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访谈

跨界融合 培育和发展金融气象新质生产力
——《金融气象科技创新工作方案(2024—2030年)》解读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07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气象是影响社会经济活动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8月5日,中国气象局印发《金融气象科技创新工作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统筹布局金融气象科技攻关任务和创新体系建设,推动气象新质生产力发展。气象将给金融行业带来哪些深刻影响,当前金融气象发展现状如何,如何理解和把握《方案》提出的金融气象科技创新的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中国气象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气象局金融气象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赵艳霞。

  “绿天鹅”与新机遇——

  当前加快推进金融气象科技创新何以凸显重要性?

  这首先需要更清晰地了解何为金融气象?

  根据《方案》,金融气象是围绕金融机构管控自身风险或针对金融机构服务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电力、旅游等气象敏感行业趋利避害的需求,开展表征经济实体风险敞口的金融气象指数、天气衍生品以及气象风险评估预估、气象风险管理等领域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

  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个相对新鲜与“新生”的领域,并非局限在人们比较熟悉的气象指数保险、气候贷等工作,而涵盖了更丰富的内容,既处于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路口,也处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交叉区域。

  一方面是风险:全球变暖背景下,气象风险正在成为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威胁。

  关注金融领域的人可能注意到,“绿天鹅”正频繁出现在该领域诸多报告和论坛。2020年,国际清算银行(BIS)在其出版的《绿天鹅:气候变化时代中的中央银行和金融稳定》提出了这一概念。所谓“绿天鹅”,是指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的金融危机。如今,其所带来的不可无视的风险搅动国际风云,被认为比“黑天鹅”更严峻。

  有统计资料显示,在1990至2019年这30年里,约91.6%的主要自然灾害、83.7%的经济损失以及92.4%的保险理赔都与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和相关衍生灾害联系在一起。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2024年全球风险报告》将“极端天气事件”列为未来10年最严重的风险。

  另一方面是机遇:面向新时代新征程经济主战场,我国正在加大力度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

  加快推进金融气象科技创新,是实现气象强国和金融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和内在要求。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服务不再局限于天气播报、提醒阴晴冷暖,而是综合利用气象指数等工具,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的服务,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气象与金融部门共同探索“气象*金融”融合创新模式,聚焦金融气象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难点,靶向开展攻关研发,到了“水到渠成”之时。

  发展金融气象,不是简单的数据交换共享就能实现,需要科技创新作为动力引擎,理论体系、技术平台、人才队伍等不可或缺。因此,提升金融气象科技支撑能力是《方案》的聚焦点所在。

  探索与实践——

  我国金融气象科技发展具备哪些相关积累?

  近年来,快速增长的金融气象需求加快推动金融与气象的跨界融合。金融机构对气象部门的需求主要体现在风险管理、保险服务、贷款风险评估、投资决策、资产管理等方面。

  相关研究与实践也在推进,特别是在保险服务方面开展较多,包括气象灾害风险减量、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和开发等。另外,在指数研发方面,国家气象中心与大连商品交易所联合开发了以气温为主的指数系列产品。2021年6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与郑州商品交易所开展战略合作,共同研究气候衍生工具。今年5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与郑州商品交易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推气象数据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

  跨界合作平台和创新团队陆续建设。2022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创办了气象风险及保险综合开放型实验室。该平台有效推进了气候风险分析、巨灾风险模型和相关保险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实践落地。2024年3月,中国气象局金融气象重点创新团队正式确定重大核心攻关任务目标——将初步构建高标准、精细化、多维度的中国金融气象指数体系。2024年6月,上海市气象局获批成立气象经济数字化创新重点开放实验室,将重点围绕气象金融及衍生品、数据要素流通数字化、气象服务综合效益评估三大领域开展研究。

  此外,中国气象局党组围绕金融气象相关领域也动作频频。比如,今年4月3日,中国气象局组织召开金融气象服务工作座谈会,邀请金融有关部门、企业负责人,以及科研院所、高校专家学者座谈。5月,中国气象局印发《“气象数据要素*”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充分发挥气象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应当承认,我国金融气象研究工作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但好在,气象与金融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已经逐渐围坐到同一个圆桌旁。接下来,如何推动金融气象关键理论和技术发展以提供足够支撑,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方案》希望为未来几年的金融气象科技创新提供一些可行的发展思路与方法,以期形成合力。

  目标与重点——

  聚焦金融气象科技创新建设,需要把握哪些关键?

  紧紧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方案》谋划了到2030年的建设目标,体现“需求导向、聚焦重点”,即以金融领域包括保险、期货、银行、证券行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气象服务需求为导向,围绕金融气象理论研究、气象为行业风险减量服务技术及气候变化对金融行业影响压力评估和预测等为主要方向推进研究,并提出加强团队和平台建设等。

  《方案》明确四方面共16项任务。金融气象学作为一门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而新生的跨领域学科,其理论基础研究是开展相关学术工作的基石。《方案》在加强金融行业气象风险管理共性技术研究方面提出5项任务,特别是针对国家级和省级气象部门,涵盖金融气象系列指数(交易型和服务型)研发及有效性评估、天气衍生品研发及相关标准研究等。

  在推进气象指数保险及风险减量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方面,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探索研究,比如开展台风洪涝巨灾保险/巨灾债券关键技术研究、金融气象科技成果示范应用等。

  在金融行业气象风险管理战略和制度体系研究方面,重点关注开展政策性研究,联合建立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金融气象风险防范氛围。

  在金融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明确加强金融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平台建设,强化金融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合作场景——

  如何形成推动金融气象科技创新合力?

  金融气象服务是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同时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金融机构和气象部门加强协作配合,在政策引导、数据融合、市场挖潜、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方案》提出统筹布局金融气象科技任务、建立完善项目-团队-平台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机制等保障措施,以期从多方面促进气象部门与金融部门深度合作,共同推进数据、技术、产品等融合创新,打开合作局面。

  中国气象局金融气象重点创新团队正在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共同研发相关平台,近期将向社会发布,积极促进发展金融气象服务,提供金融风险管控和气象敏感型行业风险管理的实用工具。

(作者:赵晓妮 张艺博 何勇 张岳 责任编辑:郭曼如)

相关新闻: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