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2022年7月新闻发布会
中国气象局2022年7月新闻发布会于7月5日(周二)10时30分举行。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王亚伟主持发布会。出席发布会的专家有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方翔、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发布会的内容包括:6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7月气候趋势预测及防汛减灾建议;回答记者提问。

视频直播

图片实录 更多>>

文字实录

王亚伟:欢迎大家出席中国气象局7月新闻发布会,我是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王亚伟。

今天非常高兴邀请到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方翔、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参加今天的发布会。

今天新闻发布会主要有两个环节,首先向大家介绍6月天气气候特征和7月气候预测情况,以及气象服务提示。第二个环节,回答记者的提问。

王亚伟:首先向大家介绍6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及主要气候事件。

6月全国降水偏多、气温创历史同期新高。全国平均降水量112.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9.1%;吉林、辽宁、山东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最多。全国平均气温21.3℃,较常年同期偏高0.9℃,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主要天气气候特征如下:

一是暴雨导致多地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6月,南方出现4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广东英德(292.9毫米)等12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6月26-30日,北方出现入汛以来首次大范围降雨过程,山东、河北、河南有26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6月极值。

二是华东北部、华中北部等地气象干旱先发展后缓解。6月,华北东部和南部、华中和华东的北部及西北中东部等地维持中等及以上程度气象干旱。6月20日,全国中旱及以上面积达138.2万平方公里。26日以来,旱区出现明显降水,气象干旱得到明显缓解。目前,山西南部、河南中部、江苏中部、甘肃中南部、新疆东北部等地仍存在中等及以上程度气象干旱。

三是高温天气极端性强。6月13-26日,我国出现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其中北方地区高温强度大、范围广。24日河南焦作最高气温达43.3℃;25日河北灵寿达44.2℃。

四是强对流天气频发。6月,全国共发生8次强对流天气过程。11-14日,华北、黄淮等地遭遇雷暴大风、冰雹和短时强降水;22-24日,河北、江苏等地遭遇雷暴大风、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南京江宁最大小时雨量达118.8毫米,河北保定出现36米/秒的大风。

6月,全国共发布预警信息6.6万条,同比增加42.2%。其中,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同比增加3.8倍和1.3倍。

王亚伟:接下来介绍一下7月全国气候趋势预测和气象服务提示。

降水方面:预计7月,东北、内蒙古中部、华北大部、华东北部局部和南部、华中南部、华南、西南地区东南部、西藏西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黑龙江大部、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大部、福建南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东南部、西藏西部偏多2~5成。

气温方面:预计7月,除华南、西南地区东南部、华东南部局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国其余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

台风方面:预计7月,台风数量接近常年到偏少。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可能有2~4个热带气旋(中心风力8级)生成,接近常年同期(3.8个)到偏少;其中1~2个热带气旋登陆或影响我国,登陆个数接近常年同期(1.8个)。

根据7月气候趋势预测,有五方面的气象服务提示建议:

一是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东北、内蒙古中部、华北大部、华东北部局部和南部、华中南部、华南、西南地区东南部、西藏西部等地应加强防范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过程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及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二是做好防暑降温及供电应急准备。华东中部和北部、华中中部和北部、西南地区东北部等地需关注高温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做好防暑降温的供电应急准备工作。

三是防范气象干旱做好森林防火。内蒙古西部、西北地区北部和东部、新疆等地降水偏少、气温偏高,需防范气象干旱的发展,并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四是防范台风灾害。预计7月中旬还将有台风登陆或明显影响我国东部沿海,需防御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大风和风暴潮灾害。

五是防范天气对农业的不利影响。东北、华南等降水偏多地区注意保持田间沟渠畅通、及时排涝降渍;西北地区北部和东部、江汉等地墒情偏差地区及时灌溉补墒;东南沿海地区提早做好防御台风准备,减轻强风暴雨对农业渔业生产可能造成的损失。

王亚伟:下面是第二个环节,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按照惯例,请各位媒体记者在提问前通报自己来自哪家媒体单位或机构。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6月我国高温天气的情况如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未来10天高温情况怎样?

