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寒潮天气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出现强降雪过程,为农业生产带来利好影响。记者就此采访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方翀、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副主任李森、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弘、山东省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李楠,解读此次降雪的成因、影响及未来趋势。
冷暖气流交汇 促成局地强降雪
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3月3日至4日,山东南部、河南中南部、安徽西北部、湖北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雪,局地暴雪或大暴雪,积雪深度4~8厘米,局地达到10厘米以上。当前正值春耕备耕时期,降雪有助于改善墒情,为冬小麦等作物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方翀指出,本次降雪过程局地强度较大,主要由于冷暖空气在黄淮及周边地区的剧烈交汇。随着寒潮南下,冷空气自东北向西南推进,在黄淮地区形成冷气垫。与此同时,南支槽波动增强导致南方暖湿气流向北不断输送,在黄淮地区与冷空气相遇,形成显著的冷暖交汇区,从而促成局地强降雪过程。
此次降雪是否属于“冷流雪”?方翀表示,这并非典型的冷流降雪。冷流降雪通常由冷空气主导,在抬升渤海海面的水汽后,在山东半岛北部形成降雪,而此次过程不仅有北方冷空气南下,还伴随南方暖湿气流的输送,降雪形成机制有所不同。
本轮降雪在3月2日白天达到峰值,预计3日夜间降雪基本结束,4日山东半岛东部和湖南西北等地的部分地区可能仍有弱降雪。随着寒潮影响减弱,未来几天山东等地气温将缓慢回升,白天最高气温在5℃附近,积雪逐渐消融,但早晚仍需警惕道路结冰对出行的影响。
“及时雪”润泽沃土 为春耕备耕添力
李森介绍,当前北方冬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这场“及时雪”显著改善土壤墒情,为小麦健壮生长提供水分保障。尽管降温幅度较大,但返青期小麦抗冻性较强,且土壤湿度增加可缓冲低温对根系的影响。长江中下游降水有效补充农业蓄水,为油菜抽薹开花及春播备耕奠定基础。此外,积雪覆盖地表可减缓热量流失,降低早春冻害风险,融化后进一步改善农田墒情。
未来十天农业气象关注重点
“此次雨雪天气有效改善河南省土壤墒情,全省干旱测站数较降水前下降了19%。”张弘介绍,在本次降雪过程期间,河南省前期旱情显现的麦田,尤其是丘陵旱地麦田的土壤水分得到了有效补充,满足小麦返青起身期生长的需求;同时,降雪伴随气温下降,抑制了部分旺长麦田的过度分蘖,有利于小麦稳健生长。
降雪、低温叠加大风降温天气,影响北方地区设施农业,易导致温室大棚和牲畜圈舍受损、棚内果蔬和畜禽等遭受低温冻害。李楠表示,山东省各级农业技术部门根据气象预警提前发布提醒信息、技术意见,提醒菜农提前做好生产设施加固,及时清雪,做好保温增温工作,未造成明显设施农业气象灾害损失。目前,山东各地蔬菜长势良好,生产稳定有序进行。
“虽然寒潮即将结束,但冬春季节交替期间气温波动较大,公众仍需实时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寒保暖和出行安全防范。”方翀提醒。此外,南方部分地区出现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还需防范山区滑坡、脆弱建筑受损等次生灾害。(周爱春、张嫣然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王婉 闫泓 责任编辑:蒋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