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华夏文明的龙脉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20-05-21
分享到:0

  刘婧

  在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上,有一条雄奇的山脉,气势巍峨地横亘在中华大地上,默默地撑起了华夏民族的脊梁。它就是孕育了伟大华夏文明的秦岭山脉。

  

  秦岭到底有多大?绵延1600多公里,面积40万平方公里,横亘东西,地分南北。它不仅是一座自然之山,更是一座文化之山。它没有辜负大自然的造化,耐心且细致地孕育了丰富而别具特色的生态资源,也孕育了繁盛的汉唐时代,为中华文明造就了一座丰碑。

  早在数十万年前,巍峨的秦岭便播下了人类文明的种子。蓝田猿人作为人类文明的鼻祖之一,开创了旧石器时代的历史篇章。又过了数万年,秦岭脚下的灞河两岸弥漫起一缕缕温情的炊烟,半坡人以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昭示了又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千古一帝秦始皇曾认为高大的秦岭给了他统一天下的力量。他曾说:“秦为天下之脊,南山为秦之脊。”

  正是在秦岭的荫庇下,秦王朝完成了中华统一的千秋伟业,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以农为本”的治国方略,开创了中华农业文明的高峰。

  秦始皇随后提出“书同文”,以小篆为标准,统一全国文字。尽管秦朝地域辽阔,各地方言差别极大,彼此仍能进行交流,对华夏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到了汉代,新王朝仍旧以秦岭作为辽阔版图的基石。汉朝定都长安,依托秦岭的地脉和文脉,建立起了以秦岭为圆心的文化圈。

  汉代以秦岭为核心的一山两盆﹙秦巴山地、关中盆地、四川盆地﹚,形成了华夏最早最富庶的“天府之国”和“帝王之州”。这里是当时世界的文明高地,是华夏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的前进基地,是汉赋吟咏歌唱的对象,是中国道教诞生的摇篮。汉代秦岭奠定了二千余年秦岭文化的基础,影响深远。

无人机视角下的秦岭绿意盎然 图/新华社

  

  中华民族的又一个文化巅峰,万国来朝的唐代,更是把秦岭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李白在他脍炙人口的长诗《蜀道难》中所描述“有鸟道”的太白,指的就是秦岭最高峰——太白山。

  通过李白的诗句可以想象这样一种景象:绝高的峰岭矗立于澎湃的河流之间,巍峨只可仰视的崇山峻岭镇守着盛唐的腹地。

  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对于秦岭的描写更像是一位侠客,满是豪放之气。而王维对秦岭的吟诵便是把整个身心与山水融为一体了。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一生曾四次出家隐居,其中就有三次选择了秦岭。在王维的眼中,秦岭的绿色是那么空明而浓郁,连空气中都充满了绿色。

  做尚书右丞的时候,王维甚至还在家里供养着僧侣,为的就是与他们说佛谈禅,探讨佛教真谛。有人记述王维当时的生活:“平日茹素,不着彩衣,居室当中,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此外一无所有,完全过着禅僧一般的生活”。秦岭山中那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色,陶冶着他的性情。这一阶段,王维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至高境界。

  

  正因为秦岭庞大而绵长的身躯阻断了南北气流,才有了中国南雨北雪、南船北马以及南方的阴柔与北方的豪放等人文差异与文化的多样性。

  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方的界山,还是南北方地理、气候、资源差异的分割线。气候不同、水土不同,饮食、建筑、交通等社会生活习惯不同,久而久之演变成了社会整体风俗习惯的不同。

  秦岭也不仅仅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它还是长江黄河最大支流——汉江和渭河的发源地。是汉江和渭河把秦岭南北的色彩与气质引向了整个国家。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秦岭又是南北方特性资源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境内的众多名山大川中,能够统揽南北方迥异风采于一身,所谓马头看桃花、马尾扫风雪的山脉唯有秦岭。

  “秦岭,天下之大阻。”它不仅阻断秦塞人烟,也让气流运行有了明显阻滞。冬天,秦岭能够阻挡寒潮南下;夏天,能阻挡潮湿海风进入西北地区。由于对水汽的阻滞作用,秦岭南坡平均降水800毫米以上,北坡平均降水800毫米以下。北坡相对寒冷干燥,南坡则温暖湿润。南坡自下而上拥有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5种气候类型。南坡在海拔800米以下呈现一幅亚热带森林植被景观。北坡自下而上为典型暖温带山地森林植被景观。

  因此,秦岭可视作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的重要分界线。

  秦岭被誉为“生物基因库”,丰富的气候类型,复杂的植被分布,多变的地质地貌和气候类型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在这里,时常能够见到对气候条件需求截然不同的动物在一座山中相互交流,使秦岭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动物乐园——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是极为罕见的。

  一道秦岭南北分开米面之隔,一道秦岭南北分开寒暑之差,一道秦岭南北分开了大漠黄沙与青葱漫山。

  秦岭巍峨绵长,千万年来它默默历数着春华秋实的岁月更迭,它静静注视着朝代兴衰的历史变迁,它骄傲地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空前进步,以宽厚坚实的肩膀撑起了东方最瑰丽的天空。

  (来源:《中国气象报》2020年5月21日四版 责任编辑:张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