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2023年11月新闻发布会
中国气象局2023年11月新闻发布会于11月3日(周五)11时举行。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全文杰主持发布会。出席发布会的专家有气象中心副主任章建成、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发布内容包括:10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回顾、11月气候趋势预测及服务建议。

视频直播

图片实录 更多>>

文字实录

全文杰: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新闻发布会主持人,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全文杰。欢迎大家出席中国气象局2023年11月新闻发布会。我们邀请到了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章建成先生、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先生。下面先请贾小龙先生为大家介绍10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情况和11月份气候趋势预测及服务建议。

贾小龙:大家好。首先介绍10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是气温偏高,降水偏少。10月,全国平均气温12.2℃,较常年同期偏高1.6℃,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或接近常年同期,其中东北地区大部及山东大部、内蒙古大部、新疆大部等地偏高2~4℃。内蒙古、新疆、天津和辽宁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有140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10月历史极值。

10月,全国平均降水量33.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2%。空间分布差异大,东北大部、华北大部、华东中部和北部、华中南部、华南西部及内蒙古大部、新疆中部和南部等地偏少2~8成,部分地区偏少8成以上。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偏多,西北地区中部、华南中南部及湖北西部、四川南部等地偏多5成至2倍,其中青海中东部和广东西南部偏多2倍以上。河北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青海降水量为同期第2多。有34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10月历史极值,其中广东吴川和西藏八宿突破秋季历史极值。

贾小龙:10月我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如下。

一是华西中部秋雨日数偏多。10月,华西地区中南部大部累计降水量有50~100毫米,局地超过10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华西中部降水偏多2成以上,局地偏多1倍;甘肃南部部分地区、四川中南部及重庆南部、贵州西北部等地降水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2~7天,局地偏多10天以上。秋绵雨对晚秋作物的收割、晾晒,以及对作物产量和品质有影响。

二是台风生成偏少、登陆个数偏多,影响较重。10月,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2个台风,较常年同期偏少;2个台风登陆我国,较常年同期偏多。第14号台风“小犬”10月5日以强台风级在台湾省屏东县鹅銮鼻登陆,为1949年以来10月登陆台风第三强。第16号台风“三巴”于10月19-20日先后三次登陆我国,具有路径复杂、移动缓慢、多次登陆,降雨强度强、累计雨量大、极端性强等特点。受其影响,广东粤西地区罗定江上游出现50年一遇洪水,广西共23条河流30个站点出现超警洪水。

三是两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10月,共有2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其中,19-21日,内蒙古中部、河南、安徽中北部、湖北、湖南、江西中北部、重庆、贵州西北部等地出现6~10℃降温,局地降温超过12℃;内蒙古中东部及华北中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6~7级、局地8~10级阵风。

贾小龙:下面介绍11月气候趋势预测及气象服务提示。

降水方面,预计内蒙古东部、东北、江淮、江南及西北地区大部、西南地区东北部、华南等地降水偏多,其中浙江南部、江西、湖南大部、福建、广东北部、广西、贵州东南部等地偏多2~5成;全国其余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其中四川西部、云南大部、西藏东部、青海东南部等地偏少2~5成。

气温方面,预计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其中内蒙古西部、华北西南部、黄淮西北部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大部偏高1~2℃;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新疆北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0.5~1℃。预计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过程主要有5次,出现的时间和强度分别是:上旬前期为中等、上旬后期为弱、中旬前期中等、中旬后期弱、下旬后期为弱。

贾小龙:还有几点11月气象服务提示建议。

一是防范降水带来的低温雨雪灾害。东北、新疆北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发生阶段性低温雨雪灾害风险较高。建议交通、能源和电力部门做好低温雨雪灾害风险预案,相关地区和部门建议加强公路、铁路、机场和城市交通的疏导和应急管理。

二是关注持续阴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南方重点农业产区建议加强设施农业防寒保暖、田间排水排涝及农产品收获和储存准备等工作,有效应对持续阴雨风险。

三是防范西南地区的气象干旱风险。西南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偏少,建议加强干旱风险应对及林间用火管理,以有效防范干旱—森林火灾灾害链风险。

四是注意防范污染天气。京津冀和汾渭平原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污染天气将影响当地生产生活和交通运输,建议环保部门做好污染源防控部署。

贾小龙:再为大家介绍一下未来10天,也就是11月4日-11月13日的天气预报。

未来10天,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前期增强,中东部大部有大风降温降水天气过程,新疆北部、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大部、西藏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3℃。华北北部、东北地区有雨雪天气过程,江南和华南西北部的部分地区多阴雨。

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前期增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有大风降温降水过程。

4-6日,中东部地区将出现一次大范围大风降温和降水过程,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4~8℃,内蒙古、东北地区中南部等地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0~12℃;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大部地区有4~6级偏北风,阵风7~9级;5-6日,渤海、黄海、东海等海域有6~8级风、阵风9~10级。

4-6日,华北北部、东北地区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内蒙古东南部、吉林中西部、黑龙江等地的部分地区大到暴雪,局地有大暴雪;黄淮、江淮、江南、华南及贵州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此外,8-9日,江南、华南西北部及贵州等地有中到大雨。

贾小龙:从10月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情况来看,10月,全国共发布预警信息1.29万条,同比降低41.8%,环比降低51.4%,其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1.18万条。10月大雾红色预警信息共发布65条,为历年(2017-2023)同期发布数量最高。谢谢。

全文杰: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人民网记者:截至目前,冷空气总体的活跃度、强度如何?

