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2023年6月新闻发布会
中国气象局2023年6月新闻发布会于6月2日(周五)10时举行。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王亚伟主持发布会。出席发布会的专家有中国气象局高质量发展办公室副主任王邦中、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张恒德、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高荣。发布会的内容包括:2023年5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2023年6月气候趋势预测气象服务提示;《2022年大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2022年大气环境气象公报》。

视频直播

图片实录 更多>>

文字实录

王亚伟: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中国气象局2023年6月新闻发布会,我是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今天我非常高兴邀请到中国气象局高质量发展办公室副主任王邦中,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张恒德,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高荣,出席我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仍旧是介绍和提问两个环节,首先,我们请高荣先生为大家介绍2023年5月全国天气气候特点及6月气候趋势预测和服务提示。

高荣: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向大家介绍5月的天气气候特征、6月气候趋势,首先是5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及主要气候事件

全国气温偏低,降水偏少。5月,全国平均气温16.3℃,较常年同期偏低0.2℃。共有446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5月的历史极值,其中云南巧家(44.4℃)、元谋(43℃)等77个站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全国平均降水量57.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8.4%。全国共有37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达到或突破5月历史极值,其中福建邵武(275.1毫米)、江西宜黄(258.1毫米)、贵州修文(228.3毫米)突破历史极值。

5月我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如下:

一是5次暴雨过程影响我国。5月,我国共发生5次暴雨过程,部分地区引发洪涝灾害。2-7日,江淮大部、江汉西部和东部及江西大部、福建大部、湖南西部等地累计降水量有50~100毫米,局地超过100毫米。累计降水50毫米以上的覆盖区域有86.5万平方公里,为今年以来历次暴雨过程最大。江西、福建、安徽、上海、江苏、河南等地共20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雨量突破5月历史极值。20-22日,南方地区暴雨过程强度较强。22日05-08时,桂林市秀峰甲山琴潭气象观测站三小时降水量达到300.1毫米,小时雨强达到160.6毫米,打破桂林市区小时雨强历史纪录。25-28日,西南地区至黄淮、江淮发生较强等级的暴雨过程。四川达州、湖北武汉和黄冈、安徽安庆等累计降雨250~400毫米,其中贵州修文站日雨量(228.3毫米)突破历史极值。

二是云南气象干旱有所缓和。今年以来,云南省平均降水量为97.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5.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平均气象干旱日数为96.5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3多,发生严重冬春连旱。1月下旬,云南干旱开始露头并发展。在5月9日的时候,中旱及以上和特旱面积均达最大。13-16日,云南大部累计降水量有25~50毫米,其中西部和南部有50~100毫米,气象干旱得到一定程度缓和。17日以来,云南东部气象干旱维持或发展。目前,云南东部仍存在中度及以上等级的气象干旱,部分地区特旱。

三是5次强对流天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5月,全国共发生5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别发生在4-5日、6-7日、12日、16日和20-23日。其中,20-23日,大范围强对流过程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广西、广东等地强降水强度超过100毫米/小时,部分城市出现内涝。

四是有3次沙尘过程影响我国北方,发生频次接近2000-2022年的同期平均值(2.9次)。其中,5月19-22日沙尘过程达到沙尘暴级别,对空气质量、交通运输及人体健康均造成较大影响。

二、6月气候趋势预测及气象服务提示

降水方面:预计6月,东北东部、华南、西南地区东部和西北部、西藏西部、西北地区东南部和西部、新疆西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吉林东部、黑龙江东部、广东中部和南部、广西大部、海南、重庆大部、四川东部局部和西北部局部、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局部、西藏西部、新疆西南部等地偏多2~5成。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其中天津南部、河北、山西东南部、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北部、安徽、江西北部、河南大部、湖北东部、新疆北部等地偏少2~5成。

气温方面:预计6月,除内蒙古西南部、吉林中部和东部、黑龙江中部和东部、西藏西部、陕西大部、甘肃东部、宁夏、新疆西南部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上海、江苏大部、浙江中部和北部、安徽大部、江西东北部、广东西部、广西中部和南部、海南、四川西南部、贵州西南部局部、云南、西藏东部局部气温偏高1~2℃。

台风方面:预计6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有1~2个热带气旋(中心风力≥8级)生成,接近常年同期;其中有1个热带气旋登陆或明显影响我国华南沿海。

根据6月的气候趋势预测,有四方面的气象服务提示建议:

