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推进精细化气象观测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8-03
分享到:0

  绿油油的农田里,在长势旺盛的蔬菜大棚里,架起了各式各样的气象观测仪器——如今,辽宁各地农村建设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日光温室观测站、自动气象观测站构成了辽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监测土壤墒情 护航粮食生产

  据了解,到2015年,辽宁将实现每个乡镇有一套4要素自动气象站, 36个粮食主产县(市)每县 (市)至少布设4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两套便携式自动土壤水分监测仪,其他涉农县 (区)每县 (区)至少布设两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 1套便携式自动土壤水分监测仪,实现土壤墒情的动态监测。同时,气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粮食作物的苗情、发育期及作物长势监测,建立农情、灾情、墒情的联合调查制度和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的联合会商制度,并在高产创建区建立气象服务示范点,为农村种养大户、农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农业气象的 “直通式”服务。

  7月20日,笔者在沈阳新民的一片农田里见识了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的真面目。据介绍,辽宁省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可利用太阳能板充电,进行无线传输,它既可以与计算机终端连接组成土壤水分测量系统,也可以作为土壤水分采集系统挂接在其他采集系统上采集数据,进而测定土壤墒情。

  新民市气象局局长于万军表示,如果能在做好农用天气预报和乡镇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加以精细化的土壤墒情监测,气象部门就可以为农事生产提供更实用、更有针对性的参考和指导,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也会有效减少。

  据沈阳市农业部门统计,近5年沈阳市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致灾面积达290万亩,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年均粮食损失则超过损失总量的70%,气象灾害已成为制约沈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服务设施农业 鼓起农民腰包

  针对辽宁省1000万亩设施农业开发工程,辽宁气象部门结合各地设施农业发展需求,开展设施农业小气候监测和预报服务。

  “预计今夜到明天,冷棚棚内气温 18℃至 36℃,湿度89%,日照7小时,建议做好棚内各种蔬菜霜霉病的防治。”7月14日,笔者在喀左县白音爱里村采访时,恰好听到村里的大喇叭播报当天的农业气象预报。

  在白音爱里村的一处生态农业示范场,笔者看到棚内的辣椒长势正旺。县气象局局长孙立德指着一件悬挂在大棚中间的银白色仪器说: “这就是新安装的冷棚小气候自动观测仪,它可以自动测量风向、风速、气温、气压、湿度、降水等各种气象数据。观测仪与县气象局连接,测量数据即时传送,县气象局可根据这些传送回来的数据及时作出判断,预测气候变化趋势,为农民提供相关的气象信息服务。”

  笔者了解到,早在2003年1月,喀左县便率先建立了温室大棚小气候自动观测站,至今,已累计投入数百万元建设了5个日光温室观测站,建立了6种作物的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开发了日光温室蔬菜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推广了多项温室小气候调控实用技术,实现了精细化乡镇预报及温室大棚农用天气预报的进村入户,大大提升了气象为设施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能力。

  正在大棚里干活的农民岳金生说: “建起小气候自动观测站,及时提供气象服务信息,对农业生产有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比如,预报说是连阴天,我们就要控制浇水,否则的话,湿度太大,病虫害就起来了。”  (来源于2011年8月3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周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