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日渐浓 华西雨如何
副高南退“用力过猛” 秋雨暂被“挡路”
来源: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2020-09-04
分享到:0

  中国气象报记者 刘钊

  8月以来,降水成了四川天气的主旋律。翻翻日历,眼看发生在主汛期的降雨就要和每年秋季如约而至的华西秋雨“无缝衔接”。不过还好,至少在未来一周内,秋雨并不会成为华西地区的主角。让我们从环流形势中寻找答案,看看为什么降雨会暂时“收手”。

  大“BOSS”副高,盯上更南面

  要想最“简单粗暴”地了解我国的雨带在哪里,看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简称“副高”)的位置,是最快捷的方案。通常而言,副高的内部维持着晴热天气,而降水总是沿着副高的边缘,主要是西北侧分布。

  今年汛期,副高显得格外不安分,总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停南北移动,雨带也就随之摆动。今年副高相较气候平均态偏南、偏西,虽然已经两次北跳,经历了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但依然强大,在我国东部海区明显更加“肥厚”,控制区域庞大,抑制了台风的生成。

  前一段时间四川地区的持续暴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由于这一偏强副高的稳定维持。在其西侧边缘,季风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在北方冷空气的配合下,强降雨持续出现在四川、甘肃、山西直至华北一带。

  但未来一段时间,虽然副高仍然强大,但却在不断退缩。位置落到了云南附近。

  这一切,与今年首个超强台风“美莎克”的影响脱不了干系。尺度相对较小,但“爆发力”强大的台风与尺度极大的副高,总是“相爱相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当副高呈东西带状分布,且强度稳定时,其南侧的台风将向西移动,路径稳定;但如果副高强度不强,台风移动到其西南侧时,也会导致副高锋芒暂收,迅速东退收缩至海上,台风也有可能因此转而向北移动。这次,强势的“美莎克”,成功迫使副高退隐更南方。这样一来,“南退”用力过猛的副高,使得华西秋雨并未与主汛期降雨“无缝衔接”,四川等地得到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冷空气南下,“独木难支”

  通常而言,形成华西秋雨最重要的因素,一方面是由“BOSS”副高西侧输送而来的南海和印度洋上的暖湿空气,另一方面则是由北方不断南下的冷空气。冷暖空气在此交汇,造成了连绵不绝的降雨。

  从整体环流形势来看,未来一段时间的冷空气还是比较活跃的。近日风靡朋友圈的“北京蓝”,就是由南下冷空气一手打造的。

  前文提到,副高的南落使得华西秋雨的第一个条件“缺席”,唱“独角戏”的冷空气,又会给华西地区带来怎样的天气变化呢?这还要从冷空气自身的特点谈起。

  与人们的普遍印象不同,冷空气并非只在秋冬季节存在,而是一年四季均有影响。当它与暖湿气流相遇,就会出现降水。

  而当冷空气独自南下时,反而会带来晴朗的天空、优良的空气质量。一个为人所熟知的例子是,秋冬季节的雾-霾被冷空气赶走后,往往出现晴朗天气。

  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华西地区,虽有冷空气南下,但由于没有与之配合的暖湿气流,连绵不绝的降雨将会暂告一段落。

  但这种形势,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对华西秋雨放松警惕。

  未来影响,仍不可小视

  从整体形势看,未来华西秋雨带来的影响仍然不容小觑。

  今年我国的降雨形势非常特殊。副高和季风强度都偏强,为持续强降水创造了极佳的条件。在华西地区,今年的华西秋雨就开头而言,虽然不够典型,但雨量并不少。从往年情况来看,华西秋雨降雨量一般多于春季,仅次于夏季主汛期。

  在前期国新办举行的防汛救灾工作情况发布会上,今年华西秋雨开始时间偏早、雨量偏多的预报结论曾引发人们关注。目前来看,这一结论并不过时,对华西秋雨的防范不可放松。未来一段时间,西南地区东部降雨将较常年同期偏多3-8成,局地偏多1-2倍。这说明降水条件仍然齐备,只是并未落在华西地区。只要环流形势稍有改变,华西地区很容易回到降雨的“统治”下。

