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2023年7月新闻发布会
中国气象局2023年7月新闻发布会于7月4日(周二)10时举行。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副主任、副社长侯彦斌主持发布会。出席发布会的专家有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张恒德、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发布会的内容包括:6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7月气候趋势预测及防灾减灾建议;《2022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

视频直播

图片实录 更多>>

文字实录

侯彦斌: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中国气象局2023年7月新闻发布会。我是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副主任侯彦斌。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了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张恒德先生、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先生。

发布会安排两项内容,一是主动发布,二是记者提问。首先请贾小龙先生为大家介绍2023年6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7月气候趋势及防灾减灾建议。

贾小龙: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介绍一下6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及主要气候事件。

暖干气候特征突出。6月,全国平均气温21.1℃,较常年同期偏高0.7℃,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高(仅低于2022年6月的21.3℃)。全国平均降水量86.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5.6%,为2005年以来同期最少。

6月我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如下:

一是共发生4次暴雨过程。6月以来,我国共发生4次暴雨过程。其中,6月21-25日,华中南部、华东南部、华南中部和西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量达50~100毫米,江西中南部、湖南东南部、广东中部和西部、广西大部等地超过100毫米,累计降水量50毫米以上覆盖面积93万平方公里。

二是北方气象干旱发展迅速。冬春季云南降水显著偏少,遭遇1961年以来同期最强干旱。6月9日以来,云南地区降水明显偏多,气象干旱缓解。6月,内蒙古东南部、东北中西部、华北北部等地温高雨少,气象干旱露头并快速发展。

三是高温过程多、极端性显著。6月,我国共发生4次区域性高温过程,其中5月28日至6月5日是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过程,较常年偏早16天,主要影响上海、云南、四川、安徽、广东等15个省市,云南巧家等70个站突破历史极值。6月21-30日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华北地区(京津冀鲁豫)高温极端性强,北京汤河口、天津大港等22个站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

四是累计发生7次强对流天气。6月1日午后,辽宁、吉林等地出现8~10级雷暴大风,局地达11级,且伴有冰雹天气,局地发生龙卷。6月10日午后,江苏南通、南京等地多站出现11级以上雷暴大风;安徽铜陵发生13级雷暴大风,南通市海门区发生龙卷。6月23日下午,广东佛山向东到河源出现8~10级雷暴大风,局地超过11级;广西南部及近海出现8~10级雷暴大风。

贾小龙:下面介绍7月气候趋势预测及气象服务提示。

降水方面:预计未来十天(7月4-13日)主要降雨区位于黄淮、江汉、江淮、江南北部、四川盆地以及云南西部和南部、西藏东南部等地,累计降水量一般有50~90毫米,部分地区有100~150毫米,局地超过200毫米,主要过程出现在6-8日和10-13日;另外,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多降雨天气,部分地区累计降水量有40~80毫米、局部100毫米左右,最强降雨时段为4-5日;上述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7成。

预计7月,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黑龙江大部、吉林、辽宁、江苏、上海、浙江北部、安徽、江西北部、湖北大部、湖南北部、重庆东南部、四川西部、贵州中东部、西藏东部、青海南部、新疆西南部等地将偏多2~5成。松花江、嫩江、辽河、淮河及长江中下游可能有较重汛情。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其中内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山西、陕西中北部、甘肃北部、宁夏、新疆东北部偏少2~5成。

气温方面:预计5-7日,华北东部、汾渭平原及河南北部、山东北部将有35~38℃的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9~41℃。8-9日,华北南部、汾渭平原、河南北部等地还将有明显高温天气。此外,6-7日和11-13日,江南南部、华南地区也将有35~37℃的高温。

预计7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内蒙古中西部、辽宁西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中北部、甘肃北部、宁夏、福建南部、台湾、广东、广西大部、海南、四川西南部、贵州南部、云南、西藏东部等地将偏高1~2℃。华北黄淮阶段性高温明显。

热带气旋方面:预计7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有2~4个热带气旋生成,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其中有1~2个登陆或明显影响我国华南或东南沿海。 

贾小龙:根据7月气候趋势预测,有五方面的气象服务提示建议:

一是防范强降水、强对流及次生灾害。东北、华东中部和北部、华中、西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部、新疆西南部阶段性强降水可能引发城市内涝、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强对流天气灾害风险较高,松花江、嫩江、辽河、淮河及长江中下游可能有较重汛情。建议有关部门做好防汛、防雷、防雹工作,加强隐患点巡查排查,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在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电力供应、通信保障等方面做好防范应对措施。

二是防范华北黄淮等地高温的不利影响。内蒙古中西部、华北、华东北部、华中北部、西南东部、新疆等地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风险较高,建议做好防暑降温、电力调度、户外施工安全保障等应对措施,特别要注意保护户外工作者、体弱者的身体健康,防范高温危害。7月起正值暑期,公众户外出游需求增多,建议关注儿童涉水安全教育,谨防溺水事件发生。

