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冷岛效应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1990-01-15
分享到:0

  开我国地形图可以醒目地看到:西北地区干旱荒漠平原南北边缘,大多横亘着高山峻岭,如准噶尔和塔里木两个盆地,自北至南分别有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河西走廊地处祁连山与北山南北夹峙之中;柴达木盆地南北两侧有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的支脉等。这些高大的山脉降水较多,天山区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分别为其南北两个盆地的4—17倍和2—5倍;祁连山区年降水量150一500毫米,为河西走廊的3—6倍;柴达木盆地南北山区年降水量200—300毫米,为盆地的3—12倍。西北高山区的降水和冰雪融水转化成的地表径流,每年通过428条大小内陆河流,为山前平原提供约787亿立方米的径流量。在各内陆河流两侧和终端,受山水滋润的荒漠地,就逐渐演变成许多串珠状绿洲。

  1984年夏季,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河西走廊张掖的开阔农田和戈壁上,对比观测了地面至16米高范围内不同高度层的温、湿度。观测结果表明,绿洲农田上不同高度层的气温,昼夜均比附近的戈壁显著偏低,最高气温甚至可低30℃左右,蒸发量约小50%。这说明绿洲在夏季相对于周围环境(戈壁或沙漠)是一个冷源和湿源,即相对独立的“冷岛”。产生这神情况的一个重原因,是由于戈壁沙漠较绿洲的比热小,在阳光照射下地面增温比绿洲快得多,戈壁沙漠上空加热的暖空气,通过大气平流或局地环流作用输送到绿洲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因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使下层冷空气团得以保持稳定,于是形成一个比较晾爽、湿润的小气候。兰州高原大气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把这种特殊的气象效应,称为绿洲“冷岛效应”。1985年夏季他们又在河西走廊民勤县红崖山水库和其周围的沙漠进行对比观测,发现沙漠中的湖泊具有比绿洲更强的冷岛效应。戈壁沙漠夏、秋季长时间处于晴天或少云天气条件下,气温特别高,空气非常干燥,而绿洲上空为逆温稳定层结,气温较低,湍流发展较弱,对于农作物、林木和草类的蒸腾和地面的蒸发有一定抑制作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在对流不太强和无大风的情况下,这对于西北干旱地区的绿洲节约水资源、发展农业和种草植树,无疑是极有利的,也能大大增强绿洲本身的稳定性。(来源于1990年1月15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陈昌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