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2024年4月新闻发布会
中国气象局2024年4月新闻发布会于4月3日(周三)14时30分举行。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亚伟主持发布会。出席发布会的专家有中国气象局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佘万明、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章建成、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主任王劲松。发布内容包括:3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4月气候趋势预测(“清明”假期天气预报)及气象服务提示,《2023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和《2023年大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太阳活动周情况。

视频直播

图片实录 更多>>

文字实录

王亚伟: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中国气象局4月的新闻发布会,我是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亚伟。

今天,中国气象局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佘万明、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章建成、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主任王劲松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

今天新闻发布会有两个环节,首先是主动发布环节。首先,请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为大家介绍3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4月气候趋势预测及气象服务提示。

贾小龙:各位媒体朋友,现在我通报3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回顾。

3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全国平均气温6.0℃,较常年同期偏高1.2℃。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其中我国中东部大部偏高1℃以上,内蒙古西部、河南南部、湖北中东部、安徽南部、湖南大部、江西中北部、浙江中部、贵州东南部、广西北部、云南东北部等地偏高2~4℃。

3月,全国平均降水量23.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9.2%。内蒙古中西部、华东中南部、华中南部、华南北部、西南地区大部及甘肃西部、新疆西部、西藏大部、山东西部等地降水偏少2~8成。

3月我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如下:

一是西南地区冬春连旱持续发展。受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影响,西南地区冬春连旱持续,平均气象干旱日数23.7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0.6天。3月17日,中度及以上气象干旱面积达到今年以来最大(53.5万平方公里)。

二是3次沙尘天气过程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其中,沙尘暴及以上等级过程2次,沙尘过程和沙尘暴及以上等级过程次数均接近2000年至2023年同期。3月31日起北方出现一次强沙尘暴过程,新疆东北部和南部、甘肃、宁夏、内蒙古中西部及山西等地出现扬沙浮尘天气,新疆南部出现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

三是3次强对流天气影响我国南方地区。相对于常年同期呈现发生时间偏早、过程频次偏多、极端性强等特点。3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分别发生在3月22日至25日、27日至28日和30日至31日。其中,30日夜间至次日凌晨,湖南、江西、广东等地出现短时强降水、冰雹和强雷暴大风天气,局地最大瞬时风力达12级以上。

3月,全国共发布预警信息2.6万条。其中雷雨大风、霜冻、大雾、森林火险、大风预警信息同比增幅达245%、86.6%、37.3%、15.5%和11.7%,为历年同期发布量最高值。

第二部分,通报“清明”假期期间天气趋势预报。

预计清明节期间(4月4日至6日),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弱、路径偏北,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3℃,北方大部地区及云南、海南等地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北方及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高。青藏高原东部、四川盆地、贵州等地多阴雨(雪)天气,江南、华南部分地区有强降水、强对流。

主要天气过程如下:

4日至6日,湖南南部、江西中南部、浙江南部、福建、广西中北部和广东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广西东部、江西南部、福建和广东等地局地有大暴雨,其中贵州、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西、广东等地局地并伴有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另外,西藏东部、青海东部、川西高原等地有中到大雪,局地有暴雪。

5日至6日,受冷空气影响,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先后有4-5级大风,气温下降4-6℃,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

清明祭祀和户外活动增多,北方及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高,需加强野外火源管理,防患于未然。

第三部分通报4月气候趋势预测及气象服务提示。

降水方面,预计4月,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湖北东南部、湖南、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北部、广西北部、贵州东部、四川北部、西藏东北部、青海南部、甘肃南部、新疆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安徽南部、浙江西北部、江西北部、湖北东南部、湖南东部、四川西北部、青海东南部、甘肃南部局部等地偏多2~5成。我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其中云南中部和南部偏少2~5成。

预计华南前汛期在4月上旬中后期开始,接近常年同期(4月9日)略偏早,华南前汛期雨量接近常年到偏多。

气温方面,预计4月,除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西藏西北部、青海西部、新疆南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其中内蒙古西部、北京大部、天津、河北中部和南部、山西、山东、江苏大部、安徽北部、河南、湖北北部、陕西大部、宁夏、甘肃东北部、广西西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云南等地气温偏高1~2℃。

根据4月气候趋势预测,有四方面的气象服务提示建议:

一是西南地区气象干旱持续,需加强水源调控并做好林火防范。四川东南部、贵州西部和北部、云南东部等地存在中至重度气象干旱,局地特旱,云南、贵州西部、四川南部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气象干旱持续,土壤墒情偏差地区应积极开发水源,及时灌溉,保证旱地作物播种成活;加强水源管理和调控,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生产及农业用水需求;少雨干燥致使林火风险等级高,建议加强野外用火管理,做好林火防范工作。

