罗表示赞同,说:“太阳看上去失出了以往的亮度,显现出一种浅蓝色。我们惊异地发现正午时也看不到自己的身影,感到太阳巨大的热力化为乌有。”
  此现象的另一个报道见于叙利亚人迈克尔的作品:“太阳变暗了,这种暗淡持续了18个月……水果长不成熟,酿出的葡萄酒味同酸葡萄。”
  历史记载表明,像意大利、美索不达米亚和不列颠群岛一样,中国的粮食也歉收。中国学者说本国发生了大旱和饥荒,一些地方人口减少了8成。
  火山作用说不能成立
  英国古生物学家迈克·贝利说:“树木的年轮和历史上的证据明确地告诉我们,当时确实发生了一场灾变事件。迈克在《全新世》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指出“如果像目前已知的那样,灾害的根源不是火山爆发,那么天体撞击就成为剩余的唯一可信的选择”。
  之所以反对“火山活动影响大气导致了太阳昏暗”的说法,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巨大的火山喷发通常会留下一些酸性物质的“标记”,通过检验取自格陵兰岛冰冠中的冰芯样品,这些酸性物质就能被探测出来。
  这些冰芯——有的深达两英里,一直被用来勾画以往9000年的火山活动史。然而,人们没有发现公元530年代中期有火山爆发的迹象,因此,按照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地球物理系讲师、研究格陵兰岛的专家克劳斯·哈默的说法,火山灾变说是最不可能的解释。
  雷霆万钧的撞击
  据天体物理学家计算,要达到6世纪编年史所描述的那种全球性尘雾的强度,需要一颗直径1公里的石质陨星,或者一块直径2公里的较疏松的彗星碎块(类似于撞击木星的)。
  无论哪种情况,小天体都应该以每秒钟16公里的速度撞下来,产生空前的大爆炸,使撞击点的温度上升到太阳表面的两倍。不过其位置显然是在海洋上,因为陆地上并没有发现有相称的陨坑。
  历史进程急转直下
  无论是何种原因,巨大的气候变异显然已经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庄稼歉收给欧洲、中东和中国造成了重大的社会政治后果。在中国,它与一个千古之谜相联系:国都洛阳的废弃。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突然下令都城的50万居民及附近100万民众西迁长安。随后,150多年来稳定发展的北方陷入了政治动荡。接着,南方经历200年繁荣之后,跌入了经济和社会的大混乱。
  与此同时,在540年代早期,欧洲和中东的饥荒和贫困引起了首次腺鼠疫大发作,疫病使君士坦丁堡的50万居民中45%的人丧生,随后迅速蔓延,在欧洲和中东绵延肆虐了200多年。
  收成不好,促使境外蛮族部落为寻找肥沃土地大规模地迁徙,而罗马本国人口又大量死亡,帝国几乎完全靠异族雇佣兵来保卫。540至550年代,保加利亚入侵入了帝国;560至570年代,阿瓦尔人接踵而至;随后是突厥部落。
  这些入侵,使得帝国残存的欧洲领土纷纷瓦解,君士坦丁堡衰败不堪,到650年,其人口仅为25000人——即公元520年人口数的5%,而中世纪的黑暗时代真正降临了。
  发表完上述看法后,贝利教授说他将深入研究这个课题。他说,如果一次撞击真的“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大转折点”的话,“我们想方设法去了解其原因和影响就具有了重大的意义。”   (来源于1994年10月3日《中国气象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