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狼的生态困局
来源: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2018-09-14
分享到:0

中国气象报记者 孙楠 通讯员 余亚庆 华正新 李新泉 孟庆娜 青格勒图

  狼曾被认为是草原风向标,狼袭击家畜事件多说明野生动物少、生态系统差,狼灾少则说明它们食物充沛。如今在很多地区,狼的生态功能已经丧失。

  和狼周旋:牧民的血汗钱喂了狼

  夜里11点多,49岁的内蒙古甘珠尔苏木巴音温都尔嘎查牧民布日诺已经睡下了,突然他家的草地狗狂吠起来。

  布日诺预感不对,匆匆忙忙跑出屋子,老远就看见羊群有异样。“完了,狼来了。”他脑袋一嗡。

  这事就发生在今年1月15日。狼进羊群的场景很多牧民只在电影里见过。草地狗也没有电影里那么勇猛,它们大多没有见过狼,狼出现时,根本不敢靠前。

  布日诺也不敢靠前。“5只狼!它们饿极了,不光吃羊,还会咬人呐!”布日诺赶忙把铁棍敲得丁当响,好大功夫终于把狼吓跑了。

  清点了一下,布日诺损失了130只羊。尽管狼没有太多的体力把羊的尸体拖走,但它们几乎咬死了所有的羊。

  “狼一旦进了羊圈,就不会只吃一两只羊,而是尽其所能地咬断几十甚至上百只羊的脖子,牧民所有的收入瞬间就喂了狼。”内蒙古白音塔拉的嘎查达(乡书记)拉木苏荣说。

  和布日诺的遭遇一样,2014年,在乌布尔宝力格苏木的一起事件中,狼群吃掉了56只羊;11月,白音塔拉嘎查斯琴通嘎拉的牧民损失了40多只羊。

  按照当地市价,每只羊800多元,牧民几万甚至十几万元顷刻打了水漂。布日诺向当地政府申请了赔偿,他打算重新修建羊圈,“我们现在只能防狼,把羊圈加高一点,它应该就进不来了。”

  实际上,现在狼灾发生的情况并不多。这是布日诺第一次遭遇狼灾,而上次见到同村的牧民遭遇狼灾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今年冬天,草原下了大雪。狼群没有足够的食物过冬,就来袭击家畜。”布日诺说。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余奕东在草原上从业22年,但从未亲眼见过狼,“只听说草原牧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常出现狼灾,但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上世纪50年代之前由于人口压力造成的粮食紧张,草原被局部开垦成农田,政府为发展畜牧业而鼓励打狼,并采取奖励政策,打死一只狼可以获得羊、面粉或是金钱奖励。此后20年,草原狼数量锐减。直至1989年,《野生动物保护法》出台,狼才被列入保护范围,禁止捕杀。

  但是,狼数量恢复很慢。相比以前,牧民看到和听到的关于狼的故事越来越少了,甚至在很多牧区,狼就像个神话传说。

  与狼共舞:在保护狼的路上千里追踪

  同样是今年1月,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窦华山的心里明朗了许多。

  窦华山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保护区,从事草原狼等野生种群的保护研究工作。

  他惊喜地发现乌兰诺尔管护站辖区内代号为“W1”的狼群个体数量已增加到7只。

  2006年,窦华山发现了这个狼群,当时仅有3只狼。2008年,草原田鼠成灾,飞机高空撒药灭鼠,狼群中唯一的母狼中毒致死。2012年冬季,管护站工作人员曾观察到狼群中一只雄性个体身负枪伤,但幸存下来。直到今年1月25日,在乌兰诺尔西南部的海猫岛芦苇沼泽中,窦华山和同事们终于发现了狼群。

  几年下来,千里追踪。7只,这让窦华山有些激动。

  早些年,为了摸清狼的迁徙足迹,窦华山一度想给狼带上追踪项圈。为此,他养过狼。

  2009年,窦华山将在苇塘里发现的两只小狼崽带回了管护站。但养大的小狼野放后没几天,无线电接收器上显示的坐标便不再移动。其中一只被猎杀在草原上;另外一只被牧民赶到结冰的湖面,因拼命奔跑而摔断了胯骨,被接回管护站后不久便死去了。

  自此之后,窦华山又养过牧民送来的小狼崽。有了更先进的卫星定位法,他不再需要项圈了。他将小狼们圈养在保护区,因为担心“小狼野放后可能因为缺乏食物而袭击家畜或者死于盗猎”。