二是北方有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道路结冰风险,需加强交通及能源供应保障。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西北部、西藏东北部、四川北部、青海南部、甘肃南部、新疆北部降水偏多,存在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风险,建议农牧区做好设施农业和畜牧业防雪防冻工作,建议交通运输、电力和通信相关部门加强路网巡检、及时清雪除冰,保障交通运行和能源供应安全。

三是中东部有阶段性低温阴雨寡照天气,需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华东中部和南部、华中中部和南部降水偏多,存在阶段性低温阴雨寡照天气风险,建议相关地区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避免或减轻农田渍涝风险;4月上旬中后期华南地区入汛可能性大,入汛之后华南、华东中部和南部、华中中部和南部等地强降水过程将较前期增多,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建议交通运输部门做好相应防范措施。

四是北方地区大风和沙尘风险较大,需关注对交通出行及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内蒙古中西部沙源地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冷空气活跃期北方地区沙尘天气风险较大,建议相关部门做好大风降温和沙尘天气对农业生产、户外施工、交通出行、人体健康及出行安全等防范工作。

王亚伟:谢谢贾小龙先生的介绍。我们请佘万明先生为大家介绍《2023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和《2023年大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

佘万明: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发布2023年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这是中国气象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目标任务,科学评价气象高质量发展水平,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2023年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包括三部分,即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省(区、市)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和大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

一是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

2023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气象监测、预报、服务核心业务能力再上新台阶,气象科技、人才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气象发展保障和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气象全方位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取得显著成效。

2023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水平达80.3分,较2022年增长4.8%。其中,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为77.0分,较上年增长3.2%。气象基础能力为79.5分,较上年增长5.8%。气象服务水平为83.4分,较上年增长3.3%。气象发展保障水平为80.9分,较上年增长6.3%。

二是省(区、市)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

2023年,31个省(区、市)在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气象基础能力、提升气象服务水平和气象发展保障水平方面均有明显进步。31个省(区、市)气象高质量发展水平平均为77.7分,较2022年增长4.8%。其中,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平均为71.8分,较上年增长2.1%,贵州、黑龙江、宁夏增幅居于前三;气象基础能力平均为77.7分,较上年增长6.4%,新疆、福建、西藏增幅居于前三;气象服务水平平均为82.6分,较上年增长4.4%,重庆、西藏、安徽增幅居于前三;气象发展保障水平平均为75.3分,较上年增长5.6%,天津、辽宁、河北增幅居于前三。

此外,北京、天津、黑龙江等10个省(市)还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创新,获评2023年气象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特别优秀成果。  

三是大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

2023年,40个大城市气象部门主动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因地制宜加快推进需求牵引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和多方协同发展,气象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升。40个大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水平平均为77.9分,较2022年提升5.6%。其中,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平均为75.0分,较上年增长5.1%;气象基础能力平均为76.9分,较上年增长2.0%;气象服务水平平均为82.8分,较上年增长7.7%;气象发展保障水平平均为75.6分,较上年增长8.2%。南京、杭州、广州等10个大城市获评2023年大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优秀成果。

今年中国气象局将持续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落实,锚定加快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建设,系统谋划、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努力提升气象全方位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持之以恒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气象新篇章!

王亚伟:谢谢佘万明先生的介绍。下面,我们请王劲松先生为大家介绍太阳活动周有关情况。

王劲松:各位媒体朋友,我解读一下最近太阳活动的情况。

强太阳活动如太阳爆发等所引发的空间天气事件,会对天基和地基技术系统正常运行及可靠性产生影响,进而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形成威胁。空间天气事件已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典型非传统因素。2022年国务院发布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要“发展太阳风暴、地球空间暴等空间天气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加强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能力建设。”

空间天气工作事关航天、航空、通信、导航等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的安全,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空间天气事件、做好监测预报预警等科技支撑,对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至关重要,也是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

下面介绍当前的太阳活动情况。2024年伊始,太阳活动较为活跃,元旦、除夕以及元宵节前夕均爆发了不同程度的耀斑事件,这表明太阳活动正在变强,主要成因是目前正接近本轮太阳活动周的高峰期。

太阳活动的强弱具有周期性,一般用太阳黑子数的平滑月均值来表征,在两次太阳黑子数平滑月均值的最小值之间的阶段,就算做一个太阳活动周。一个太阳活动周平均长度为11.2年。国际规定,以1755年作为第一个太阳活动周的开始时间。当前,太阳正处于第25太阳活动周。