  

  华西秋雨对农业的影响。郭曼如 制图

   降雨短暂间歇 四川等地迎来喘息之机

  回顾8月“全国降水榜”,西南地区基本可以站稳榜首位置。

  在8月1日至31日全国降水量分布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全国降水量呈“C”型分布,从辽宁东南部、山东南部和半岛中部、四川中东部、云南南部和中北部到广西和广东的南部部分地区缀连成的“C”型,代表着这些地区在过去一个月的时间里累计降水量都跨进了300毫米至400毫米大关,不过其中四川中东部部分地区以超过500毫米的累计降雨量站稳了C位中的C位。

  从气候上说,四川中东部在8月仍处在汛期,一点儿也不缺雨。不过今年的8月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冲榜”势头如此之猛,却也并不常见。

  从数据上来看,今年8月西南地区平均降水量223.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2.4%,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三多;而四川省平均降水量达到339.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84.2%,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四川累计降水量最多的前10个站点如下,一起从数字上来感受一下:

  

制图:赵淼

  作为对比,成都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22.7毫米。可以看出,许多地区一个月之内,已经降下一年左右的降水。可见这一个月来,四川地区降水量相当惊人。

  从时间进程上来看,四川区域内有气象站点降水量直接触及或突破历史极值纪录,则主要依靠8月中旬的集中“发力”。如什邡、芦山、蒲江、绵竹、龙泉驿5个站点的极值就是分别于8月11日至16日出现。

  当我们把进程表向9月延伸,西南地区会出现“8+9”的叠加降雨吗?根据9月上旬全国天气趋势预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相对利好的消息:西南地区雨还是会下,不过与前期一直在四川中东部停留相比,降雨“主力部队”将向西南挪动些许,行进到川西高原南部等地。

  9月10日至10月20日,是我国秋收秋种主要时段。华西秋雨未来的情况如何,牵动着农事活动的神经。而未来一段时间华西地区降水的短暂间歇,意味着前期受持续降雨影响的部分地区可获得宝贵的一周左右的缓冲期。

  专家提醒,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东部是玉米、一季稻产区,阴雨寡照会导致水稻贪青晚熟、成熟期延迟,收获区容易发生发芽霉变现象,要注意避开强降雨时段,及时做好收晒、通风工作。

  已收获的地区应抓紧整地,土壤过湿的地区要注意清沟理墒,确保在适播期内完成油菜和冬小麦播种。(卢健 王美丽 崔国辉)

  看似婉约 也有暴脾气

  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个特殊天气现象,华西秋雨多以“绵绵细雨”面貌示人,给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陕西、宁夏、甘肃等地带来降水过程。

  一般来说,华西秋雨的主要特点是雨日多,另一个特点是以绵绵细雨为主。所以,尽管雨日多,但带来的降雨量不大,以小到中雨为主,比不上台风暴雨的来势汹汹,强度较弱。

  华西秋雨的绵绵细雨,一般持续时间较长,有时一连数日连绵不绝,或淅淅沥沥时断时续,降雨总量加起来却也不容小觑。以四川为例,1962年10月,“雨城”雅安一个月下了29天雨;1975年9月26日至11月22日,四川曾出现持续50多天的超长秋雨。

  数据显示,华西秋雨的年际变化较大,有的年份不明显,有的年份则阴雨连绵,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降雨量一般多于春季降雨,仅次于夏季降雨,在水文上常表现为显著的秋汛。

