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1998-03-19 |
我国海岸线漫长,濒临的太平洋又是产生海洋灾害最严重、最频繁的大洋,加之我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和近60%的国民经济都集中在最易遭受海洋灾害袭击的东部经济带和沿海地区,因此,研究海洋灾害和确定减灾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海上溢油以及热带气旋与温带气旋和冷空气大风等所造成的突发性海上和海岸灾害。
风暴潮指的是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如果风暴潮恰好与天文潮相叠,加之风暴潮往往带有狂风巨浪,致使其影响所及的滨海区域潮水暴涨,狂风巨浪冲毁海堤、江堤,吞噬码头、工厂、城镇和村庄,从而酿成巨大灾难。有人称风暴潮为“风暴海啸”,我国历史文献中把风暴潮称为“海溢”、“海侵”、“大海潮”等,把风暴潮灾称为“潮灾”。风暴潮的空间范围一般由几十公里至上千公里,时间尺度或周期约1小时~100小时。我国历史上由于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触目惊心。1895年4月28日至29日,渤海湾发生风暴潮,毁掉了大沽口几乎全部建筑物,整个地区变成一片“泽国”,“海防各营死者2000多人”。1696年发生在上海地区的一次风暴潮灾,共淹死10多万人,这是我国风暴潮灾害有文字记载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解放后,我国曾多次遭到风暴潮的袭击,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1956年12号强台风引起的风暴潮袭击浙江省,淹没农田40万亩,死亡4629人。1989年8号强台风引起的风暴潮使广东珠江口西岸至广东阳江地区受灾面积达363.33万亩,受灾人口达33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1.13亿元,死亡30人,伤145人。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解放40年来,尽管沿海人口急剧增加,但死于潮灾的人数已明显减少。
海浪是指由风产生的海面波动,其周期为0.5秒~25秒,波长为几十厘米至几百米,波高一般为几厘米至20米,在罕见的情况下,波高可达30米。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和强冷空气大风引起的海浪,在海上能掀翻船舶、摧毁海上工程和海岸工程,给航海、海上施工、海上军事活动、海上捕捞等带来灾害。有史以来,地球上差不多有100多万艘船舶沉没于惊涛骇浪之中。据统计,从1955年到1982年的28年中,由狂风巨浪在全球范围内翻沉的石油钻井平台有36座。根据1966年-1990年的资料统计,中国近海及其邻近海域在25年里共出现700次6米以上的狂浪区,平均每年出现28次,相当于每13天发生1次;9米以上的狂涛区共出现146次,平均每年出现5.8次,相当于每2个月出现1次。
海冰灾害是由于数天、十几天甚至是入冬以后长期持续低温造成的。一次灾害过程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少则三五天,多则两个月。本世纪以来,渤海共发生5次严重冰情,造成了海上严重灾害损失。
海啸在滨海区域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骤然形成向岸行进的“水墙”,伴随着隆隆巨响,瞬时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海啸前还常伴有地震灾害发生。海啸是太平洋及地中海沿岸国家滨海地区的最猛烈海洋自然灾害之一。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的增殖聚积,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的海水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依赤潮的起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而呈红色、黄色、绿色和褐色等,所以赤潮并不一定都呈红色。赤潮的发生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据统计,目前已知道的有毒赤潮生物有36种,其中甲藻纲31种,绿色鞭毛藻纲5种,金藻纲2种。我国1933年首次报道在浙江镇海至台州石浦近海发生赤潮。以后,在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都有过赤潮报道。据统计,我国1990年及其以前共发生较大赤潮265次(含香港海区187次,但不含台湾周围海域)。其中60年代以前只发生4次,70年代为15次,而80年代为208次,1990年仅在大陆沿海就发生38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始终把减轻各类海洋灾害损失当作大事来抓,60年代开展海洋灾害监测、预报、警报工作之后,海洋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已大大减少。
我国沿海除台湾和香港外,建立了56个海洋站和200多个验潮站。自1987年起,我国先后在南海、东海和黄海投放了7个站位和5个临时站位海洋资料浮标,目前仅有3个海洋资料浮标在位工作。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了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为主,广州、上海、青岛三个分局海洋预报区台和海南(海口)、广西(北海)、福建(厦门)、辽宁(大连)四个省(自治区)海洋预报台组成的海洋灾害预报网。预报范围已由近海扩大到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南极大陆近海。从1982年9月27日起,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每天通过无线传真,同时以3个频率向世界发布西北太平洋海浪实况图和西北太平洋海浪预报图;从1986年7月1日起,每天通过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中国海和西北太平洋24小时海洋灾害预报;同时,还通过电传、电报、电话、有线传真向国内外用户提供上述海区和世界其它大洋的专项海洋灾害预报服务。近年来,每当台风、风暴潮等袭击我国大陆近海时,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及时地向国家防汛指挥部、沿海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及其防汛指挥部门、中国石油总公司、海军以及沿海渔业部门发布海洋灾害紧急警报,大大地减轻了海洋灾害造成的危害。
笔者认为,为降低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一要建立全方位预警系统,提高海洋预报精度;二要普及海洋知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三要加强法制建设,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四要做好灾情调查,建立灾情评估标准。 (来源于1998年3月19日《中国气象报》作者:许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