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0-05-28 |
本期嘉宾: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中国林学会理事长
江泽慧□采访人:本报记者 郭起豪
本期观点:森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依靠其生态功能去实现的,而森林的生态功能必须依赖于大量连片森林,这就要求森林有较大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才能有效抵御和减轻相关自然灾害。
森林科学发展是我们共同的意愿和正确选择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是信息社会,是各国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社会。科学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也是森林应对自然灾害的根本途径。森林是自然界中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贮碳库和能源库,被称为 “地球之肺”。森林对生态、经济和社会的作用,特别是对生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从 1972年斯德哥尔摩的《人类环境宣言》到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从1997年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京都议定书》,到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缔约方第 15次会议——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这些都集中体现了全人类对全球生态、生存环境和气候变化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但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全球性的森林资源锐减、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 ”江泽慧表示。
联合国《2000年生态环境展望》指出,全球森林面积比人类文明初期的减少了 50%;《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全世界森林面积总体上继续呈减少趋势,1990年至2005年期间全球年均净减少森林面积1620万公顷,特别是受毁林开荒、择伐及其他人类活动影响,1990年至2005年全球年均净减少原始森林面积1089万公顷。
江泽慧称,如何增加森林资源,保障森林对于人类物质、生态和文化产品的持续供给,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经历了长期艰苦探索,已达成一致共识,即必须坚持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推动森林科学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统一。
应对自然灾害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从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19省(自治区)长达20多天、50年一遇的低温冰冻雨雪灾害,到汶川“5·12”特大地震;从今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到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大地震,再到玉树地震,无不给人民精神上带来无比的痛苦,在物质上造成巨大的损失。
“人类面临一个共同而紧迫的问题——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江泽慧解释说,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气候变化等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据联合国网站报道,2008年,全球共发生321起自然灾害,导致23.5万多人死亡,2.116亿人受到影响,经济损失高达1810亿美元。 2009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总损失约为 500亿美元,死亡总人数为1万人左右。
因此,江泽慧认为,凝聚各国专家的智慧,共享经验,规避失误,进一步探寻各种自然灾害形成的规律,研讨预测自然灾害、减轻自然灾害损失的措施,是全人类共同的期盼。
究竟该如何提高
森林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森林能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缓解全球温室效应;森林能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森林能保持水土,防止山崩、泥石流、滑坡、雪崩等灾害的发生,或减弱其发生程度;森林能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调节径流的时空分布;森林能有效防止和减轻城市污染。
江泽慧称,对于地震、火山爆发、海啸、台风等突发性灾害,以及森林火灾和森林生物灾害,森林都是受害者,且对其威胁巨大。对山体滑坡、土地沙化、臭氧层破坏、酸雨、温室效应等渐变性环境灾害,茂密的森林可以降低这类灾害的发生的可能性,并有效减轻此类灾害的损失。
到底该如何提高森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突发性灾害的预测预报研究,逐渐由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防御,大力提高防控水平,迫在眉睫。
江泽慧认为,首先,应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资源。森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依靠其生态功能去实现的,而森林的生态功能必须依赖于大量连片森林,这就要求森林有较大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才能有效抵御和减轻相关自然灾害。
其次,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目的营造不同的森林。应对自然灾害,主要依靠生态林。应对不同自然灾害,就建设不同的生态类型森林,采取不同的森林培育和经营措施,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如在沙区为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需要营造耐旱的防风固沙林;在农区为降低风速、调节温湿度,防止干旱、风沙、干热风、寒露风、倒春寒、低温等自然灾害对农作物产生危害,保障农业稳产高产需要营造专门的农田防护林;在江河湖畔为泄洪抗旱,需要营造保水固土的水源涵养林;在海边为防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需要营造沿海防护林。各种不同生态林在树种选择、培育方法和保护措施等方面都各不相同。
第三,对易发灾害要深入研究,重点防控,既要提升技术,更要科学管理。如对森林火灾,既要抓好火灾防范,着力控制野外火源,又要搞好火险预警、火情监测,还要提高火灾扑救能力,最大限度减轻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的危害。对森林生物灾害,首先要抓好监测预警工作,真正实现监测全面、预测准确、预报及时的目标,不断提高监测预报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要不断提升生物灾害防控水平,特别是生物防治和无公害防治技术,严格防治措施的监管,确保生态安全和森林食品安全,着力培育健康森林。
第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学术上,应充分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平台,寻求共识,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在应对自然灾害,如温室效应、气候变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外来生物入侵,森林火灾和各种生物灾害的防控等,要站在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人类安全的高度,对生命负责、对全球负责、对未来负责,正确把握国家与全球,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积极开展技术与经济合作,着力提高森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人类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但可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追求真理,探寻自然,建设和谐、美好的世界。”江泽慧表示,应进一步深化人们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认识,提高森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来源于2010年5月28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郭起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