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2-12-12 |
“云以山为体,山以云为衣”。的确,由于地理和水汽等因素,高山一般多云雾。在我国著名的高山风景区中,云海似乎都是一大景观: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峨眉山有“三大奇景”——云海、日出、宝光;泰山有“四大奇观”——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台湾阿里山则有“五奇”——登山铁路、森林、云海、日出、晚霞……
高山云海,烟波浩渺,一望无际,如银涛,似雪浪,填满万壑千谷,拍打绝壁危崖,构成一幅奇妙壮观的天然画卷。据观测,云海的云底高度一般在1000米左右,按气象学划分,都属于“低云族”,其种类主要是层积云、碎层云、淡积云。这些云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厚度一般为几十米到三四百米,比较均匀并且对流不强,这样就能较为稳定地构成广阔延绵的云海。
云海的出现几率受气候的影响较大,因而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云海的主要成分层积云在潮湿的雨季明显多于旱季,因而对某一高山来说,云海的出现就有明显的季节性,例如黄山、庐山的春季最容易出现云海。又由于各地的雨季时间和长短有差异,云海的出现自然也有一定的地域性。通常情况下,气候潮湿多雨的南方地区的高山,出现云海的几率要比北方地区大得多。深秋季节,天高云淡,空气干燥,云海的出现几率较小,倘若出现,则云海最为稳定,常常维持两三天不消。
云海最容易出现在雨雪天气过后,因为这时候的天气常常受高压控制,水汽和风的条件较好,大气结构比较稳定,极有利于形成连绵平坦的层积云。此时,山下仍可能阴云密布,而山顶则常常“抬头见红日,俯瞰是云海”。云海景致与光照条件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晴日早晨和傍晚时的云海属于“逆光型”,云层看上去很细腻,有运动感,呈红黄色,和天空的界线也格外分明;而“非逆光型”的云海(如阴天时),则常常有一种静态的美,宛如“高峡出平湖”。
在我国的许多高山名胜中,由于峰峦的高度不一,分布也不均匀,这样就可以产生一种小的空气环流。云雾在这种地理环流以及其它因素形成的风的作用下,时而东进,时而西撤,时而回旋,时而舒展。对由这种动态的云雾组成的云海,郭沫若先生曾作过形象而又准确的描述:“瞬息万变、万万变,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
(来源:1998年07月06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霍寿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