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伟: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支撑引领气象高质量发展。我们邀请到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毕宝贵先生,介绍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的情况。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司长方翔先生,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臧海佳先生,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副司长林吉东先生,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章建成先生,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先生,为大家介绍天气气候和相关工作情况,并回答大家的问题。首先请毕宝贵先生为大家介绍情况。
毕宝贵:各位记者朋友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心重视气象工作。2019年,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气象工作者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明确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中国气象局党组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纲要》工作部署,落地落细任务举措,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
毕宝贵:其中,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是以创新驱动、科教融合、人才集聚为特征,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理念的现代化。下面我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基础业务能力、高水平人才支撑三个方面,向记者朋友们介绍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建设主要进展。
毕宝贵: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一是基础研究取得了新进展。组织青藏高原第三次大气科学试验和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气科学试验,并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取得了重大科学发现。此外,谋划启动亚澳非季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华北暴雨观测试验,在极端天气发生发展机制、人工智能气象应用等方面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二是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在数值预报模式方面,已建成完全独立知识产权的全球区域一体化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技术体系,“百米级、分钟级”预报技术有力支撑了防灾减灾和各类重大活动保障。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发布自主研发风清”“风雷”“风顺”三个气象大模型,部分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主流大模型水平。在探测技术研发方面,北斗探空系统、三段式探空技术为全球气象探空高质量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在赋能新质生产力方面,发布了中国金融气象指数与服务平台,构建了风能太阳能预报和风险预警体系。三是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断提升。着力强化气象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发挥企业、高校、院所在气象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聚焦业务需求和业务贡献,开展气象科技评价改革,形成了项目、平台、团队等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的机制。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成立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建立“一校一策”合作台账,促进科教资源共享和人才交流互促。
毕宝贵:在高水平基础业务能力方面,一是精密监测业务不断完善。建成了由超7.6万个地面气象观测站、409个海岛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架高空大型无人机、546部天气雷达、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推动构建以灾害性天气为目标的多源协同观测试验,冰雹、短时强降水、龙卷和雷暴大风识别率分别达到80%、78%、76%和65%;风云卫星为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新型监测资料应用效益显著提升。二是精准预报能力持续提升。全球数值天气预报北半球可用预报天数突破8天,全球预报空间分辨率提升至12.5公里,中尺度天气预报分辨率达区域1公里、1小时,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达到43分钟,台风24小时平均路径预报误差减小至62公里,实现提前3至4候预测重大天气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三是气象信息化支撑进一步增强。建成国省两级部署、国省市县四级应用的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年访问量达到305亿次。向全社会共享12类100余种气象数据,向全球132个国家、全国近130万用户提供12PB气象数据和产品,开展“数据要素×气象服务”行动,评选出7个典型案例。
毕宝贵:在高水平人才支撑方面,一是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持续提高。部门在职职工本科以上学历达91.9%,硕士以上为28.3%,中级职称以上超70%。二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果丰硕。气象部门现有两院院士10人,近5年来入选包括首届国家杰出工程师奖在内的国家人才工程有50余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90余人,国家级重点团队2支,通过“新时代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选拔的高层次人才有700余人。三是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初步建立以创新价值、质量、实效、贡献为核心的气象人才评价体系,聚力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气象人才高地,实施气象重大业务工程负责人制度,完善党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机制。四是对气象学科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成立全国气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持续推动气象类学科建设。
毕宝贵: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奋力抢占气象科技制高点,持续提升精密监测能力和精准预报预警能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气象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大力量!谢谢大家!
王亚伟:下面请方翔先生介绍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建设的相关情况。
方翔: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近五年来,气象部门综合观测体系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方翔:一是气象站网布局更加完善。站网顶层设计更加科学,针对预报服务需求,先后出台国家级、省级站网布局设计方案,川藏铁路等专项布局规划,被世界气象组织誉为“最佳实践”。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加密优化,全国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构建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建成120个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与生态环境部共享数据,联合发布温室气体公报。新建11个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高空气象观测站数量升至131个,填补西部地区气象高空观测空白。建成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站49个,实现从地面至高空10公里的大气垂直廓线分钟级观测。建设沿海/海岛自动气象站1300余套,石油平台气象站40余套,锚锭浮标站40余套,大型气象无人机2架,漂流浮标300余套,由岸海空天、固定和机动观测相结合的海洋气象立体综合观测能力显著增强。建成61个国家空间天气观测站,支撑空间天气监测预警服务效益提升。