  狼是我国分布最广的犬科动物之一,但用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张洪海的话说,“它们几乎无地可待”。草原、森林不断开垦,城市无限扩张,狼赖以生存的地盘和食物不断减少。

  张洪海是窦华山的老师。他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接触狼。国内从事狼研究的团队并不多,资金少,投入大,工作辛苦,却很难出成果。

  但他们对狼有着特殊的感情。张洪海称狼为“文化动物”,认为它们“有感情,从不屈服,不能被驯服”。因此,整个团队在对狼的研究已经坚持了十几年,从食性到迁徙路线,从行为到基因,甚至狼的声音,都进行过研究。

  最让张洪海印象深刻的是狼食谱的变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它们的食谱中只有10%为家畜,自然蹄类动物如黄羊的比重占到90%;但到2004年左右,90%为家畜。

  一般成狼每天需要2.5公斤至5公斤食物,饥饿状态下一次进食量最多可达10公斤以上。黄羊曾是他们最爱的食物。二十世纪初仅在中国境内的黄羊数量保守估计就有50万只。但由于大量猎杀,到2005年,达乌尔草原呼伦贝尔部分稳定的黄羊数量已不足300只。与此同时,当地的牲畜头数由1985年的163.4万只上升至2010年的1551.1万只。狼是机会主义捕食者,黄羊没了,不得不袭击家畜。

  从这一角度看,狼也是受害者。

  研究者要做的就是研究清楚狼,从而进一步保护它们。“目前,狼只是‘三有动物’(即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都不在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单中,更不用说有自己的保护区了。”张洪海说,每一种动物都有其存在意义,狼站在食物链顶端,对其他生物种群的进化都起到积极作用,应当受到保护。

  尴尬境遇:草原狼几乎失去生态功能

  一边是害怕并痛恨狼的牧民,一边是狼的研究者和保护者,两者在一起,狼的尴尬境遇就不言而喻了。

  窦华山理解牧民的愤怒。他知道牧民爱惜家畜。

  拉木苏荣也理解对狼的保护。狼控制着其他消费者,维护草原生态平衡,若是这一环缺失,黄羊、野兔、老鼠等草原天敌就会增多,造成恶性循环。“牧民也爱草原,他们都知道这个道理。”拉木苏荣说。

  狼曾被认为是草原风向标,狼袭击家畜事件多说明野生动物少、生态系统差,狼灾少则说明它们食物充沛。

  “但如今,狼灾事件少,其原因可能是雪灾影响轻。”内蒙古锡林郭勒国家气候观象台台长王英舜说。“还有可能是狼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造成的。”张洪海补充,部分地区狼的生态功能已完全丧失。

  归根结底,狼尴尬境遇的根本原因是草原生态困境。

  从无限制打猎到家畜数量激增,再到牧民开始城镇化生活,阻碍了野生动物迁徙路线,改变了草原原有生态格局,草原沙化、退化严重,野生动物数量减少,就连繁殖能力较强的野兔都少得可怜。尽管目前政府加大了防沙治沙、退牧还草的力度,但草原生态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在这种情况下,草原狼保护工作举步维艰。“如果草原狼壮大了,黄羊等其他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跟不上,狼的境遇只会更加尴尬。”窦华山为此犯愁。

  “因此,草原生态保护不光是草原狼的事,整个野生动物系统都要协同保护。”余奕东说。

  草原生态恢复的本质是恢复生态系统的必要功能并使之具有自我维持能力,而不单单是恢复一两个物种。从目前状况来看,把草原恢复到接近受损前的结构和功能是非常困难和不现实的,而综合考虑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美学和道德等因素,重建一个接近于或类似于地带性的生态系统更具可操作性。

  王英舜提出了具体建议,首先,牧民不能与狼争食物。加强牧民保护黄羊、野兔等野生动物意识。其次,政府要逐步取消草原围栏。由于“围栏定牧”造成草原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只有逐步取消围栏,才能扩大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加快草原生态恢复,使整个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到“人-畜-草”平衡。

  重车在草原上碾压一趟,自然恢复需要十二年。人类发展路途中走过的弯路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弥补。尊重自然规律,也许很多年以后,草原上又可以见到很多狼群,而不用不担心它们会袭击家畜。

  (来源:中国气象报 责任编辑:叶海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