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谨防茶叶霉变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1999-05-31
分享到:0

  叶喜干燥,怕潮湿。因此,贮藏的茶叶含水量要求在7%以下。茶叶种类不同,对含水量要求也略有不同。绿茶的含水量比红茶更低,通常要求在5%以下。在适宜霉菌生长的温度下,当茶叶含水量达8%以上时就可能发霉;达到12%时,霉菌就可大量孳生,产生霉气味。干燥不够充分或保管不妥而受潮的茶叶都容易引起霉变。即使是干燥的新茶(含水量4%至6%),在梅雨季节期间,若保存不好,两三天就会受潮失去新茶香味,严重时还会出现霉斑。在阴雨天,茶叶裸露在外,一小时后含水量就可以增加1%。空气相对湿度越大,茶叶的吸水量就越多,就越易导致霉变。轻者,茶叶叶底乌暗,筋骨差;重者则叶底霉烂不成形,完全失去了饮用价值。

  引起茶叶霉变的各种霉菌的细胞含水量很高,可达70%至85%。若细胞中的水分稍有缺少,就会影响到整个霉菌机体的代谢。空气的湿度对霉菌的生命活动有着极大影响,霉菌的一部分菌丝生长在潮湿的空气里,如果环境过于干燥,霉菌就不能生长。霉菌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较多的水分,以维持其正常的代谢活动。这就是在空气湿度大的梅雨季节茶叶若保管不善为什么发霉的原因。

  有不少霉菌可以在茶叶上孳生,如真菌中的毛霉、青霉、曲霉等。毛霉不仅可以导致食物的腐败,也可引起受潮茶叶的霉变。曲霉几乎可在各种类型的有机基质上生存,在湿热条件下能使茶叶霉坏变质。青霉对茶叶的破坏作用不亚于曲霉,也是一种常见的污染菌。

  梅雨季节茶叶之所以容易霉变,不仅是因为空气湿度大,而且温度也很适宜霉菌的生长。霉菌此时以利用茶叶中含有的单糖、双糖、低级有机酸、醇和氨基酸等有机物质做碳源,有些还能分解利用茶叶中的果胶质、单宁、纤维素、水质素以及碳氢化合物等。因此,在梅雨季节,茶叶一旦含水量过高或受了潮湿,就应及时用火复烘。可见,保持茶叶的干燥度是梅雨季节防止茶叶霉变的关键。 (来源于1999年5月31日《中国气象报》作者:马宏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