一是防范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引发的次生灾害。预计6月,华东南部、华中南部、华南、西南东部和西北部、西藏西部、西北地区西部、新疆西南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上述地区需注意防范阶段性强降水及其可能引发的城市内涝、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建议加强隐患点巡视排查,做好重点人群避险转移工作;二是要提前疏通沟渠,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减轻农田渍涝的风险;在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电力供应、通讯保障等方面也要做好相关的应对防范工作。

二是防范东北地区降水偏多、气温偏低的不利影响。预计6月,东北冷涡活跃,东北东部降水偏多,气温偏低,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水和低温天气,建议做好一季稻和玉米等农作物低温冷害防范措施。

三是防范华东、华中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对农业生产和森林草原防火的不利影响。预计6月,华东北部和华中北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气象干旱发展的可能性大,风险加大,建议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加强塘坝、水库的蓄水保水工作,保障农作物的用水需求;注意少雨干燥致使森林草原火险等级高,做好火灾的防范。

四是要防范华北南部、华东和华中、新疆北部阶段性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预计6月,华北南部、华东和华中、新疆北部高温(≥35℃)日数接近常年同期至偏多,需关注可能出现的阶段性高温热浪天气对人体健康及能源保障的不利影响。此外,天气炎热、公众户外出游增多,需及时开展涉水安全教育,慎防溺水事件的发生。

三、5月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情况

5月,全国共发布预警信息3.25万条,其中,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3.14万条。全国预警信息发布数量同比增加9.8%。干旱预警信息较去年同期增加247条,去年是0条。高温、沙尘(暴)、冰雹预警信息比去年5月,分别增加270.9%、156.7%、41.9%。

王亚伟:谢谢高荣先生的介绍,下面请王邦中先生为大家介绍《2022年大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的相关内容。

王邦中: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中国气象局发布《2022年大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这是中国气象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聚焦《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国发〔2022〕11号)目标任务,科学评价大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加快推进大城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引领带动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运行气象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

一、《评估报告》的基本情况

《评估报告》依据中国气象局《大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要求及指标体系,采用指数综合评价法,评价大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水平,全面分析各大城市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气象业务基础能力、气象服务水平和气象发展保障水平四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同时对观测、预报、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的能力水平开展城际间的对比分析。2022年首次参与评估的31个大城市,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含计划单列市),以及部分人口总量多、经济体量大、气象发展任务重的省会城市或重点省辖市。

二、2022年大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水平

报告显示,2022年大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数为75.3,北京、上海、深圳排名居于前三。大城市紧密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落实“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要求,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稳步提升,防灾减灾、生产生活、城市治理、重大活动等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气象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大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

其中,科技创新能力指数为73.4,北京、上海、天津位列前三。各大城市以气象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加强城市气象监测、基于影响的预报和风险预警等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城市气象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注重城市气象业务科技人才队伍培养,有效促进了城市气象业务科技支撑水平的提升。

业务基础能力指数平均为77.2,北京、深圳、上海位列前三。各大城市通过加强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监测、弥补观测盲区、迭代更新观测站网等,着力强化城市精密监测能力。推进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资料综合应用,完善气象短时临近预警业务平台,推进快速循环更新同化系统改进和国家级分钟降水预报技术落地应用,不断提升城市气象预报精准水平。加强定制化城市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加工能力和城市气象预警信息快速靶向发布与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气象服务精细能力。注重算法、算力、存储资源保障和通信传输能力、数据加工与服务能力建设,持续提升城市气象信息基础支撑水平。

气象服务水平指数平均为77.4,广州、上海、杭州位列前三。各大城市加强部门合作,健全气象防灾减灾联防联动机制,积极主动融入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以及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面向需求提供分众化、针对性的公众气象服务,不断提升公众气象服务的适用性、便捷性、满意度和社会效益。

第四个指标是发展保障能力指数,平均为71.0,武汉、广州、深圳位列前三。各大城市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在项目立项、资金投入、政策配套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同时积极推动城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面向城市防灾减灾法规规章,加强标准制修订,推动提升城市气象发展保障水平提升。

各位媒体朋友,关于报告里感兴趣的内容,会后可以与相关的专家见面做进一步的沟通。未来,中国气象局将持续推进大城市气象发展,为安全、绿色、智能的城市规划建设运行提供更高质量的气象保障服务。