监测表明,本轮太阳活动周已经进入峰年阶段,2024年3月太阳黑子数月平均值为104.9。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的最新研判,本轮太阳活动周的峰值预计在2024年至2025年到来,目前正处于峰值附近,太阳表面上的黑子数逐渐增多,因此太阳活动较为频发,这属于正常的自然现象。我们预计,第25太阳活动周的峰值强度属于中等水平,比第24太阳活动周略强,但相比第23太阳活动周要明显偏弱。

空间天气事件的影响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而逐渐凸显。一旦发生较大的空间天气事件,会对航天、航空、导航定位及短波通信等领域造成影响。

空间天气事件发生期间,地球磁场可能会显著变化,引起地磁暴。当地磁暴发生后,由于地球高层大气受热膨胀向更高的空间扩散,会造成在轨航天器飞行阻力升高,最终导致航天器轨道快速下降。例如,我们专门为风云卫星提供的轨道变化服务表明,2023年4月24日发生的特大地磁暴过程,造成风云三号G星轨道下降约560米,远远高于日常每日下降的平均值190米。我们通过人工的轨道调整,保障了在轨卫星的正常运行。

对于航空系统,空间天气事件的影响主要集中于通信、导航等方面。在太阳发生剧烈爆发时,跨极区飞行等特殊航线可能需要调整。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作为国际民航组织下的全球空间天气中心,已经在为全球19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民航部门提供空间天气信息服务。

同时,备受关注的极光也是地磁暴活动的表现之一。在去年的4月24日、12月1日以及今年的3月25日等多个时间段内,由地磁暴而引发的极光现象在我国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多次出现,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此外,因为信鸽的飞行会受地球磁场扰动的影响,建议信鸽爱好者们在地磁暴期间暂停信鸽司放。

在今年3月23日,太阳爆发X1.1级耀斑,并引发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及时监测到这些现象,准确预报了其后发生的地磁暴,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北京时间3月24日23时至3月25日2时,地球发生特大地磁暴,空间高能粒子沿地球磁力线注入地球两极,使得高层大气被部分激发,出现极光现象。尽管当时处于满月时期,但在我国黑龙江漠河、内蒙古根河等地依然拍摄到了清晰的极光。

其后在北京时间3月29日4时56分,太阳再次爆发X1.1级耀斑。3月31日5时16分,太阳爆发M9.4级耀斑。由于当时我国正处于凌晨,因此这两次耀斑事件没有对我国产生影响。

需要提示的是,地磁暴事件虽然对航天器运行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对于人们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大家不用担心。今年到明年是太阳活动的高峰年,这意味着后续还会有一些太阳耀斑、地磁暴等空间天气事件发生,公众可保持平常心,科学看待空间天气事件的影响。

此外在民航领域,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作为国际民航组织批准的第四个全球空间天气中心,和其他三个全球中心轮流值班,24小时不间断提供精细化的空间天气预报咨询服务,为全球航空安全保驾护航。

王亚伟:谢谢王劲松先生。以上是主动发布介绍环节,全部结束,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人民网记者:随着春季的到来,北方地区气温波动较大,4月北方是否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公众应该如何应对?

章建成:“倒春寒”是指初春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较正常年份偏低,并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的天气气候现象。北方地区倒春寒主要影响孕穗至抽穗期,也影响果蔬的开花坐果,危害形式主要为霜冻害。预计今年4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利于北方冬小麦拔节孕穗、温带果树萌动开花。但月内冷空气阶段性活跃,预计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过程主要有4次,出现的时间和强度分别是:上旬前期和后期、中旬后期、下旬前期。如出现较大幅度降温,出现霜冻天气,可能对冬小麦和果树造成不同程度危害。

防御“倒春寒”危害,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冬小麦可在霜冻来临前浇水或进行喷灌,调节田间温湿度,以减轻霜冻危害;果树可采取树盘覆草、花前灌水等方式,延缓树体活动,推迟花期以避开倒春寒,也可采取熏烟、开启防霜风机等进行防御。

春天的温暖,气温的突然变化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增大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低温刺激还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引发急性胃病,对关节也会产生危害。提醒公众多关注天气变化,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以防“倒春寒”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厄尔尼诺最新监测结果是怎么样的?对未来气候有哪些可能的影响?

