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GPS大气电离层探测网建设(下)——全球定位系统气象参数探测(GPS/MET)技术(之九)
来源:   发布时间:2006-05-27
分享到:0

  3.发展设想

  要通过多种渠道努力,加大我国地基GPS/MET探测网布网密度。争取到2010年建成覆盖全国的地基电离层大气观测站网,实现实时入网的GPS台站达到1000个以上。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措施一

  中国气象局在华北GPS探测水汽的业务试验网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建设国家级GPS水汽探测网。在气象灾害应急系统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中安排建设120-150个GPS基准站。第一批主要放在中国气象局全国探空站点和部分观象台,与其它新型气象装备建设相协调,尤其是与新探空设备、雷达、自动站相配合。

  措施二

  由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总参测绘局、中国气象局、教育部等六单位,在一期工程基础上共同建设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二期工程——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全国共有260个GPS基准站。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实施,并要求作为国家地基GPS综合服务基本网。

  措施三

  鼓励各地气象部门积极参与当地政府支持的本地GPS综合服务网建设,或在当地防灾减灾、开发水资源、人工增雨、西部大开发等重点工程建设中增加GPS基准站建设项目。全国各地建站总数预计超过400个。目前各地已开始实施地基GPS综合应用网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有:

  a.天津市气象局与天津市测绘院、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地壳运行监测工程研究中心、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工作办公室和天津市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天津市地震局等七个单位合作,在2004年联合共建天津市GPS综合探测网,已建成12个GPS基准站,已投入试运行。

  b.安徽省气象局自主建设安徽地基GPS气象监测网,得到了省政府和省有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拟将把该项目作为安徽省GPS综合应用网建设的基础来实施。这是在全国省一级首个由气象部门牵头建设的GPS综合网。在“十一五”期间分三阶段新建、共享,累计23个站,第一阶段10个GPS站已动工开始建设。

  c.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与气象局联建重庆市GPS综合应用系统,也分三期,共计划建设47个,建成后将覆盖全市域85%范围,预计2007年底建成。

  d.湖北省气象局与湖北省地震局达成合作协议,联合建设湖北GPS综合应用系统,计划建设27个GPS站,在已有武汉和三峡地区7个GPS站的基础上,2005年又分别在咸宁及黄梅、麻城新建GPS站。2006年4月7日,湖北GPS资料共享平台在湖北省气象局开通运行。

  e.河北省在省发改委支持下,利用国外贷款,由省气象局与测绘局联建河北GPS综合服务系统,计划建设30个GPS基准站,覆盖全省95%以上范围,2005年已开始启动选址勘察测试,2006年开始建设,预计两年完成。

  f.深圳市气象局经市政府立项,于2005年4月建成竹子林GPS水汽探测单站试验系统,计划再建2-4个GPS基准站,并与市测绘院GPS观测网联合组网,覆盖全市,打下了基础。

  g.上海市气象局在原有5个GPS网站的基础上,制定了扩建计划,将在市(郊)区,特别是东海岛屿上新建GPS基准站,共计18站,以更好地监视从海上东南方向来的大气水汽通道。

  措施四

  主动与已建和计划建设GPS站网的各部门各单位合作,共建联网,数据共享、资源共享。总数预计要以千百为计。仅国家测绘局正在启动的“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其核心就是建设600个国家连续运行GPS基准站,均辅以气象观测,并具有精密水准联测和高精度重力测量结果,已安排与各方面合作共享。

  中国气象局与兄弟部门积极协商共享GPS数据,除了与中国地震局合作,参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建设和相关科研开发和业务推广工作。通过专用光缆建立了数据接口,实现GPS数据共享数据每24小时传输一次。还与国家测绘局、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和北京大学等有关部门就拉萨、乌鲁木齐、长春等国家和地区GPS基准站的数据共享进行了有效沟通。中国气象局还与北京市信息办公室签署了地基GPS数据实时共享协议。

  中国气象局与兄弟部门联合发展GPS技术,开展GPS科学实验工作,建立规范的自动化业务运行系统、质量控制系统、信息共享数据库系统和综合服务系统,将有力推动建立中国GPS服务中心,实现信息共享。同时通过与全球站网合作,获取全球地基GPS电离层电子浓度总量观测数据及其他GPS数据,可进一步促进地基GPS网在空间天气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来源于20065月27日《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