王亚伟:谢谢王邦中先生的介绍,下面我们有请张恒德先生,为大家介绍《2022年大气环境气象公报》相关内容。

张恒德: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

近年来,大气环境质量受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为治理大气环境污染,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年6月27日,国务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国气象局先后制定下发了《环境气象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和《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业务实施方案》等,全力做好环境气象的监测预报服务等工作。同时,为及时掌握气象条件对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影响,做好环境气象评估工作,中国气象局制定了《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防治效果影响评估规范》和《大气环境气象公报编制发布规范》。根据相关规范要求,中国气象局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2022年大气环境气象公报》,公报分析了2022年全国大气环境和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相对于2021年和过去5年平均情况的变化。公报还评估了2000年以来我国大气环境变化情况。总体来看,据气象观测、卫星遥感和环境监测分析来看,2022年气象条件不利于PM2.5和臭氧浓度的下降。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

2022年全国大气环境质量继续改善。2022年全国平均霾日数为19.1天,较2021年和近5年平均分别减少2.2和5.8天。2022年我国共出现10次沙尘天气过程,较2021年偏少3次,较近5年平均偏少2.2次。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PM2.5平均浓度较2021年下降3.3%。但是,臭氧平均浓度较2021年上升5.8%。

第二,2022年全国大部地区气象条件不利于PM2.5和臭氧浓度的下降。由于冬季冷空气偏弱,全国平均PM2.5污染气象条件偏差,可使2022年PM2.5浓度较2021年升高1.3%。另外,2022年5-10月,受降水日数偏少、云量偏少、日照偏多、辐射偏强、温度偏高等影响,全国大部地区气象条件较2021年同期不利于臭氧浓度下降,臭氧污染气象条件指数较2021年同期上升9.7%。全国大部地区2022年5-10月臭氧气象条件为2017年以来同期最不利。

第三,2022年气象条件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偏少偏弱。2022年春季,影响我国的主要沙源地冷空气和大风日数较往年同期偏少,起沙动力条件偏弱;积雪覆盖面积偏多。2021年秋季主要沙源地降水量较往年明显偏多,有利于植被生长。气象条件整体有利于2022年春季沙尘天气偏少偏弱。 

最后,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大气环境呈现向好趋势,但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冬季持续性霾天气过程、夏季区域性臭氧污染天气过程、春季沙尘暴天气过程仍时有发生。气象部门将和环境等部门加强合作,继续做好影响空气质量天气的监测预报等评估,为各地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王亚伟:谢谢张恒德先生的介绍,介绍环节已结束,下面进入提问环节。

    封面新闻记者:2022年我国的臭氧浓度较2021年上升5.8%,其中气象条件的影响有多少?

    张恒德:2022年我国臭氧浓度较2021年上升了5.8%,我刚才也分析了,2022年全国平均臭氧污染气象条件指数较2021年上升9.7%。实际上整个气象条件偏不利,9.7%减去5.8%,总体来说排放造成的影响是下降3.9%,气象条件造成的影响是升高9.7%。去年出现高温偏多、云量偏少、日照偏多、降水偏少等气象条件,整体来说辐射加强,比较有利于臭氧浓度增长。

    中国日报记者:夏季出现的气象灾害不少,像暴雨、强对流等,今年的天气情况如何?是否有出现严重的气象灾害的可能性?需要做好哪些应对?

    张恒德: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出现了10轮大范围强降雨、12轮区域性强对流天气,其中5月2-7日我国中东部出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黄淮、江汉、江南中北部等地相继出现暴雨到大暴雨,江西、福建、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共20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雨量突破5月历史极值。4月15日华东地区出现区域性强对流天气,山东局地还出现了龙卷风。 

    相比于常年平均而言,我国今年降水分布整体呈现为北多南少特征,山西、陕西、河南等地降水较常年偏多5成至1倍,江南、华南等地降水较常年偏少2-4成,云南部分地区偏少8成以上。5月26日以来,南方地区出现了异常的持续性高温天气,截至5月31日,全国共有329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5月历史极值,其中26个站突破历史极值。

    科普时报记者:5月中下旬,华南地区的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比较多,比如像广西、桂林地方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内涝,这一现象正常吗?是否属于华南前汛期的一部分?另外,目前对于梅雨天气的监测怎么样?

高荣: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应该说目前从整体上来看,5月份华南大部地区的暴雨日数接近常年同期。在广西中部局部地区还存在偏少的情况,整个华南地区的平均暴雨日数较常年同期是偏少的情况。我们刚才提到桂林这个地方,暴雨日数5月份出现2天,也是和常年同期(1.7天)基本上是接近的。5月20-23日的过程,是一次范围比较大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影响了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出现了短时的强降水天气,部分地区降水强度也比较大,特别22日5-8时,桂林市秀峰甲山琴潭气象观测站三小时降水量达到300.1毫米,小时雨强达到160.6毫米,打破了桂林市区小时雨强的历史纪录。但由于桂林河流沟渠多、地势落差也比较大,城市内涝很快退去了。

从常年情况看,华南前汛期是4-6月,降水情况可以分为夏季风暴发前到夏季风暴发以后,近期的强降水过程属于5月中下旬夏季风暴发以后。梅雨一般发生在六七月份长江中下游,最早开始于江南地区。从常年平均来看,开始时间一般是在6月9日,从目前我们的监测情况来看,我国梅雨尚未开始。我们密切加强观测,有新的情况我们也会及时向各位媒体朋友通报。谢谢!

