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大部地区经历了一场强烈回暖,气温快速攀升,仿佛“一夜入春”,不少地方的最高气温突破同期历史极值。然而,短暂的暖意并未持续太久,新一股寒潮已经强势登场。3月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大风、寒潮、大雾预警,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俯冲”式降温,大范围雨雪和大风天气随之而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方翀,解读此次冷暖剧变的成因及应对建议。
冷暖剧烈交替,寒潮影响几何?
方翀分析,本轮寒潮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广、降温猛烈、降水相态复杂的特点。3月1日至4日,我国中东部气温将自北向南先后下降6℃至10℃,其中华北南部及其以南大部地区降温12℃至16℃,局地降温甚至可达18℃以上。东北地区南部、华北南部、黄淮、江淮北部、江汉以及云南东部、西藏中北部、青海南部等地有4至6级风,阵风7至8级。
同时,本轮寒潮还伴随大范围雨雪和强对流天气。预计,西北地区东部、华北西部和南部、黄淮、江汉等地将迎来小到中雨转雨夹雪或中到大雪,部分地区有暴雪。黄淮、江汉、江淮、江南西部和北部、华南北部等地将会出现局地暴雨,并伴随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部分地区将出现雷电、冰雹。
为何冷暖变化如此剧烈?
方翀指出,本次寒潮引起的剧烈降温,主要源于前期大回暖的积累与冷空气的迅速南下叠加,导致气温起伏。
2月下旬以来,中东部大部地区降水少,天气晴好,地表持续增温,为大幅升温提供了基础。短波槽自西向东移动,低层暖湿急流明显增强,助推气温进一步上升。然而,冷空气的迅猛南下打破了这一格局。冷空气沿着东北—华北—西南方向快速推进,携带强劲的冷空气团南下,与暖湿气流交汇,迅速扭转了此前的暖热形势。
值得注意的是,雨雪过程本身也加速了地面降温,在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由于初期地表温度仍较高,大气中层形成的雪花在下落过程中融化成雨,会吸收热量,进一步降低地表温度,最终导致气温“断崖式”下跌。
如何应对气温“过山车”?
方翀表示,春季本就是冷暖交替最频繁的时节,近期的回暖与寒潮过程都是正常的天气现象。此次寒潮过程属于典型的春季冷暖波动。
面对剧烈的天气变化,方翀建议,公众应合理调整着装,可采取“洋葱式”穿衣,避免感冒。近期,早晚温差大,尤其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病患者还需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添衣保暖。此外,雨雪天气造成路面湿滑,需防范对交通出行的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本轮寒潮虽然有利于农业增墒蓄水,但也可能对设施农业和经济作物产生不利影响。预计山东大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山西中部、河北南部、宁夏北部、陕西北部等地的设施农业可能会受到影响。此外,江淮、江汉部分地区的油菜已进入开花期,3月3日至5日可能出现轻至中度冻害,农户需提前采取防寒措施,减少寒潮对春耕和农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作者:王婉 责任编辑: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