三是华南和东南沿海注意防范热带气旋的不利影响。

四是防范华北等地气象干旱。华北、西北地区中北部、新疆北部气象干旱发展可能性大,建议抓住有利天气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做好塘坝、水库蓄水工作。

五是防范森林草原火险。内蒙古中西部、华北、新疆东部等地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森林草原火险等级高,建议做好防御工作和应对措施准备。

贾小龙:第三,介绍6月全国预警信息发布情况。2023年6月,全国共发布预警信息4.85万条,其中,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4.67万条。全国预警信息发布数量同比降低26.9%,环比增加39.9%。高温预警信息较历年(2017年-2022年)同期平均值增幅达79.4%。谢谢。

侯彦斌:谢谢贾小龙先生的介绍,下面请张恒德先生为大家介绍《2022年全国生态气候公报》的内容。

张恒德:我为大家解读一下《2022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发布情况。

地表生态状况变化受天气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今年是中国气象局连续第7年发布《全国生态气象公报》,从天气气候对地表生态影响角度,评估了2022年和2000年以来气象条件的影响。

1.2022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为2000年以来第三高,水热条件总体好于常年、差于2021年

监测结果表明,2022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为68.3,较常年提高6.2%、较2021年下降0.7%,为2000年以来第三高,仍处于2000年以来高位。从气象条件来看,2022年全国平均≥0℃积温较常年和2021年分别偏多6.4%和1.2%,热量条件较好;全国有73.2%的区域降水量接近常年,35.7%的区域明显差于2021年,水热匹配总体好于常年、但差于2021年。特别是受长江流域夏秋异常高温干旱、北方草原和荒漠化地区春夏连旱、北上台风“梅花”等影响,部分地区植被生态质量下降明显,造成2022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较前两年有所回落。

2.2000-2022年全国有91.9%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提高趋势,生态工程的实施加上有利气象条件,促进了生态向好发展

2000-2022年全国有91.9%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提高趋势,中东部大部地区平均每年增加0.25~1.5。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实施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工程以及农业高产、种植结构优化等措施;同时,全国有67%的区域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有98%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以及农业措施的实施充分利用了有利的气候资源,加快了植被恢复进程,促进了全国植被生产力和覆盖度的整体提高。但是,气象灾害仍是影响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2022年贵州中东部、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中北部、浙江大部、安徽中南部、河南中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等地干旱影响严重,植被生态质量指数较2021年下降了3%~10%。

此外,《2022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还评价了气象条件对三江源、祁连山、东北林区、海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全国重点保护和修复区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滇池等重点湖泊的影响,评估结论见公报。谢谢大家。

侯彦斌:谢谢张恒德先生的介绍,介绍环节全部结束,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按照惯例,请各位媒体朋友在提问前通报一下来自哪家媒体单位或机构,现在请记者朋友提问。

封面新闻记者:从6月中旬开始,华北等地就一直持续高温天气,未来又将持续,那么今年北方这轮高温是不是比往年来得早、来得猛?对交通、能源及公众健康方面有哪些建议?谢谢。

张恒德:谢谢媒体朋友的提问。今年北方地区高温天气从开始时间而言并非特别偏早,如2014年5月底京津冀和黄淮等地就出现了持续高温天气。今年6月中旬以来,华北、黄淮等地高温过程影响时间偏长、强度明显偏强。其中,6月21日至24日京津冀等地高温天气极端性强、持续时间长、40℃以上高温范围广,为华北地区近10年来6月最强高温过程。在此次过程中,京津冀、山东北部等地日最高气温达40~41℃,最大值为41.8℃,出现在北京怀柔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共有21个国家站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49个国家站突破6月极值;北京观象台在该站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连续3天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40℃(22日41.1℃,23日40.3℃,24日40.0℃)。

预计7月上旬京津冀等地仍多高温天气,5-7日,京津冀、汾渭平原及河南北部、山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9~41℃;8-9日,华北南部、汾渭平原、河南北部等地还将有明显高温天气。

连日高温将导致用电和能源需求急剧加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升高,在户外活动可能发生中暑或热射病。建议电力部门规划好能源调度,做好用电高峰时段的电力供应保障措施;北京北部、河北东北部等地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建议做好林火防范和监测。5-8日,京津冀、黄淮境内京港澳、大广、京沪等高速公路部分路段的路面温度可达55~62℃,建议重点关注由路面高温导致的车辆爆胎、自燃等事故。此外,受湿热天气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电力负荷也将逐渐增高,建议提前做好电力供应保障。

健康方面,建议公众在高温时段非必要不外出,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应尽量待在凉爽的室内;外出采取防护措施,尽量避开中午太阳直晒的最热时段,并随时补充水分。若有中暑症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休息,补充电解质,并视情况及时就医。企事业单位需重点关注预防职业性中暑,减轻劳动强度,放慢劳动速度,增加轮换。另外,室内空调温度不要太低,以免室内外温差太大引起血压不稳定,或感冒等不良的健康影响。

人民网记者:现在正值学生暑假的开始,从今年夏季的天气气候特点来看,学生出游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哪些地区是比较好的避暑游去处?