  有人将文坛上的豪放派和婉约派作比,来形容夏季降雨和华西秋雨。夏季降雨属于豪放派,来势汹汹;而华西秋雨则属于婉约派,缠绵悠长。

  然而,华西秋雨也并非总是那么温婉,它“发威”的时候,“暴脾气”也不小,也会出现极端情况,带来大雨、暴雨。例如,1983年10月,我国汉江流域出现区域性暴雨;2017年,华西秋雨降雨量为1984年以来最多,多地遭受暴雨洪涝及地质灾害,经济损失惨重。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或西北侧的西南气流将暖湿空气输送到华西地区,与此同时,冷空气从高原北侧东移或从我国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倒灌,两者共同“打造”了华西秋雨,也决定了华西秋雨的特点。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无论是绵绵细雨,还是大雨、暴雨,华西秋雨的表现形式和它的成因不无关系。

  华西秋雨天气的形成是冷暖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每年进入9月以后,华西地区5500米上空处,处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伊朗高压之间的低气压区内。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或西北侧的西南气流将南海和印度洋上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这一区域,使其具备了比较丰沛的水汽条件。同时,随着冷空气不断从高原北侧东移或从我国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倒灌,冷暖空气在我国华西地区交汇,便形成了华西秋雨。

  当秋季频繁南下的冷空气与滞留在华西地区的暖湿空气相遇,使锋面活动加剧,则会产生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而当冷空气势力较强时,冷暖空气交汇比较激烈,降雨强度会随之加大,甚至可以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宛霞)

  地形影响 夜雨占比高

  早在一千多年前,诗人李商隐似乎在无意中,完成了一次天气笔记。

  在华西秋雨的天气背景下,他写下诗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句显示出四川、重庆一带秋雨缠绵多发的气候特点,也揭示了华西可观的夜雨率。根据历史记载,诗中的巴山,大概位于指四川东部、重庆西部一带地区。

  夜雨率高是华西秋雨的特点之一。资料显示,华西秋雨现象期间,华西各地区的夜雨量占总雨量的60%至70%。夜雨多,主要是受当地特殊地形的影响。

  西南山地潮湿多云,夜间密云蔽空,云层和地面之间进行着多次的吸收、辐射、再吸收、再辐射的热量交换过程。云层对地面有保暖作用,使得夜间云层下部的温度不至于降得过低。夜间,由于云体本身的辐射散热作用,云层上部温度偏低。这样,在云层上部和下部之间便形成了温差,大气层结趋向不稳定,偏暖湿的空气上升形成降雨。

  此外,受副热带高压气候控制的西部地区,正好是四川盆地的巴山一带,西南部的暖湿气流与西风带的冷空气相遇,但云贵高原会对南下的冷空气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形成准静止锋,锋面降水集中出现在夜间和清晨,夜雨率也就相应增加了。

  以四川为例,在季风环流和复杂地形的共同作用下,四川地区具有明显的“夜雨”特征,又以“雅安天漏”最具代表性,降水强度通常在午夜前后达到最大,据统计,该地区的夜雨频率占全年降水的70%至75%。

  研究表明,地形作用形成的夜间云顶辐射冷却、山谷风环流,使得夜晚盆周山地的降温幅度大于盆地内,形成了由高处山地流向盆地内的气流,逐渐抬升盆地内的暖湿空气,促使对流作用,从而成云致雨。

  四川盆地地势较低,周围群山环绕,日照时间较短,所以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到了晚上,周围山上冷空气随之下沉,盆地内的暖空气随之上升,在冷暖空气的作用下,盆地云层的上下部之间便形成了温差,导致大气层结构不稳定,夜雨的频率因此增多。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夜雨具有诸多益处。夜雨多可提高空气和土壤的湿度,相应地使作物昼间有丰富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日晴夜雨使得日夜温差增大,有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夜雨多的地区,大量雨水有可能渗入土壤深层,保持土壤水分充足,避免在白天因气温高、蒸发强使水分损失快。

  另一方面,深夜发生的灾害,给救灾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对汛期的夜雨要加强预测预报,对可能产生的汛情切不可掉以轻心。(王玫珏)

  (来源:《中国气象报》2020年9月4日四版 责任编辑:张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