王亚伟:谢谢您的提问。6月高温天气在北方地区特别突出,这个问题请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方翔给予回答。谢谢。

方翔:6月13日至26日,我国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江汉等地出现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覆盖国土面积达363.6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超过6亿人。其中,河南省16日和24日分别有59个和66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40℃,24日焦作达43.3℃;25日河北省和河南省分别有90个和29个国家气象站达到或超过40℃,河北省有12个站达到或超过43℃,河北灵寿达44.2℃。此次高温天气过程覆盖面积广、持续时间长且具有极端性,高温少雨导致豫鲁苏皖甘陕等地旱情持续发展,北方部分地区电网用电负荷创新高,持续性高温也对新能源供应造成影响。

    造成此次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处于强大的暖性高压系统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一方面造成下沉增温,一方面有利于出现晴空辐射增温,加之大气干燥,白天地面受太阳辐射影响,升温迅速。此环流形势稳定维持,导致北方地区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此外,偏西气流在太行山东麓下沉增温,对河北、河南等地的极端高温天气也有重要作用。

    未来两周天气预报来看,5-11日,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陕西关中平原、河北南部、河南等地将出现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35~38℃,局地40℃左右,高温日数一般有4~6天。8日起,四川盆地东部、江汉、江淮、江南、华南等地将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一般为35~38℃。从整个7月份的情况看,四川盆地东部、江汉、江淮、黄淮等地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

    持续高温天气将对社会生产生活造成明显影响,例如,加大供电压力、增大森林草原火险隐患,不利于水稻、棉花、玉米等农作物稳健生长,而且还会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盛夏酷暑期间,公众要尽可能避免高温时段户外活动或作业,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及时补充水分;同时注意野外用火安全。

    中新社记者:前段时间华南多地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我想问一下这与气候变化有关吗?谢谢。

    王亚伟:入汛以来,特别是5月下旬到6月上旬,华南地区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个问题请国家气候中心的肖潺副主任为大家解答。

    肖潺: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华南地区累计雨量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暴雨落区重叠度高,华南多地出现严重的洪灾。今年华南“龙舟水”期间(5月21日至6月21日),广东、广西、海南平均降雨量为472.5毫米,为1951年以来第二多,仅少于2008年同期;广东连南县大麦山镇累计雨量达1689.2毫米;广东英德(292.9毫米)和韶关(286.4毫米)、广西环江(280.3毫米)等地日雨量突破历史极值。

    华南多地的严重洪灾主要受到大气环流异常的直接影响。5月以来,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经向度大,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尤其6月上半月,东北冷涡更加活跃,并且向南发展加强,这一方面引导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江南南部至华南地区,另一方面也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使得来自西北太平洋的水汽输送主要影响华南地区;同时,伴随夏季风的爆发和建立,季风环流引导的西南水汽输送也持续偏强。综上所述,异常的大气环流导致华南降水偏多引发部分地区严重洪涝。

    科普时报记者:7月正值暑假期间,户外游玩的时候应该如何有效的防范灾害性天气,有哪些注意事项?谢谢。

    王亚伟:谢谢你的提问。这是给公众进行科学普及的好机会,请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方翔进行科普解答。

    方翔:7月正值暑假,大家有很多出行安排,也是灾害性天气高发的季节。大家出行前要及时关注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当预报有暴雨、强对流、台风、高温等天气时,及时调整出行计划,避免外出,尤其是不要前往山区、河道等次生地质灾害易发的区域。

    目前,广东、浙江、湖北、四川、新疆等多地气象部门已联合当地旅游部门,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各种手段发布旅游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高特色旅游城市、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交通干线预警信息发布质量,增强旅游旺季信息发布的时效和频次,使景区在面对恶劣天气时能及时采取灾害应急措施,确保游客安全。游客在安排行程前可重点关注这类信息。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利用历史常年(1991-2020年)气象观测数据分析,运用目前气候资源评估业务中常用的气候舒适度等级算法,得出7月份全国平均气候舒适等级分布情况。

    常年7月,新疆、西北地区大部、内蒙古、东北地区、华北北部以及西藏、西南地区西部和中南部等地大部地区气候适宜,气候舒适度等级为舒适或较舒适,适宜消暑度假。尤其西藏东部偏南地区、青海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西北部,这些地区气候舒适等级为最舒适,非常适宜旅游度假。大家在疫情防控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可合理选择出游目的地。

    此外,公众平时可登录“中国气象科普网”等专业网站,学习气象科普知识,增强科学素养,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中国新闻网记者:英国《自然》杂志日前称,气象学家已连续第三年预测拉尼娜现象,即可能发生罕见的“三重”拉尼娜气候事件。请问拉尼娜现象目前的监测情况怎么样?将怎样发展?历史上是否出现过类似的三连现象?连续的拉尼娜事件发生会对我国产生哪些影响?农业生产应该如何应对?

