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系列报道②
解民忧,农情火情总关情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21-03-04
分享到:0

  “久旱逢甘霖,庄稼有救了。”李湾村农户屈国喜这样感慨。

  “心系三农,服务百姓”——焦国华送的一面锦旗,代表了西辛村和张庄村所有种粮大户的心声。

  “感谢你们带来的‘及时雪’。”天生桥镇党委书记杨建伟竖起了大拇指。

  这个春天,分别来自河南漯河、山东济南、河北保定的三个人,相隔千里,素未谋面,却被同样的收获感牵系在一起。2月24日至26日,漯河气象部门抓住时机开展的增雨作业,“救”了屈国喜干枯变黄的麦田,让夏收有望;仅2月28日那一次增雨过程,济南市长清区气象局就为焦国华等4个种粮大户8000多亩耕地节省灌溉费用32万元;连续98天,保定市阜平县无有效降水,人工增雪作业有效减轻当地森林防火压力……人们脸上的喜悦是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者的最高赞誉。

  事实上,随着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式从过去的应急性、分割化向常态化、集约化转变,作业服务也从单一的抗旱减灾向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水安全等方面全方位发展并取得显著服务成效。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民生为先,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正日益成为农业增收的“安全伞”、生产生活的“点金石”。

  润田

  气温回暖,从南到北的广袤田野中,春耕备耕的脚步日益加快。

  正是待雨解渴时。许多地方农业生产的脚步一度为旱情所阻:1月26日以来,江苏省连云港市累计降水量仅为2毫米,严重威胁正处于返青黄金期的冬小麦;河北连日来降水偏少,中南部地区土壤墒情差,部分平原地区相对湿度低于50%;内蒙古自去年11月下旬起,全区中西部大部地区较历年同期偏旱,呼和浩特地区没有降水过程……

  “雨什么时候来?”农户在等,气象部门也在等。前者在等一个灌溉良机,后者则憋着一股劲儿,准备尽一切努力抓住适宜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天时”,让下雨变成下足雨。

  终于,2月24日至26日、2月27日至3月1日的两轮雨雪天气过程,让希望燃起——

  在连云港,2月25日凌晨,人工增雨作业队伍闻令而动,一枚枚火箭弹催下甘霖,解决了土地干旱的大问题。

  在河北,200余名作业人员奋战三日,探索无人机增雨等新技术新手段,助力瑞雪降在邯郸、邢台等地。

  在内蒙古,国家高性能增雨飞机腾空而起,为3900平方公里的土地带去一场痛快的喜雨。

  各地媒体和当地老百姓纷纷点赞——“真给力!” “谢谢了,我的树苗终于能种了!”

  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高度肯定——“行动迅速,措施得力!”“效果良好!”

  在雨雪兆丰年的背后,从来不只是仰赖天公解意,更多的是科技的加持和人的努力。

  济困

  河水断流,水库见底,供水困难……这个春节,本以为南方地区要因旱情蒙上阴霾,没想到2月7日至11日,一次较强降雨过程自西向东而来。机不可失!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和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西等6省(自治区)气象局启动特别工作状态,2100余名同志24小时在岗值守,甚至在除夕夜也没歇工。

  全力以赴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江西全省森林火险等级全部降至2级以下,鄱阳湖水体面积扩大至1060平方公里;福建前期气象干旱有效缓解;广西全区107个县(市、区)气象干旱全部解除;浙江干旱面积减少7.8万平方公里……评估结果表明,南方6省(自治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3.97亿吨。

  在南方6省(自治区)人们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在四川,看着处于高位的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不少人的心还悬着。据四川省气候中心预测,这样的情况将持续到3月中旬。2月12日,大年初一,九寨沟县气象职工冒着严寒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同一天晚上,火箭弹分别从阿坝州松潘、红原、马尔康等8个作业点射向空中,作业影响区域一片银装素裹。对于已进入森林草原防火关键期的四川而言,这场雨雪弥足珍贵。

  回顾过去,在应急、防雹、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等关键时刻,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从未缺席:在应对森林火灾等重大突发事件时,多地气象与应急管理等部门深化合作,适时开展作业,对火灾的全线扑灭及后期清理起到了积极有利的作用;全国每年防雹面积逾50万平方公里,科学高效的防雹作业为高敏感的烟叶、果业等经济作物上足“保险”;在黄河上游、丹江口水库等重点江河流域和大型水库汇水区,开展增蓄性人工增雨(雪)作业,为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做出重要贡献。

  添彩

  不久前,青海省公布的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青海湖水域面积逐年扩大,裸鲤资源蕴藏量较实施保护前增加38倍,森林覆盖率由6.3%提高到7.5%,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7.4%。

  在青海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的背后,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功不可没。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支持下,青海省从2006开始实施以生态修复型为主要目标的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截至2018年,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影响天气的共同作用下,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20256平方公里,增幅达11.5%。

  人工影响天气已经成为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发力点。除了三江源以外,在祁连山、天山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大范围常态化人工增雨(雪)作业已经成为补充生态用水、扩大湖泊湿地面积、增加草地生物量和覆盖度的有力支撑。在河南、四川、重庆、湖北、安徽等地探索开展的人工增雨净化空气作业试验,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巩固扩大了“蓝天保卫战”的成果。

  随着生态气象重点保障任务被纳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对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装备现代化建设、提升生态修复型作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气象部门还将持续根据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保护和修复需求、云水资源特点,建立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保障体系,加强常态化人工增雨雪作业,提升降水对生态系统修复的效用,降低生态保护、修复和灾害防治成本。

  去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更赋予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新使命新任务。全国广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者将肩负党的重托,心系百姓期盼,面向新征程,继续昂首奋进。

  (张运国、刘树峰、王汇、谢娜、余亚庆、朱云凤、胥德梅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叶奕宏 责任编辑:苏玉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