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2024年7月新闻发布会
中国气象局2024年7月新闻发布会于7月4日(周四)10时30分举行。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张迪主持发布会。出席发布会的专家有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章建成、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发布内容包括:6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7月气候趋势预测及气象服务提示;《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解读。

视频直播

图片实录 更多>>

文字实录

张迪: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2024年7月中国气象局例行的新闻发布会,我是今天的主持人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张迪。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了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章建成、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首先请贾小龙介绍6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7月气候趋势预测及气象服务提示。

贾小龙:首先回顾一下6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

6月,全国平均气温21.0℃,较常年同期偏高0.7℃,河北、山东、西藏为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1.9%,整体呈现北旱南涝。

6月我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如下:

一是南方区域性暴雨过程频繁,致灾性强。月内,南方共发生5次暴雨过程。9-20日,华南、江南等地连续遭遇3次暴雨过程,21-30日长江中下游及广西、贵州等地有31个国家级气象站日降水量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湖北咸宁(319.8毫米)、贵州普定(216.8毫米)等4站突破历史极值。6月10日入梅以来(6月10日至30日),松花江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降水量分别较常年同期偏多51.4%、49.2%和18.6%,其中长江流域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多,松花江流域为第3多。强降水造成水位上涨,长江、太湖发生2024年第1号洪水,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安徽、湖北9省(自治区)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暴雨洪涝及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二是华北黄淮江淮干旱阶段性发展。6月以来,受持续少雨高温影响,华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气象干旱发展迅速,14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7省中旱及以上气象干旱面积最大。月底,华北南部、黄淮、江汉中西部、四川盆地东北部等地存在中度及以上等级气象干旱,局部有特旱。

三是首发高温过程偏早、范围广、极端性强。9日至15日和25日至30日,我国出现区域性高温过程。其中,9日至15日过程为今年首发,比常年偏早4天;河南温县(6月13日43.4℃)等20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

四是强对流多发散发。6月累计发生5次强对流过程,24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现短时强降雨及龙卷、风雹、雷暴等灾害,山东、河北、黑龙江、新疆、内蒙古、广东、云南等地的局地灾害影响较重。

6月,全国共发布预警信息5.66万条,其中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5.34万条。强对流、山洪灾害类预警信息同比均有大幅增加,分别为612%和157%。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暴雨、大雾、雷雨大风等预警信息同比分别增加20~50%。其中,强对流、雷雨大风、大雾预警信息均为历年(2017-2023年)同期发布量最高值。全国共发布红色预警信息1969条,其中暴雨红色预警信息占全部的45.7%,同比增加61.1%。

贾小龙:下面介绍未来十天(7月4日至13日)天气预报情况。

一是降雨方面:东部主雨带先北跳后缓慢南压,西部强降雨主要在四川盆地和陕甘南部

8日前华北黄淮等地有强降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天津、河南、山东、苏皖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部分地区累计雨量100~150毫米,河南北部、山东北部等地局地超过200毫米。

9-13日,雨带自黄淮南部逐步南压至江淮及江南北部。其中河南南部、苏皖中南部、湖北东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

四川盆地西北部和陕甘南部有强降雨。预计未来10天,四川盆地至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等地持续阴雨,部分地区大雨以上降雨日数有3~5天,上述地区累计降雨量有100~180毫米,四川北部局地超过250毫米。

二是南方晴热天气发展

预计未来10天,江淮、江南、华南等地将出现晴热天气,其中江南、华南等地超过35℃以上的高温日数可达4~8天。

三是暂无台风影响

预计7月上旬末至中旬前期,南海及西北太平洋将有1-2个台风生成,未来10天对我国无影响。

贾小龙:第三是7月气候趋势预测及服务建议。

降水方面:预计7月,我国中东部降水呈现“北多南少”分布,吉林中部和东部、辽宁中部和东部、山东大部、河南中部和南部、江苏大部、安徽北部和中部、湖北、湖南西北部、重庆北部、贵州北部等地偏多2~5成。我国其余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浙江南部、福建、台湾、江西南部、湖南东南部、广东中部和东部等地偏少2~5成。

气温方面: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北东南部、湖南东部、广东大部、四川西部、西藏、青海西南部等地偏高1~2℃。

台风方面:预计7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有2~3个台风生成,较常年同期(3.8个)偏少;有1~2个台风登陆或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台风以西行或西北行路径为主,可能发生北上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台风。