贾小龙:国家气候中心持续对当前的厄尔尼诺事件实时进行监测,目前最新的监测表明,这次厄尔尼诺事件目前处于持续衰减状态。预计2024年4-5月厄尔尼诺事件结束,夏季有可能进入拉尼娜状态。

受厄尔尼诺衰减以及后期有可能会转为拉尼娜状态的海洋影响,容易导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海洋向我国大陆输送的水汽条件总体比较好,我国东部总体来说降水偏多。这是最直接的影响。

我们将持续关注后续海洋的状态,特别是要关注其他的气候因素,综合研判海洋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封面新闻记者:近期南方地区出现了较强的降雨过程以及强对流天气,请问这种天气状况会持续多久?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城市运行有何影响?公众需要注意什么?

章建成:4月份是南方春雨的季节,冷暖空气容易在南方地区交汇,降水过程频发,并常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我们预计未来10天,江南、华南中北部降水显著偏多,强对流天气多发。主要过程在4月4日-7日,湖南南部、江西中南部、浙江南部、福建、广西中北部和广东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广西东部、江西南部、福建和广东等地局地有大暴雨。贵州、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西、广东局地有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降水对增加库塘蓄水、华南早稻移栽用水比较有利,但强降水、大风、冰雹等天气影响南方油菜开花结荚、春耕春播开展、早稻播种育秧及果蔬成长,特别是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大部、广西北部、贵州东部连阴雨风险高,湖南中南部、江西大部、福建中西部、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低洼农田渍涝害风险较高,适温高湿环境利于喜湿性病虫害发生扩散,需根据天气的变化做好相应的田间管理。

局地短时强降雨易造成城乡内涝、农田渍涝以及山洪、滑坡等次生灾害,雷暴大风和冰雹也易导致风灾和农林作物损害。公众需及时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相关预警信息,在强降雨时段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在山涧、河道等低洼地带逗留,注意防雨防雷,防范山洪、滑坡、泥石流等风险。城市低洼地带要及时排水,加固户外设施,防范强风对临时搭建物、高空作业装置和人员、航运等的安全威胁,以减少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对城市供水、供电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东方卫视记者:当前处于太阳活动高年,面对可能出现的空间天气事件,气象部门做了哪些准备?

王劲松:中国气象局早在2002年就成立了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经过近20年建设,已基本建成监测、预报和服务三位一体的业务系统,基本具备了针对空间天气因果链中关键节点、关键要素的监测能力,能够系统并准确地预报预警地磁暴等重要空间天气过程。例如,去年的7次大地磁暴事件,全部预报准确,并且在社会上产生了不错的反响。同时,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还与相关行业部门长期密切合作,共同探讨针对不同技术系统的应对措施与减缓策略。

此外在民航领域,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作为国际民航组织批准的第四个全球空间天气中心,和其他三个全球中心轮流值班,24小时不间断提供精细化的空间天气预报咨询服务,为全球航空安全保驾护航。

南方日报记者:针对刚刚发布的《2023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请介绍一下全国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中综合气象观测有哪些亮点成效?

佘万明:2023年成功发射了两颗风云气象卫星,4月发射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G星)是我国第一颗降水测量卫星,填补了我国对全球中低纬度降水三维结构监测的空白;8月发射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F星)为全球提供当地上午10时的卫星监测数据,地球系统监测能力得到强化;实现了“上午、下午、黎明、倾斜”四轨组网,目前我国共有9颗气象卫星在轨运行。新建和升级天气雷达150部,全国天气雷达探测覆盖率提升5.5%,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持续提升,强对流天气预警信号平均提前43分钟。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气象探空系统投入应用,高空气象探测精度和智能化程度明显提升;新增49套地基遥感观测系统,形成温、湿、风、气溶胶等连续大气垂直观测能力。新增2427套雾霾/沙尘观测仪,在专业气象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建成多要素自动气象站6.7万个,平均站间距11.2公里,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明显提升。

新京报记者:请问今年我国还有可能再看到极光吗?在观测极光时,公众应该注意哪一些事项?

王劲松:根据目前太阳的活跃程度进行预测,2024年在高纬地区发生极光的概率比较大。但是由于我国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地磁纬度来讲要更低一些,看极光很重要的就是地磁维度,我国想看极光条件比较苛刻。要发生大的地磁暴,观测的地面气象条件也要比较好。

从去年至今,我国多次观测到极光现象,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也多次发布地磁暴预警,准确预报了极光现象。为了更好的为大众服务,新的极光预报产品正在准备中,将为大家提供更及时、更精细的服务。请大家关注我们的预报预警信息。

需要特别提示的一点是,极光本身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对于欣赏或拍摄极光发生的爱好者来说,目前还是比较寒冷,在北方地区等待和拍摄极光需要注意保暖,不要因为看极光而冻伤了身体。

王亚伟:谢谢王劲松的解答。感谢媒体记者的提问,也感谢媒体对中国气象局、对气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