章建成:10月下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弱,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明显偏高,其中新疆北部、内蒙古、华北、东北和黄淮等地的部分地区偏高4~7℃。进入11月以来,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前期增强,前期全国大部气温明显偏高的状况将得以缓解,偏高幅度明显下降。其中1-3日,冷空气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平均气温下降4~8℃,偏北部分地区局地降温10℃以上。此外,4-6日将有强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

11月上旬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两次冷空气叠加导致降温幅度比较大,由于前期整体气温偏高,所以最低气温基本上与常年持平或略偏低一点。

人民日报记者:今年台风季结束了吗?后续是否还有影响我国的台风?

章建成:2023年截至11月1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6个台风生成,其中有6个台风在我国登陆,生成数和登陆数分别较多年同期偏少6.1个和1.1个。今年的台风季还没有结束,历史同期的11和12月平均还有3.7个台风生成,预计今年的11和12月可能还会有新的台风生成,但是登陆我国的可能性将很小。

封面新闻记者:近期全国多地气温偏高,华北黄淮等地出现了雾和霾,请问是什么原因呢?秋冬季整体气象条件如何,还会遭遇大范围雾和霾吗?

章建成:主要原因是近期华北地区上空以纬向环流为主、冷空气弱。华北、黄淮等地处在高压后部的弱气压场中,长时间盛行偏南风,同时伴随高湿大气、垂直逆温结构及太行山和燕山山脉的特殊地形作用,河北中部出现明显气流辐合区,有利于污染在该地区持续不断积聚。气态污染物在高湿条件下快速转化,上述因子共同作用,造成了京津冀区域持续的严重雾、霾天气。

11月上旬,预计冷空气势力较前期增强,大气扩散条件较好。11月中下旬,影响华北、黄淮的冷空气总体较弱,部分时段还是存在遭遇大范围雾和霾天气的可能。我们要持续关注。

新华社记者:厄尔尼诺现象目前的监测情况怎么样?预计未来发展如何?对我国冬季有什么影响?

贾小龙:监测显示,2023年9月,Niño3.4区海温指数为1.58℃,最近3个月(7-9月)指数滑动平均值为1.34℃,9月南方涛动指数为-1.35。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即将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根据国内外动力气候模式和统计方法预测,预计11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将持续超过0.5℃,2023/2024年冬季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峰值强度在1.5~2℃之间,强度为中等,类型为东部型。

受其影响,冬季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空对流层低层盛行异常反气旋性环流,东亚大槽偏弱,东亚冬季风偏弱,我国中东部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另一方面,异常反气旋性环流有利于来自于热带的暖湿水汽向我国南方输送,配合冷空气活动南下汇合,容易导致南方地区降水偏多。统计显示,在厄尔尼诺事件背景下,冬季气温起伏较大,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次数往往偏多。建议密切关注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过程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秋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偏高,是什么原因呢?是否有地区出现了气象干旱? 

贾小龙:今年秋季以来,欧亚中高纬度地区以纬向型环流为主,我国受高度场正异常控制,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总体偏弱,冷空气活动偏弱,造成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偏高。

今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云南东北部、贵州西南部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8成以上,同时气温偏高,上述地区出现中度以上气象干旱,局地达到重旱;之后受降水的影响,气象干旱得到缓和。目前,仅黄淮、长江中下游及云贵桂的部分地区存在中等程度气象干旱。

新京报记者:从10月底到11月初,京津冀、山东等地出现了暖热,使得目前我国多地入冬推迟,会造成哪些影响?

贾小龙:今年秋季以来,我国北方气温异常偏高,虽然东北大部、华北西北部、西北大部等地已经入冬,但上述大部地区入冬时间较常年偏晚,部分地区偏晚超过5天。入冬偏晚可能会造成影响。

第一是对农业的影响。暖热天气可能导致土壤墒情偏低,影响农作物出苗和生长,不利于来年春耕春播;入冬推迟可能影响农作物生长季节和周期,不利于农业生产计划和产量;暖热气候导致农作物生长过旺且利于病虫害越冬和繁殖,严冬雨雪灾害和来年病虫害风险增大。

第二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暖热天气可能会引发物候的“生态失衡”。例如,一些植物物种可能会在不适宜的时间内开花或结果,动物的繁殖和迁徙行为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第三是对水资源的影响。暖热天气可能会使得来年春季融雪径流量减少进而引发干旱,造成水资源紧缺问题。降水量减少或降雪延迟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供水困难。这可能对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全文杰:感谢记者们的提问,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