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来越冬 候鸟变留鸟“鸟中君子”为何不守信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3-17
分享到:0

  称“鸟中君子”的黑鹳,别名乌鹳、黑巨鸡,在山西晋北地区叫老油鹳,成鸟体态高大优美,羽毛艳丽鲜明,高雅端庄、雍容华贵,是世界濒危珍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猫。黑鹳曾经分布广泛,但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其数量骤减,在瑞典、丹麦、比利时、荷兰、芬兰等国已绝迹。据科学考察报告,黑鹳作为候鸟在我国东北、山西、河北、新疆及甘肃等北方地区生长繁殖,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目前种群数量仅存2000只左右,且不断减少。

  黑鹳对越冬的生活环境要求很高,过去世界上只有在西班牙为留鸟。然而,近年来这种世界濒危珍禽在山西省灵丘县黑鹳自然保护区的种群数量逐步扩大,不但在当地繁殖,而且在当地越冬,已经成为留鸟。究竟是何种神奇力量,让黑鹳改变了与生俱来的生活习性,甘愿“留守”塞外高原?近日,记者赶往保护区进行了实地了解。

  种群数量举世罕见

  在重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的晋北高原上,镶嵌着一颗绿色珍珠——灵丘。这里北有恒山横阻寒流侵袭,东有巍巍太行挡风,南居高耸的五台山北簏脚下,“九分山水一分田”,山多、水多、沟多、树多,野生动植物多。灵丘黑鹳自然保护区远离闹市,山清水秀,契合了黑鹳生性机警爱静,喜湿地溪水和树木草地的特性。

  保护区工作人员说,从2002年起,灵丘县政府将所辖的7个乡镇划为自然保护区,着力改善黑鹳的自然生存环境。2007年11月2日,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内观察到一个由16只鹳鸟组成的大型种群;12月3日,发现该种群由16只渐增到32只。像这么大的种群数量,在全世界也是罕见的。

  在距县城15公里的南山峭壁斗崖上,有一个黑鹳群居窝。我们目睹了黑鹳归巢的情景。太阳的余晖渐渐淡去,觅食一天的鹳鸟从不同方向,越过苍山峻岭,一只只振翅向山头飞来,在空中盘旋几次,逐渐降低着高度,一个俯冲准确地落在洞口旁。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对对相伴,有的孤雁单飞,变换着飞翔姿势,十分壮观。一只,两只,三只……共有17只。

  “故土难舍”的背后

  灵丘黑鹳自然保护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少雪,年平均气温7.4℃,无霜期170天,降水量432毫米。保护区内群山连绵,有大小山峰500多座,最高的海拔2234米。植被覆盖率近60%,既有热带、亚热带植物,又有高寒植物。5条河流穿越保护区,河流沿岸孕育了良好的湿地。黑鹳以小鱼、小虫和水草为食,保护区内有3个万亩自流灌区,为黑鹳提供了比较好的生存条件。

  引起鸟类迁徙原因很复杂,一般认为这是鸟类的一种本能,不仅有遗传和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对外界生活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尤其与气候、食物等生活条件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据保护区工作人员初步研究,近年来黑鹳在灵丘保护区变为留鸟,主要是环境、气候两大因素使然。一是由于保护区内自然环境有所改观,植被、湿地有所恢复,大部分河段不封冻,水内有可供觅食的小鱼、小虾和水草,为黑鹳越冬提供了食物;二是全球气候变暖,使当地气温,尤其是冬季气温逐年升高,加之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小气候,为鹳鸟提供了一个比较暖和的生存环境。

  据当地老人说,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这里冬天比现在寒冷得多,大部分河流会结冰。气象专家分析表明,灵丘县冬季平均气温和冬季平均最低气温,都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近年来的冬季平均气温比上世纪50年代上升了1.1℃,冬季平均最低气温竟上升了2℃。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塞外高原的冬天不再像从前那样“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以致水鸟无从觅食。今天灵丘自然保护区的黑鹳,已经可以在自己的老家安然过冬,不必为了“糊口”而远涉千里。

  留住百姓眼里的吉祥鸟

  当地百姓介绍,这里南部山区一带历史上就是黑鹳繁衍栖息的地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一些山崖上、山沟中,黑鹳成群结队在大河小溪旁信步,不时曲项从水中夹起小鱼、小虾和青草的白嫩芽儿。这里六七十岁的老人,都能讲上几段关于黑鹳的故事。

  在灵丘县城东南15公里的南山里有座觉山寺。传说恒山的一位和尚为修庙宇化缘来到群山怀抱中的觉山寺,看到寺附近悬崖峭壁上黑鹳在用一根根树枝筑巢,有了灵感,回去后修建了悬空寺,成为我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中的瑰宝。

  自然保护区负责人介绍,当地百姓认为是黑鹳是吉祥鸟,大都不去伤害它,遇到黑鹳活动觅食都会尽量躲开。同时,近年来,灵丘县政府和保护区管理局一直致力于周边环境的改善。黑鹳定居灵丘,从一个侧面展示出我们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的努力,同时也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地球上许多物种生活习性的改变。

  为了让“鸟中君子”黑鹳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更多地方常驻,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呵护”。否则,一旦它们永远地离去,人类是否又多了一份孤独? (来源于2008年3月17日《中国气象报》作者:郭继瑞 陈耀鑫 白海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