根据7月气候趋势预测,有三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

一是防范暴雨洪涝风险及强降水天气引发的次生灾害。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淮河流域、海河流域、辽河流域可能出现较重汛情,建议防范强降水可能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与城乡内涝风险,加强隐患点巡查排查,做好重点人群避险转移工作;提前疏通沟渠,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减轻农田渍涝风险。此外,华北南部、黄淮、江淮北部、江汉等地气象干旱将得以缓解,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旱涝急转,西南地区中南部及西藏东部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二是防范华东华中华南等地高温热浪风险。华东南部、华中东南部、华南东部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高温热浪风险较高,建议做好生产施工的保障及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准备工作,提醒公众高温天气下户外出行要及时防护,并关注个人卫生健康,避免中暑和热射病的发生。农业上要防范高温热害导致棉花、早稻和晚稻等作物的减产风险。华东南部、华南东部等地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建议加强水源管理和调控,做好林火防范。

三是防范台风影响。预计7月有1~2个台风将登陆或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可能发生北上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台风。建议相关部门做好应急预案防范台风带来的暴雨洪涝、大风和风暴潮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张迪:感谢贾小龙先生的介绍。下面请袁佳双女士为大家介绍《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的内容。

袁佳双: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和解读《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为科学认识与把握气候变化规律、有效降低气候风险,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面向政府决策、公众服务、行业用户和科学研究,自2011年起连续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年度报告,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以翔实的科学监测数据,系统反映全球和中国气候变化的新事实、新趋势,以期为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显示:气候系统变暖趋势在持续。2023年,全球平均温度、海洋热含量和海平面高度均创新高,南极海冰范围再创新低。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2023年,中国年平均气温、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末端退缩距离、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等监测指标均创下新高。

一、大气圈

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中国气象局全球表面温度数据集分析表明,2023年全球平均温度为1850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最近10年(2014~2023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2℃。

2023年,亚洲区域平均气温较常年值(报告使用1991~2020年气候基准期)偏高0.92℃,是1901年以来第二高值;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0.84℃,为1901年以来的最暖年份。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重。1961~2023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2毫米。中国极端高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趋多趋强,极端低温事件总体减少;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近年来达最低值并略有回升;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波动增强。

二、水圈

全球海洋变暖加速,海表温度和海洋热含量再创新高,全球平均海平面持续上升。1958~2023年,全球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呈增加趋势,且海洋变暖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显著加速;2023年,全球海洋热含量再创新高。全球平均海平面呈持续上升趋势,2023年达到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位。

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呈加速上升趋势。1993~202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4.0毫米/年,高于同时段全球平均水平(3.4毫米/年)。202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1993~2011年平均值偏高72毫米。

中国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变化明显,近20年青海湖水位持续回升。2023年,中国地表水资源量较常年值偏少5.7%;其中,西北诸河和东南诸河流域分别较常年值偏少13.3%和10.8%。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连续19年回升,2023年青海湖水位达到3196.6米,已超过20世纪60年代初期水位。

三、冰冻圈

全球冰川消融加速,处于高物质亏损状态。1960~2023年,全球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1985年以来冰川消融加速。2023年,全球参照冰川处于高物质亏损状态,平均物质平衡量为–1229毫米水当量,为1960年以来的最低值。

北极海冰范围呈显著减小趋势,南极海冰范围再创新低。1979~2023年,北极海冰范围呈下降趋势,3月和9月海冰范围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2.6%和14.1%。南极海冰范围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1979~2015年,南极海冰范围波动上升,2016年以来海冰范围以偏小为主。2023年2月和9月,南极海冰范围分别较常年值偏小38.1%和15.1%,均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同期最小值。

中国西部山地冰川呈加速消融趋势。2023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量(–1291毫米水当量)为有连续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低值,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西支末端退缩距离均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退化明显,1981~2023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 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厚20.2厘米;2023年多年冻土区平均活动层厚度为260厘米,是有连续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四、生物圈

中国植被覆盖整体稳定增加,呈现持续变绿趋势。2000~2023年,中国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的上升趋势;2023年,中国平均NDVI为0.371,较2001~2020年平均值上升10.6%,是2000年以来的第三高值。

中国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呈提前趋势。1963~2023年,北京站的玉兰、沈阳站的刺槐、合肥站的垂柳、桂林站的枫香树和西安站的色木槭展叶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别提前3.4天、1.4天、2.3天、2.7天和3.0天,2023年西安站色木槭展叶期始期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早。

2005~2023年,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积呈减小趋势;2000~2023 年,西南岩溶区秋季植被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区域生态气候状况稳步向好。1973~2023年,中国沿海红树林面积总体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23年已基本恢复至1990年水平。

五、气候变化驱动因子

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浓度逐年上升。2022年,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分别为417.9ppm、1923ppb和335.8ppb,均达到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中国青海瓦里关大气本底站温室气体浓度呈上升趋势。1990~2022年,瓦里关大气本底站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2022年,瓦里关站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年平均浓度分别达到:419.3 ppm、1979 ppb和336.5ppb,与北半球平均浓度大体相当,均略高于2022年全球平均值。

中国气溶胶光学厚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04~2014年,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气溶胶光学厚度年平均值波动增加;之后,均呈波动降低趋势。2023年,上甸子、临安和龙凤山站气溶胶光学厚度较2022年均略有降低,其中上甸子和临安站均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

以上就是《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的主要发布内容。蓝皮书编制过程中,自然资源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最后感谢媒体朋友对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工作的支持关注!