东方卫视记者:目前全国的入夏进程怎么样?近期的天气对于农业的影响会有哪些,农民朋友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张恒德:从气温入夏监测标准看(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22℃以上),我国长江以南大部地区已经进入夏天。

    5月下旬,东北地区水热匹配适宜,利于一季稻、玉米、大豆等春播作物稳健生长,长势良好。5月25日至30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和黄淮出现明显降水过程,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降水强度较大,且阴雨日数有5~6天,对小麦成熟收晒有不利影响,河南南部局地成熟小麦出现发芽霉变。5月下旬,江南华南多晴雨相间天气,利于早稻、玉米等春播作物稳健生长,但局地强降水、强对流天气导致农田受淹受灾;四川南部、云南中东部自3月中旬春播以来降水持续偏少,旱情持续发展,一季稻、玉米等作物生长受到不利影响。

    建议:目前已进入“夏收、夏种、夏管”大忙时节,农民朋友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抢晴收获成熟小麦、适时适墒开展夏种工作,并加强春播作物的田间管理。北方冬麦区受5月下旬降水偏多的影响,小麦成熟收获进度延缓,各地要避开降水过程及时收获,特别需要关注未来10天西北地区东南部多降雨、黄淮仍有降水过程,要注意抓住降水间歇抢收抢晾。春播区加强田间管理,积极防御干旱、暴雨洪涝、强对流、高温、病虫等灾害,沿海地区还要防范台风灾害;出现强降水的地区注意雨后及时排涝降渍,土壤缺墒或出现旱情的地区及时进行灌溉或抓住有利天气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中国气象报记者:请问大城市气象服务的水平评价重点,有哪些亮点成效?

王邦中:关于大城市评价重点和亮点成效,一个基本的感受是,我们的城市是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保障。所以,大城市气象服务水平,描述城市高质量发展进展如何、状况如何,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产品加工、传播能力、城市防灾、融入生产、公众服务、气候生态、服务效益等方面。从具体评价结果看,比如说产品加工方面,每个大城市普遍发布了精细化实况/预报产品,同时实现了定制化产品制作和推送。传播能力方面,每个地方气象预警信息快速靶向发布与传播能力都显著增强,数据能力增强。比如69%大城市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9%以上,77%大城市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达到100%。第二个层次,城市防灾减灾。从成效来讲,以预警为先导多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和全社会的响应机制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像融入生产的指标,气象保障服务趋利避害作用得到显著发挥,上海、杭州、西安等地的气象服务经济效益都属于良好的情况,重庆、广州等地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气候可行性评估等方面的经济效益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最后一部分,关于公众气象服务方面。气象服务充分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评分基本在90.0以上,在大城市,公众对气象服务的认可度、满意度基本都在90分以上。还有一个指标大家可以关注一下,74.2%的城市人均气象减灾效益超过了300元,但这个需要专家具体量化。这些方面都体现了我们在公众服务和服务效率上通过气象高质量发展给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带来的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谢谢!

中国天气网记者:2022年全国平均霾日数较近5年平均减少5.8天,原因是什么?

张恒德:原因很复杂,我简单说一下。从气象条件整体来看,去年整个来说冷空气偏弱的影响,全国平均PM2.5污染气象条件偏差,可使2022年PM2.5浓度较2021年升高1.3%。尤其是京津冀、汾渭平原等北方重点区域,冬季风速偏小、湿度偏大、混合层高度偏低,这些因素都不利于PM2.5浓度的降低,也不利于霾的减少。在不利气象条件下,霾日数和PM2.5浓度仍然出现明显的下降,充分说明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效果很显著。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气环境治理,制定了卓有成效的顶层设计,各级政府积极开展大气污染治理,通过推进能源领域的结构优化和调整、传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结构、交通领域的绿色转型、实施重点行业超低排放等举措有效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这是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主要原因。此外,在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举行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实施联防联控和烟花爆竹管控等措施有也降低了2022年初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其间,各级气象部门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服务,在污染天气监测预报、污染气象条件评估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谢谢!

王亚伟:谢谢张恒德先生,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