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2-12-12 |
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可获得提供巨大电力、改善长江航行、调节干流流量等综合效益,但同时也将部分改变长江水文情势,引起生态与环境系统的变化,对库区、长江中下游乃至河口地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长江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重庆至宜昌之间,涉及19个县(市),大部分在重庆市境内,小部分在湖北省西部。库区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400万,其中90%是农业人口。库区地形复杂,山高谷深,山地占总面积的74%,丘陵占21.7%,河谷平坝占4.3%。库区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多雨、霜少、湿度大、云雾多、风力小等亚热带湿润气候特征。热量丰富,大于10℃年积温5000℃—6000℃;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
库区农业资源丰富,适宜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从河谷丘陵到山地生长有亚热带、暖温带到温带的各种植物,具有发展立体农业的优势。但由于农业基本设施落后,抗灾能力低,生产水平不高,经营比较单一,水土流失严重。山区宜林面积很大,但森林覆盖率低,尚有2000万亩荒山坡地未被利用。
三峡工程坝址多年平均流量为14300立方米/秒,长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坝址洪水总量平均有三分之一来自金沙江,三分之二以上来自宜宾至坝址之间的暴雨区,长江干流输沙量宜昌地区为5.1亿吨/年,其中金沙江占46.6%,嘉陵江占28.8%,岷江占9.7%。由于长江上游降水量集中,地形陡峭,坡耕地多,加上森林覆盖率不高,这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和水沙量高的主要原因。
三峡库区位于我国中亚热带北部,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地带性植被原以栲、楠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为主,但经长期的垦植,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几乎难以找到能反映原来面貌的植被类型。在三峡库区,现在广泛分布的是马尾松林、柏木林及各种灌丛、草地和农田,森林覆盖率仅为27.3%。栽培于库区的经济植物主要有油桐、乌桕、茶、桑、榨菜、烟和中药等纤维植物和药用植物;柑橘是库区种植的大宗水果,产量高,质量好,是库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库区江河的140种鱼类中,经济鱼类约有30余种,鱼类群体组成分析表明,捕捞的鱼类中青鱼、草鱼和鲢鱼大部分为低龄未成熟个体。1996年长江重庆段天然捕捞产量为4600吨,涪陵、黔江、万县江段的捕捞量为3000吨。长江特有的白甲鱼、岩原鲤在渔业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已很少。
被国家列为保护动物的长江9种珍稀水生动物中,三峡库区范围内有6种,即一类保护动物白暨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和二类保护动物江豚、胭脂鱼。白暨豚近20年来数量急剧下降;江豚的密度(每公里的头数)从1994年的0.55下降到1996年的0.12,已接近濒危状态;胭脂鱼近年来呈现群体规模和个体均逐渐变小趋势。由此可见,这些珍稀动物的现状及变化趋势不容乐观。
三峡库区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海拔200米~1400米范围内均有耕地分布。水田一半以上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旱地集中在300米~500米与500米~1000米两个高度区内。库区耕地中旱地面积占66.8%,水田占33.2%,旱地中大多为坡耕地。库区农田土壤生态的主要问题可归结为:耕地不足,后备宜农荒地欠缺,且主要分布在水、土及交通条件较差的丘陵山地;土壤肥力不均,生产力低;库区旱地多为坡耕地,坡面缺少防护工程及设施,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长江中游平原地势低洼,长江水位高出两岸地面数米至十余米,受洪水威胁严重。建国后的防洪建设使防御一般性洪水的能力大大提高,但遭遇特大洪水时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灾害的威胁依然存在。
在近百年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库区大量原生植被为栽培植物所取代,野生珍稀动物锐减,目前仅在人类活动稀少的边缘高山处有少量分布。森林覆盖率从50年代至今已减少一半,林区中幼林占90%以上。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呈现从森林向草坡方向退化的趋势。
库区农业人均耕地1.12亩,但其中大于25度的坡耕地约占25%以上。库区人均社会总产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国民收入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是全国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城镇街道狭窄杂乱,普遍缺乏水处理设施,卫生条件差,有的城市降尘、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已相当严重。
(来源:1998年07月13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杨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