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访谈

入秋农忙,天时如何?
——专家解读今年秋收秋种天气形势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1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9月8日,全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正式启动。目前,全国大部秋收作物处于产量形成后期,西南秋收大面积开展。部分农田在经历前期渍涝灾害、高温干旱之后,秋粮生产整体情况如何?今年秋收秋种关键期天气如何?未来需着重防范哪些农业气象灾害,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主任侯英雨对此进行解读。

前期洪涝干旱是否带来不利影响?

——有,但秋粮长势总体正常

“今年春播以来,大部农作物生产区天气条件匹配较好,农业干旱、区域性暴雨洪涝、南方高温热害等灾害影响总体偏轻。”侯英雨说。然而,今年夏季东北、华北等粮食产区降雨较多,过程性降雨极端性强,部分地区农田渍涝灾害影响偏重。此外,新疆地区高温极端性强,云贵等地春旱、甘肃地区夏旱偏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当前华北、黄淮海除局部洪涝受灾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好,利于秋粮作物生长发育;南方中晚稻长势明显好于上年;西北除局部受旱地区外,秋粮长势总体正常。

截至9月7日,全国大部一季稻和玉米处于灌浆乳熟阶段,西南地区大部、湖南和湖北部分地区进入成熟收获期,重庆一季稻收获超9成、玉米收获基本完毕;四川水稻收获7成以上。全国大部大豆处于结荚鼓粒期。全国大部晚稻处于拔节孕穗阶段。新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大部棉花处于裂铃至吐絮期。前期部分地区极端天气过程的确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并未影响秋粮长势整体良好的态势。

今秋是否“天帮忙”?

——水热条件总体利于秋收秋种开展

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以上,是粮食生产的大头。目前正值秋收作物产量形成关键期,做好秋收秋种服务工作尤为重要。

我国秋收秋种主要集中在每年的9月中旬至10月中下旬,包括玉米、一季稻、大豆、马铃薯、棉花等粮棉作物的收获、双季晚稻的田间管理和收获,以及冬小麦和油菜等越冬作物的播种等工作。在此期间,适宜的水热条件是产量形成与秋播顺利开展的关键。那么,今秋天气是否有利于秋粮生产与秋播开展?

侯英雨表示,今年秋季(9月至11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水热条件总体利于秋收作物充分灌浆和秋收秋种开展。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东北大部、西南地区西部和南部、西北地区南部、新疆大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偏多;华西秋雨期降水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华西秋雨北区秋雨量较常年偏少,南区秋雨量接近常年到偏多,部分地区可能出现连阴雨天气,影响秋收秋种工作开展。全国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北方大部农区初霜期接近常年到偏晚,仅黑龙江东北部初霜日期偏早1天至3天。

秋收秋种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警惕农业气象灾害,加强田间管理

农业气象灾害对秋粮生产危害较大,气象部门将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及时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初霜冻出现的早晚对北方秋粮产量影响极大。应对初霜冻可以使用熏烟法、灌溉法、喷雾法、防护林法、覆盖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增温或减缓降温速率。

连阴雨天气的出现主要受天气系统季节性分布的影响,但其对农业造成的危害则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密不可分。秋季连阴雨主要出现在中国西部地区,形成“华西秋雨”;有时出现在东北地区秋收期间,当地也俗称“埋汰秋”,连阴雨对秋收作物成熟收获和晾晒影响很大。

根据预测,9月,黑龙江中北部降水偏多2成至5成,出现阶段性连阴雨和渍涝害的风险较高。农区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秋收作物后期田间管理,降水偏多地区及时排湿散墒,防范渍涝害影响;此外,新疆大部农区降水偏多2成至5成,可能导致秋收进程放缓,要综合考虑棉花长势、铃期、吐絮率和天气条件,适时喷施脱叶剂,做好大面积机采收获准备。

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大部光热条件适宜,晚稻遭遇寒露风的风险较低,但不排除湖南北部、江汉平原部分地区出现轻度寒露风危害的可能。要加强稻田水肥管理,注意以水调温、合理施肥,促进一季稻充分灌浆和晚稻形成大穗。降水偏多地区应尽快排除田间积水,防止作物、蔬菜遭受渍涝灾害。强降雨后及时查田、适时追肥,促进受灾作物恢复生长,同时切实做好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华南和华东沿海地区要做好台风防御工作,避免雨涝灾害对晚稻产量形成造成影响。

(作者:闫泓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