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宏:科学让生态环境更“精致”
来源: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2020-06-04
分享到:0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林雯

  干练的西装,长及锁骨的卷发,戴着闪亮的耳坠。初见廖宏教授,第一印象往往是“精致”。这似乎不是一个常用来形容女科学家的词,特别是一位国家杰出青年、“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学院院长。就在不久前,她的科研成果入选“2019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廖宏的“精致” 辐射到方方面面。她在国际上率先发展出大气环境-气候双向耦合模式,模拟的大气污染物浓度要精确到微克每立方米;对工作的规划要精细到每小时;学生一篇论文至少要改上十几遍;做科学研究的目的,也是让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更加“精致”。虽然科研人生充满了数字和模式,却被她过成了诗和远方。

  “天才少女”爱理工 巾帼何曾让须眉

  “小时候唯独不太喜欢化学,没想到兜兜转转一圈,最后竟做了大气化学的研究。”廖宏感慨。

  在中小学期间,廖宏的成绩常常名列全市第一。16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专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天才少女”。

  关于这个专业,她坦言“是父母帮着选的,因为觉得工作稳定,适合女孩子。”

  读着读着,廖宏却真的爱上了气象,她可以充分享受钻研气象的乐趣。

  从北大硕士毕业后,廖宏工作了四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开始博士阶段的学习,而且是从零开始学化学。

  廖宏坦言:“说实话,工作后才发现知识的积累是多么重要。”

  在上世纪90年代,大气环境这个科研领域在中国还刚刚起步。她敏锐地察觉,不出十年,大气环境将成为地球科学里的一门重要交叉和前沿学科。

  独辟蹊径登顶峰 “找准两条科学线的交汇点”

  事实证明,廖宏选对了方向。气象与化学相结合,让她在“大气污染物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这一领域独树一帜,成为国际领军科学家。正在进行的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撰写中,廖宏受邀作为协调主要作者负责统筹第六章节的撰写。

  寻找到两条“科学线”之间的交汇点,廖宏觉得自己何其幸运。但一句轻描淡写的“幸运”背后,离不开经年的奋斗与积淀。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本就是两门相对独立但关系复杂的学科,要对双方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繁杂的耦合,远非易事。廖宏必须学贯多科,既通且透,才能“指挥”各个影响因子和过程各司其职,奏出最“精致”的数值交响乐。

  时光并没有辜负她的才智与汗水,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列出的两个能进行大气化学-气溶胶-气候双向耦合研究的模式中,廖宏2009年研发出的模式不仅位列其中,且早于英国科学家两年,成为被IPCC承认的全球最早实现双向耦合的模式。

  最让廖宏欣慰的是,对于她用模式做出的成果,常有德国、美国等国科学家通过仪器测量进行验证,“科学无国界,虽然我们素昧平生,但是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其他科学家的共鸣,我觉得很荣幸。”

  2006年刚学成回国时,国内对于大气污染的关注不多,有的专家不理解两个学科联系和交叉的意义,有的专家甚至劝她“不要研究这么敏感的问题”。但廖宏有自己的坚持,现实已在眼前,只有从科技上突破,才能为国家治理大气污染、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

  廖宏致力用模式解决实际问题。她发现了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大气污染物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量级与机制,揭示了我国华北平原冬季灰霾重污染事件增多的机制,并提出全球变暖增加了华北冬季灰霾重污染事件发生的频次和持续时间。她还评估了减排策略改善空气质量时污染物变化造成的气候效应,提出了改善我国当前臭氧和PM2.5污染的协同控制策略。除此之外,廖宏的团队还为南京市环保部门制定了污染排放达标规划。

  独木不成林 “学科腾飞需携手共进”

  2016年3月,廖宏来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担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来了就要做出点成绩来。”廖宏说。2017年,在她的牵头推动下,南信大和哈佛大学成功签约共建空气质量和气候联合实验室。南信大不断派出博士和教师前往哈佛大学学习交流,已经联合发表了10余篇论文,成果受到国家生态环境部的肯定。

  虽然行政和科研事务非常繁忙,但廖宏仍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比起院长,她更喜欢我们称呼她‘廖老师’”,大四的毛鉴炯曾上过廖宏的《气候变化概论》课,“廖老师上课基本不用固定的教材,讲授的知识点非常前沿,授课方法又很接地气。”

  她坚持一到两周开一次组会,学生和她交流后都要记录并签字。

  虽然要求甚高,但在学生眼中,他们的廖老师“很可爱”。学生去成都开学术会议,廖宏送上一日游攻略;学生去美国交流,她送上美国超市好物“安利”。她还爱唱歌,是个女中音,也喜欢逛街、看电影、上淘宝、做美食。“老师常说,生活有很多面,要多尝多试。我们对生活精致,生活才不会糊弄我们。”学生王叶说。

  2019年,廖宏作为江苏高校唯一入选者,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在她办公室墙上最显眼的地方,挂着6幅照片,那是廖宏和每届学生的合影。

  延伸阅读:

  廖宏团队成果入选“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中国气象通讯员王海君报道 5月30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廖宏教授团队及其合作者的研究成果“我国近地表臭氧污染加剧成因及协同控制策略”入选“2019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廖宏教授团队及其合作者的研究发现,近几年我国PM2.5浓度降低,减少了颗粒物对过氧化氢等自由基的吸收,进而加剧了臭氧的生成。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当前严峻的大气复合污染形势下,唯有同时减排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特别是减排能同时形成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高活性芳香烃类化合物,才能够更有效地实现PM2.5和臭氧治理的双赢。

  据悉,“2019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评选由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牵头组织开展。这是我国生态环境领域首次开展此类遴选活动,旨在把握生态环境科技领域前沿发展动态,引领生态环境领域技术创新,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科技支撑。联合体遴选出16个候选项目,由15位两院院士担任评审专家,经过候选项目汇报、评审专家提问、汇报人答辩后,最终专家讨论并投票产生入选项目。

   (来源:《中国气象报》2020年6月4日三版 责任编辑:张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