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江淮特有 相对稳定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1-06-10
分享到:0

   每年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时间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正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称“梅雨”或“黄梅雨”。梅雨开始之日称为“入梅”,结束之日称为“出梅”。入梅时间总在6月6日~15日之间,出梅总在7月8日~19日之间,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或“梅雨期”。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故人们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

  形成梅雨的环流特征是,在高层的100百帕或200百帕高度上,有一暖性反气旋,其北侧为西风急流,南侧为东风急流。在中层500百帕高度上,副热带高压脊线第一次北跳至北纬20°~22°附近,并较稳定维持,印度东部与孟加拉湾一带有低槽,长江流域盛行西南暖湿气流,并与北方的偏西气流构成交汇区。在高纬地区,欧亚大陆有阻塞高压形成,常为“双阻型”,两个高压中心分别位于乌拉尔山、雅库次克附近,两阻高之间有宽广的切断低槽,北纬35°至45°为平直西风带。在低层850百帕或700百帕高度上,有江淮切变线,其南侧有西南低空急流,切变线上常有西南低涡东移,地面上有准静止锋,因锋的波动,并有江淮气旋产生,这样就造成大范围连阴雨天气,而且常出现暴雨。

  梅雨带呈东西走向,宽度为300公里~400公里,有时只有100公里~200公里。梅雨期一般持续约20天~30天,雨量一般在200毫米~300毫米,但各地各年有差异。湖北省气象局做过异常梅雨(旱或涝梅)的分析,所谓“旱梅”,是指“空梅”或出梅早的年份,使得盛夏伏旱露头早、旱期长,如1961年和1978年,都在6月中旬副高脊线便北跳至北纬27°,江汉平原和鄂东地区在副高的控制下晴热少雨;另如1959年、 1972年、 1976年均属出梅早的年份,较常年提前5天~13天,使梅雨期降雨量少。上述旱梅武汉7月上旬雨量为0~42.9毫米,较常年少23.3%~100%。所谓“涝梅”,是指入梅早,出梅迟,降水特多的年份。这又分成稳定持续型与间歇持续型,如1954年和1969年即属稳定持续型, 1954年的副高脊线在6月3日即到达北纬20°,尔后一直滞留在北纬20°~25°之间, 7月23日才北跳北纬29°,这样梅雨滞留了57天之久,武汉梅雨量达1041.6毫米,其中暴雨量为568.6毫米,引发长江中下游特大洪水,湖北省农田受灾面积达185万公顷。另外是间歇持续型,主要是在盛夏,副高脊线又由北纬30°突然回到北纬20°~25°之间,带来几天降水降温天气。但个别年份由于副高南回时间过长,变成了“二度梅”,1980年就是这种类型。 (来源于2011年6月2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黄智敏 王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