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1-03-17 |
地震灾害的监测预警
日本堪称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
为了能在地震发生后快速确定地震的震中、推算出震级,并尽快发布地震灾害警报,日本建有完善的地震灾害监测系统,日本气象厅在全国设有约600个地震观测点,24小时监测地震;还在日本海域水下2000米,安装了约1000个地震仪,通过海上监测船将有关地震信息发射到人造卫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密切监视大陆架板块的移动。
在发生地震时,通过地震灾害监测系统,可实时将地震观测结果传送到气象厅,求出震中、震源深度、震级等,迅速发布地震情报、预报、警报。
日本气象厅还建有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地震预警系统。当震源附近的地震观测点检测到地震后,在数秒到一分钟之内,可以发布5至10次地震情报。
当发生大地震时,气象厅的地震预警系统会检测到先传来的纵波,并在横波到来前的数秒乃至数十秒,利用对地表破坏较小的纵波和对地表破坏较大的横波之间的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差,迅速发出地震警报。在S波来临之前的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差就成了人们逃生的宝贵时间。
此外,气象厅还开发了地震受灾早期评价系统。该系统储存了大量4级以上地震的灾难资料,一旦发生大地震,该系统可以在30分钟内自动计算出受灾规模,为政府实施救援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发生地震后,气象厅按以下顺序,依次发布地震情报。在预测地震的震级为4级以上时,发布地震警报;在预测地震的震级为3级以上,地震发生l.5分钟后,发布震级速报,速报地震的地点及发现地震的时刻;在预测地震的震级为3级以上时,发布震源和地震规模情报;在预测震级为1级以上时,发布各地地震的震级速报;根据各地地震的震级数据,预测地震的震级为4级以上时,发布每平方公里的震级分布图等地震情报。
海啸灾害的监测预警
为实时预警海啸灾害,日本气象厅在全国设有 100个海啸观测点, 24小时不间断监测海啸灾害。
据我国 《南方网》 3月14日报道: “日本的海啸预警全球水平最高”,地震后3分钟内即可发布海啸警报。日本气象海啸预警水平高主要是依靠存放海啸数值模式模拟出各种数据的 《海啸数据库》。海啸灾害大多是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变动而引发的。一旦发生大地震,海啸往往随即袭来,即便使用最先进的大型电子计算机计算也可能来不及发布海啸警报。尽快发布海啸警报必须首先求出地震的震中、地震的规模;预先对可能发生海啸的断层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的结果存入 《海啸数据库》。在发生地震时,迅速检索 《海啸数据库》,推定海啸波的高度、海啸波到达沿岸的时间,进而发布海啸警报。
模拟计算到达沿岸的海啸波高度和到达沿岸的时间,需要进行海底地壳变动计算和海啸传播计算。计算海底地壳变动需要规定断层,断层的大小可参考过去的地震确定。断层的水平位置和深度及断层的大小和断层的滑动可根据震级换算出来。
日本气象厅将全国沿海地区划分为66个海啸预报区,预报、警报各预报区的海啸波高度和到达的时间。
地震引起的海底地壳上下变动,会使海面产生凹凸并向四面八方扩展。将最先产生的海面凹凸状态作为海啸波的初始波源,并将海啸传播的海域划分为多个横竖网格,对应各个横竖网格的海啸波高度和传播速度,可计算出海啸到达沿岸各预报区的海啸波高和到达时间,进而发布沿岸各预报区的海啸警报。
尽管 “日本的海啸预警全球水平最高”,但3月11日的大海啸离海岸近,气象厅虽然已发布了海啸警报,人们也很难避难;海啸警报只能最大限度减少海啸灾害造成的损失,不能完全避免灾害。
火山灾害的监测预警
为预防、减少火山灾害,气象厅从2007年12月1日开始对全日本的活火山,发布火山喷火预报、警报。
气象厅对全日本的活火山,进行活动频度、活动规模等常规观测;当发现火山活动异常时,气象厅及其邻近的气象台站会增加临时观测。临时观测包括远望观测 (观测项目包括火山喷火状态、喷出物、声响、发光等)和现场观测 (观测项目包括火山喷出气体的温度、地温、火山口内外的地形及喷火的状态、喷出物、声响、发光、震动等)。根据综合分析常规观测、临时观测的结果,气象厅发布火山喷火情报、预报、警报。 (来源于2011年3月17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张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