  王亚伟:拉尼娜现象是海洋热力状况的表现,影响全球气候。这个问题我们请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进行解答。

   肖潺:拉尼娜事件目前仍持续,春季以来衰减缓慢。预计盛夏(7-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水将短暂衰减,但仍维持拉尼娜或中性偏冷状态。预计后期,秋冬季冷水再次发展加强的可能性较大。

   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连续三年拉尼娜现象,比如1998-2001年、1983-1986年、1973-1976年。

   与厄尔尼诺事件对次年夏季我国气候的影响不同,拉尼娜事件的影响更加复杂、多样,并不完全与厄尔尼诺事件的气候影响呈相反的关系。在多数拉尼娜事件次年夏季,东亚夏季风易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易偏北,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偏多的可能性较大。但是,北方多雨区的范围、中心、强度等特征在不同拉尼娜事件的次年夏季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会受到拉尼娜事件本身的强度、其冷海温中心的位置、及其在春夏季不同发展演变趋势的影响,也会受到其他海域(如印度洋、大西洋等)海温、高原积雪和北极海冰、大气季节内振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连续三个冬季都发生拉尼娜事件的个例中,夏季我国主要多雨区的位置也各不相同,再次证明了拉尼娜事件对我国夏季气候影响的复杂性。由于样本量较少,连续发生的拉尼娜事件对我国气候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工作。

   在对农业影响方面,一是需注意暴雨洪涝的影响,尤其是北方区域性暴雨过程对农业的不利影响。二是南方部分地区需做好干旱应对工作,减少持续干旱对农作物生长产生的不利影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频道记者:今年6月,我国的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以及7月以后,后期的农业生产要关注哪些重点?谢谢。

    王亚伟: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保障粮食安全气象服务工作,成立了粮食保障服务的专班,定期跟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会商,联合发布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保障粮食作物的生产全过程。关于6月和7月的农业生产气象服务的工作,请方翔副主任进行回答。

    方翔:6月是夏收、夏种的关键期,从6月的气象条件看,东北地区大部光温基本正常,墒情适宜,利于春播作物正常生长,作物长势总体良好;中南部降水偏多8成至3倍,部分地区出现风雹、渍涝等灾害。北方夏收区多晴好天气,利于夏收作物充分成熟和品质提高,夏收进展总体顺利;但持续晴热少雨天气导致河北南部、山东西部、安徽北部、河南大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等地农田表层土壤墒情偏差,局地缺墒较重、出现农业干旱,不利适时夏种;6月下旬夏种区大部出现明显降水,改善土壤墒情,利于夏种和出苗生长,但甘肃陕西等地部分地区墒情仍持续偏差。江淮、江汉和四川盆地大部气温偏高,水热条件利于棉花苗期生长和一季稻移栽及返青分蘖。江南东部、华南北部有5~14天大到暴雨,贵州西部、云南多阴雨寡照天气,对作物、经济林果、蔬菜生长发育有一定不利影响。

    盛夏天气对秋粮生产影响及关注重点。预计盛夏(7-8月),东北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热量充足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南部降水偏多,需关注农田渍涝、夏季低温、干旱的不利影响。华北、黄淮气温正常或略偏高,大部降水偏多,总体利于作物生长发育,需防范农田渍涝灾害、阶段性高温天气的不利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需防范高温热害和干旱对水稻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华南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降水偏多,注意防范强降水和暴雨洪涝的不利影响。西南地区水热条件接近常年,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注意防范夏季暴雨洪涝。

    王亚伟:谢谢方翔副主任,感谢各位记者提问。6-8月是我国主汛期,主汛期期间,台风、暴雨、强对流活跃,灾害性天气将给公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中国气象局将加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及时发布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感谢各位记者对气象工作的支持。

    今天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