贾小龙:暑期7、8月份是盛夏季节,是旅游旺季,也是我国主汛期关键时期。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盛夏我国气候状况为一般到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高温热浪、阶段性强降水、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较重。

学生暑期出游,需要更多关注目的地天气气候资讯,掌握必要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高温天气下,建议户外活动时做好防暑防晒和降温措施,备足饮水,尽量避开中午的高温时段。要避免在暴雨、雷暴大风等恶劣天气下进行户外活动,尤其是山区和不熟悉水域。

比较好的避暑旅游去处很多,比如高海拔地区,青海、西藏等地,气候凉爽、空气清新,适合避暑和观赏自然风光;还有滨海城市,有海风的吹拂、海水的清凉;再就是山区、森林公园等,植被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拥有清凉的气候,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国家气候中心正在积极推进“避暑旅游目的地”气候生态品牌的创建工作。2022年,全国共有37个县市或区域成功获评“避暑旅游目的地”称号,这些县市分布在我国的各个地区,东北、西北、云南、四川、湖北、江西等地,欢迎大家关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北方多地出现高温,持续时间比较长,多地还打破历史极值,那么受其影响,北方是否出现了气象干旱?哪些地区比较严重?对于农业的影响程度如何?

张恒德:受前期降水偏少、高温叠加的影响,内蒙古东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河北中北部、山东北部等地均出现了中至重度的气象干旱,内蒙古赤峰、河北承德等地出现了特旱。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等地玉米、大豆等春播作物处于幼苗生长期,华北、黄淮处于夏收夏种阶段,高温易造成农田失墒加快,部分春播作物幼苗生长受阻,也影响河北等地夏玉米出苗进度,但晴朗天气适宜华北、黄淮的夏收夏种作业。

新京报记者:截至目前,生成或影响我国的台风数量并不多,这与厄尔尼诺有关吗?与常年相比特殊吗?盛夏生成与登陆台风气候趋势预测情况?

贾小龙:2023年上半年,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热带气旋编号3个,数量并不多。这与厄尔尼诺没有直接关系,因为上半年生成偏少既有厄尔尼诺年,也有拉尼娜年,且正常年份居多。与常年相比,偏少1个,在一倍标准差范围之内,并不算特殊。

预计7月后期副高位置北抬后,热带气旋活动会迎来活跃期。盛夏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生成数为6~9个(常年同期为9.4个),其中有3~5个登陆我国(常年同期为4.2个)。盛夏热带气旋活动路径以西行和西北行为主,可能影响我国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南方都市报记者: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罕见高温干旱,对生态有什么影响?谢谢。

张恒德:罕见高温干旱对植被、城市和水体均有影响,造成2022年长江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较常年和2021年同期均偏低,成渝、长江中游和长三角城市群夏季热岛面积均为近20年最大,鄱阳湖水体面积为1998年以来最小,洞庭湖水体面积为1998年以来第三小,水质较2021年明显偏差。四川盆地东部至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日数达31~61天,较常年同期偏多21~40天,区域平均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大部地区夏季降水量偏少2~5成,且干旱持续到秋季,四川东南部、重庆、贵州中东部、湖南、江西、湖北、安徽中南部、江苏南部等地夏秋季植被水分亏缺量达200~550毫米,大部地区2022年出现中旱至重旱,造成植被长势偏差、城市热岛效应突出、水体萎缩。谢谢。

中新网记者:2000年以来黄河流域生态质量变化如何?气象条件有什么影响?谢谢。

张恒德:2000年以来黄河流域植被生态质量呈提高趋势,有79.1%的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平均每年每平方米增加2.5克碳以上;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的区域面积达到流域总面积的96.4%。2000-2022年黄河流域植被生态质量提高提升了水土保持能力,有87.6%的区域涵养水量、98.7%的区域土壤保持量呈增加趋势,涵养水量平均每年增加2~8毫米的区域占流域总面积的30.4%,土壤保持量平均每年每公顷增加1~8吨的区域占流域总面积的42%。2000以来黄河流域大部易起沙尘指数呈下降趋势,其中宁夏、陕西北部、山西西部等地平均每年下降0.03~0.1;2000-2022年流域大部沙尘天气日数平均每10年减少1~10天,荒漠化程度降低,生态环境向好发展。从气象条件来看,2000-2022年黄河流域降水量平均每年增加4.2毫米、气温平均每年升高0.03℃,水热条件总体利于流域植被的生长和生态修复,谢谢。

侯彦斌:谢谢张恒德先生。今天的提问环就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和专家的解答。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