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水库的奥秘
来源:   发布时间:1990-10-29
分享到:0

  了防御干旱和洪涝,人们拦河筑坝,在辽阔的大地上修建了大大小小、数以万计的水库。然而人们却很少注意或还很不了解另外一种无需人工建筑的、大自然恩赐给人们的“天空水库”,这就是一朵朵大小不同、形状各异、来去匆匆、变幻无穷的积云。

  积云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水资源。如以每立方米的积云平均含水2.5克计算,一块半径为5公里的积雨云中,含水总量达13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小型水库的蓄水量。如果把这座“水库”的水全部排放利用,可以生产30万公斤大米,或者发电30万度。但是令人遗憾,这种奇特的“水库”相当吝啬。小型的(淡积云)简直是“一毛不拔”,“滴水不漏”。中型的(浓积云)也只有1/10能“开闸”放水。大型的(积雨云)虽有90%可以“开闸”,但放出的水,能到达地面的仅占蓄水总量的20%,其余的在空中被蒸发而流入大气海洋中了。

  “天空水库”是如何“构筑”起来的?又怎样促使“天空水库”开闸放水,使它最大限度地为人类造福?让我们一起遨游这神秘的云雨世界,看看其中的奥妙何在。

  ●神奇的上升气流

  上面已经谈到,一块半径为5公里的积雨云中含水量达130万吨。如此巨量的水是什么神奇的力量把它举上空中并托住不放呢?如果我们牢牢盯住一块积云,仔细地观察一阵,或者用测雨雷达跟踪观测一块积云,就会发现:原来积云中存在着强大的上升气流!据推算,在成熟的积雨云中,上升气流速度一般可达20—30米/秒,最大可达60米/秒,比十二级台风的风速还要强。而且这种上升气流大多呈螺旋形结构,无论什么样的飞机,一旦误入这种云内,都将被颠得“粉身碎骨”。积云就是依靠这种强大的上升气流,源源不断地把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汽输送到空中,并冷却凝结成水滴或直接凝华为冰晶而形成的。没有上升气流和水汽就没有积云。

  ●贪梦的水滳吞并

  积云中虽然含有许许多多大小不等、数以亿万计的水滴或冰晶,但这些水滴的半径多数只有0.01毫米,而降落到地面的雨滴半径通常在1毫米以上,两者相差一百倍,其体积则相差一百万倍。假设积云中的温度为0℃,相对湿度为101%(过饱和),一颗半径为0.001毫米的小水滴,因凝结作用而增大为2倍,则需要2.1秒;若增大到10倍,需75秒;而增大到200倍,需要花上8个小时。可见如果单纯依靠凝结作用而使云滴变为雨滴是相当困难的。那么又是什么奇妙的方法,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促使一百万个云滴迅速转变为一个雨滴的呢?让我们先看看浓积云中的情况。

  浓积云全部由水滴组成。水滴虽小,但在重力作用下,仍然具有下落速度。如半径为0.01毫米的云滴,它等速下落时的速度约为0.01米/秒,而半径为0.1毫米的云滴等速下落速度为0.72米/秒。因此云滴在下落过程中,大云滴会迅速赶上小云滴,并把小云滴吞并而成为更大的云滴。长大了的云滴继续下落,并不断吞并比它小的云滴,于是云滴就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同时由于积云中上升气流很强,它可以带动大大小小的云滴往上冲。在上升的过程中,大云滴上升慢,小云滴上升快,因此小云滴又会迅速追上大云滴,主动送给大云滴吞并。最后当大云滴长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便从云中掉落下来而成为较大的雨滴。

  ●奇妙的冰晶效应

  积雨云中既有水滴,又有冰晶,冰水共存,情况特殊,因此云雨转变过程也很特别。先看这样一个实验:在两根细棒上分别悬挂一个水滴和冰晶,同时放人一个温度为一10℃的小盒内,并使两根细棒尽量靠近,但水滴和冰晶互不接触。用显微镜观察水滴和冰晶的变化,这时奇迹出现了:水滴很快变小并迅速消失,而冰晶却很快增大。这种奇特的现象叫做“冰晶效应”。据计算,在相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冰晶增长的速度比水滴增长速度要快一百倍。积雨云就是利用这种“冰晶效应”,促使云中水滴迅速凝华到冰晶上,使冰晶很快长大。当长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便迅速下降。在下降途中又继续捕获水滴或粘连小的冰晶。当下降到0℃层以后,便融化成雨滴而降落到地面。

  ●巧夺天工化甘霖

  积云尤其是积雨云,是云雨世界中的“骄子”它水多力大,在天空舞台上“狂热”地表现自己。大风、暴雨、冰雹、龙卷等等,都是它的杰出“作品”。因此人们既喜爱它的“富有”,但又不欢迎它的“狂热”。特别是当久晴不雨、人们非常渴望它“开闸”放水的时候,它却常常“守口如瓶”,“滴水不漏”。如浓积云,当云中缺少定数量的半径大于0.02毫米的水滴时,它就不会下雨。积雨云中如果缺乏足够的冰晶,也不会下雨或下雨很少,并很快消散,变得“无影无踪”。能否采用科学的方法,促使它们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按照人们的意志及时“开闸”

  放水呢?近三十年来,在我国各地迅速开展起来的人工催化增雨试验,就是根据云和降水形成的物理机制,向云中播撒一定数量的催化剂,促进云的发展,从而达到激发和增加降水的目的。

  用于“耕云播雨”的催化剂种类很多。目前使用较多的主要是盐粉、干冰和碘化银三种。盐具有很强的吸湿性,用飞机将盐粉撒入云中后,盐粉便迅速吸收云中的水汽而形成较大的水滴,并通过“水滴吞并”很快长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干冰又叫固体二氧化碳,它的温度很低,一般为-78.5℃。当把干冰碎块播入云中后,便引起云内局部温度急剧下降而迅速产生大量的冰晶,随之借助“冰晶效应”使冰晶很快长大成雨滴。碘化银是一种具有和冰晶结构极其相似的化学物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成冰核。据测算,每克碘化银粉末在—10℃时,可以产生近百亿个冰核。高炮人工催化增雨就是把碘化银粉末装入炮弹弹头内,用高炮打入云中的适当部位后发生爆炸,以增加云中的冰核,加快“冰晶效应”和降水的形成。同时,炮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还可加速云中水滴的吞并,冲刷云体下的大水滴,好似树叶上的水珠,用手轻轻一摇便可掉下,这就是“炮响雨落”的科学道理。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对云顶温度为-10℃一—20℃的积云进行人工催化,可以增加降水12—90%。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可以预言:人类梦寐以求的呼风唤雨”的时代已经为期不远了。(来源于1990年10月29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张鄂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