张迪:感谢袁佳双女士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

人民网记者:近期南方多地强降雨持续,原因是什么?

章建成: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受来自亚洲大陆腹地的干冷气团主导的冬季风和来自印度洋太平洋的海洋暖湿气团主导的夏季风交替控制,两者相交汇的区域就是主要雨带的位置。每年由春到夏,主雨带随着夏季风势力向北的发展而逐渐由南向北跃进,先后影响华南、长江中下游及北方地区,秋季后雨带迅速南落和减弱。

当前正是主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汛期,由于大气环流形势稳定少变,西太平洋副高偏强,西南季风偏强水汽输送充沛,导致南方雨带稳定少动且降雨强度大,降雨区域重叠明显。6月17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及广西、贵州等地持续强降雨天气,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等地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400~600毫米,安徽黄山(1117毫米)、浙江杭州(921毫米)、广西桂林(940毫米)和柳州(932毫米)等地超过900毫米;2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雨量突破6月历史极值。浙西北、皖东南、鄂东南、湘西北、桂北等地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3倍。

人民日报记者:气候变化给国家粮食安全、水资源、能源安全和人群健康等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挑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要求加强气象灾害短期预警和中长期趋势研判,健全农业防灾减灾长效机制。请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在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科技支撑领域有哪些工作举措?

袁佳双: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高度重视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开展了大量研究和服务保障工作,建立了相关业务系统,有效支撑气候为农服务。特别是为了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2024年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牵头组织开展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的试点工作。

开展普查和区划试点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中国气象局先后组织完成了二次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为中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距离上一次区划工作已经过去40年了,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已发生显著变化,农业生产面临的气象灾害风险加剧,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社会需求等发生明显变化,亟需形成更加现代化、更为精细的普查区划成果。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研究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气象部门高度重视,立即部署启动了今年的试点工作,以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

我简单介绍一下此项工作。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将面向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0多个地级市及2000多个县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生产普查,全面收集农业气候区划基础数据。基于普查和区划结果,研究提出国、省、市、县四级农业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方案、未来农业合理布局和对策建议。

截至6月底,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进展,相信通过今年的试点,将为后期提供可推广可借鉴的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为全面铺开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提供奠定基础。

东方卫视记者:时值学生们暑假开始,公众出行意愿比较高,有哪些关于旅游方面的建议及灾害防范提醒?

章建成:暑期是以学生和家庭为主体的旅游集中期,但也正是高温、暴雨、强对流多发季节,台风活动渐趋活跃。提醒公众在制定旅行计划和外出旅游时,应适当了解相关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密切关注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针对高温天气,外出时尽量避开气温最高的时段,不要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采取防晒措施、及时补水,预防中暑和热射病的发生。快递员、运动员、交警、环卫工人、农民等户外工作者在高温天气下进行户外作业时需注意适当增加休息时间,工作时尽量处于阴凉处并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高温天气下,戏水游泳等涉水活动增多,公众应注意水域安全,避免溺水事故,尤其要加强暑期学生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在湖泊、河流、水塘(库)等水域及附近区域活动时的风险防范意识。

针对暴雨和强对流天气,暑期强对流多发,常引发雷电、暴雨、短时强阵风等混合灾害天气出现。暴雨可能导致山岳、峡谷景区出现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并进而影响交通安全,出行前储备必要的自救知识,关注途经地降雨情况、规划好路线,避免因天气延误行程、威胁自身安全等,必要时及时根据预警调整行程。

雷雨天气时,避免自己成为开阔区域的高点或处于开阔地区的高点之下,避免触碰导电体。比如,避免自己处于山头、树下,不要在开阔区域打手机或打伞,远离水面等;野外紧急避雷可以两脚并拢蹲下,双手抱膝,人与人之间需保持一定距离,若头、颈、手外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并丢弃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减少遭雷击的风险。

雷雨时要注意防范其伴随的短时强阵风,不进行水上活动,及时远离水面,不在危险建筑物附近,注意防范高空坠物等。

高原和山区常“一山四季”和“一雨成冬”,需携带必要的保暖衣物和防晒用品,以应对气温变化和紫外线照射。

针对台风,沿海地区的游客需密切关注台风的预警信息及其影响,台风影响期间风大雨强,不要进行涉海、涉岛旅行,尽量待在室内。

封面新闻记者:北半球进入夏季后,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极端高温,我们的监测分析结论是怎样?我国夏季预计会出现极端高温吗?

贾小龙:北半球入夏以来高温热浪来势凶猛,印度北部最高气温逼近50℃,沙特麦加局地最高气温达到51.8℃,美国西南部多州最高气温超过38℃,从南亚、中东到北美洲,多地极端高温多发。从中国的监测来看,6月,我国平均高温日数(日最高气温≥35℃)有2.6天,比常年同期偏多0.9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多。高温日数明显偏多区域位于北方,华北南部、黄淮中东部及南疆等地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3~10天。月内,我国共发生2次区域性高温过程,分别是9日至15日和25日至30日。

6月9日至15日,我国出现今年首次区域高温天气过程,比常年偏早4天,此次首发高温过程偏早、范围广、极端性强。华北中南部、华东北部、华中大部、西北东部、四川盆地等地极端最高气温有35~40℃,河北南部、山东北部、河南中部等地超过40℃,其中河南温县最高达43.4℃。35℃及以上覆盖面积为177万平方公里,40℃及以上覆盖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有20个国家级气象站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此次高温过程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5强。

对于高温,目前的研判是今年盛夏,除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中部和北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外,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其中浙江南部、江西大部、湖南南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四川大部、云南西部、西藏、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偏高1~2℃,江南南部和华南出现阶段性高温可能性大。

南方日报记者:今年似乎生成的台风不多,具体情况是什么样?根据目前的夏季预测,会有影响我国的台风出现吗?

章建成:2024年上半年(1-6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了2个台风,分别为“艾云尼”和“马力斯”,较历史同期平均值(4.0个)明显偏少。其中第2号台风“马力斯”于6月1日登陆广东阳江,较历史首台登陆平均时间(6月27日)偏早26天。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偏少与如下大气和海洋状况有关。

气候背景不利于台风活跃:作为厄尔尼诺次年,今年厄尔尼诺逐渐转为中性状态,台风生成频数偏少与厄尔尼诺活动的滞后效应影响有关。厄尔尼诺及其次年通常西太平洋热带洋面垂直风切变增大和西南季风偏弱,抑制热带对流发展,不利于台风生成和发展。天气尺度环流条件受限:西北太平洋最有利的背景形势是热带东风与赤道西风或西南季风共同作用形成的季风辐合带(ITCZ)。6月份,由于南半球冷空气势力较弱,赤道西风仅推进并维持在中南半岛及以西地区,南海及菲律宾以东洋面盛行东风气流南海及菲律宾以东洋面没有形成典型的季风辐合带。另一方面,6月以来副热带高压强度明显偏强位置偏西,南海及菲律宾以东洋面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影响,也不利于热带对流活动的发展和台风的生成。

根据最新的预报意见,未来10天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无台风生成,7月中旬起,台风活动将逐渐趋于活跃。夏季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频数较历史同期正常或略偏多,并有可能出现北上影响我国东北地区的台风,各地各部门需要提前做好防御及灾害应对措施。

预计盛夏,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台风数为6-8个,较常年同期(9.4个)偏少;登陆我国的台风为4个左右,接近常年同期(4.1个),影响台风强度偏强;路径以西北行为主,主要影响华南、华东沿海地区,可能有北上台风影响北方地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指出,2023年是全球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我国平均气温亦创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历史新高。请问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怎样的变化特征?未来的趋势如何?

袁佳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持续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且影响范围更大。

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气候系统多个层面都发生明显的变化。长序列气候观测资料综合分析显示,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更为频繁、强度更强、持续时间延长,例如2022年7-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高温干旱和2023年6月中下旬至7月华北地区的高温热浪,对农业生产、能源供应、人体健康等领域均造成显著影响。伴随气温升高,大气中持水量增加,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也有所增强。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多次发生破纪录的特大暴雨,如“21·7”河南极端暴雨过程、“23·7”华北极端暴雨过程等,强降水及其引发的城市内涝和山洪滑坡等灾害造成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从极端事件的长期变化看,中国年暖昼日数平均每10年增加6.7天;全国年累计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站日数每10年增加4.1%。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将呈增多趋势,排放情景越高,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越多、强度越强、风险越大。未来30年,中国区域平均极端最高温度将上升1.7~2.8℃,其中华东地区和新疆西部增幅最大;中国区域平均高温热浪天数将增加7~15天。尤其是在高排放情景下,目前50年一遇的极端高温事件到本世纪末将变为1~2年一遇。

未来我国极端降水增加的幅度大于总降水量,变率增大,降水更趋于极端化。未来30年,连续5天最大降水量在全国范围内呈现一致性的增加趋势,西北东部及黄淮流域,增加幅度将超过10%。

张迪: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