方翔:二是卫星雷达支柱作用更加显现。9颗风云气象卫星实现高低轨组网观测,我国成为唯一同时拥有黎明、上午、下午、降水测量卫星的国家,服务于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16万余个用户。建成由546部天气雷达组成的世界最大天气雷达监测网,全国雷达监测覆盖率达44%,较2019年提升15%,组网监测时空分辨率由10分钟、1000米提高到6分钟、250米。预报主导的天气雷达多模式观测全国试运行,使天气雷达运行更好匹配天气过程发展。
方翔:三是观测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水平再上新台阶。高空气象观测升级换代。北斗探空系统的技术和装备实现了芯片级自主可控,打破了GPS系统在气象探空领域的垄断,往返平漂探空打破了延续一百多年仅有上升段的探空模式。机动气象观测能力大幅提升。利用全国产化大型无人机及系列气象载荷,持续开展台风和高原气象观测,有力支撑预报服务水平提升。气象观测装备国产化实现突破。国产二氧化碳/甲烷自动观测系统获得许可并进入业务应用,国产高空湿度传感器技术性能达到业务要求并实现量产。
方翔:四是综合观测系统运行管理体系更加高效。全面建成气象观测领域质量管理体系并取得ISO9001认证,观测业务质量在国际上的信任度和认可度得到进一步提升。覆盖全业务链条、贯穿国省市县四级的观测业务信息化平台投入运行。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正式业务运行,观测数据实现即采即传。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安全可靠运行,雷达、高空和地面等观测业务可用性达99%以上。
王亚伟:谢谢。下面请贾小龙先生介绍9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国庆假期天气预报和旅游气象服务提示、10月气候趋势预测。
贾小龙:大家好。首先回顾一下9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
9月,我国气温创历史新高,但冷暖起伏明显,暴雨过程频繁,局地降水极端性强,超强台风带来狂风暴雨。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是气温创新高,冷暖起伏波动大。全国平均气温18.8℃,较常年同期偏高1.7℃,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川渝等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108个国家级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湖北远安(42.6℃)等5个站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20-23日,受强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温普遍下降5~14℃,局地降温超14℃。
二是暴雨过程频繁,局地降水极端性强。全国平均降水量68.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9.8%,出现6次暴雨过程,有45个国家级气象站日降水量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安徽砀山(380.2毫米)等10个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三是超强台风“摩羯”带来狂风暴雨。月内,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有8个台风生成,3个台风登陆我国。第11号台风“摩羯”先后登陆海南和广东,是秋季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超强台风级强度维持64小时,海南遭受狂风暴雨袭击,文昌市龙楼镇出现17级以上(66.7米/秒)阵风,海口市演丰镇过程降雨量达525.3毫米。此外,第13号台风“贝碧嘉”和第14号台风“普拉桑”先后在上海登陆,其中“贝碧嘉”为1949年以来上海登陆强度最大的台风,华东中部及河南东部等地出现强风雨,浙江舟山局地风力达15~17级。
9月,全国共发布预警信息3.4万条,同比增加28.7%,其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3.2万条。
贾小龙:下面是国庆假期天气提示。
预计9月30日,受强冷空气继续影响,中东部大部地区有4~6级偏北风,气温下降4~8℃,华北南部、东北地区东部和南部、黄淮、西南地区东部、江汉等地有小到中雨、部分地区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
国庆假日期间(10月1-7日),除青藏高原东部及云南西部多阴雨雪天气外,我国大部地区天气以晴为主,有利于旅游出行,但冷空气活动频繁,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3℃。此外,1-3日,台风“山陀儿”将影响东南部海域和沿海。1-3日,全国大部地区大气扩散条件较好;4-7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扩散条件逐渐转差,能见度降低。
主要天气过程有:
10月1日,受强冷空气继续影响,东部地区有4~6级偏北风、阵风风力可达8级左右;江淮、江南、华南等地气温将下降3~6℃;1-3日,全国大部气温持续偏低,西北、华北北部、东北长白山等地部分地区最低气温可达0℃或以下,昼夜温差较大,建议游客备足衣物,及时增减。
10月1-3日,受今年18号台风“山陀儿”影响,巴士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南海东北部、台湾海峡、东海大部海域及沿海先后有9~11级大风,部分海域风力可达12~14级;福建、浙江沿海有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台湾岛有大暴雨、东部特大暴雨。东南部沿海地区的强风雨天气对户外旅游活动以及船只航行会造成不利影响,建议游客提前根据天气预报做好安排规划。
10月6日前后,还将有冷空气影响北方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华北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雨。
国庆假期期间,华北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大部等地前半夜气象条件可达到“舒适”或“最舒适”等级,适宜开展夜间旅游活动。假期出行建议关注旅游目的地气象部门预报预警信息,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合理安排出行计划。
贾小龙:最后是10月气候趋势预测及建议。
10月,我国气温起伏大,受月初强冷空气影响,上旬除高原地区以外,全国大部明显偏冷;中下旬转暖,北方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南方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
10月主要多雨区位于西北地区南部、西南地区西部和西藏东部等西部地区,我国中东部大部降水接近常年到偏少,其中江淮、江汉及江南大部明显偏少。
预计10月有1~2个热带气旋(中心风力≥8级)登陆或明显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根据10月气候趋势预测,有四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
一是防范低温霜冻对秋收秋播影响。10月上旬,我国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低,建议防范低温霜冻对秋粮作物成熟造成的危害和减产风险,加强秋收作物产量形成后期管理,做好设施农业和畜牧业的防风保暖工作。
二是防范阶段性强降水引发的次生灾害。西北地区南部、西南地区西部等地降水偏多,建议关注部分地区阶段性强降水可能引发的中小河流洪水等次生灾害,并关注连阴雨以及农田渍涝风险。
三是防范林火风险和阶段性干旱。秋季降水减少,风干物燥,林火风险等级高,建议加强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及城镇防火各项防范措施。江淮、江汉及江南等地降水偏少,存在气象干旱发生或发展风险。
四是防范台风影响。预计10月份有1~2个热带气旋登陆或明显影响我国,建议沿海地区防范台风及其带来的强降水、大风和风暴潮灾害,做好防台风各项应对措施。
王亚伟:谢谢贾小龙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光明日报记者:中央提出“破四唯 立新标”的要求,请问气象部门在人才评价方面有何具体举措?
林吉东:气象部门按照中央有关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巩固气象部门“破四唯”成效。深入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先后出台《气象人才发展规划(2022—2035 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气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化科研立项评审、科技成果评价、科研机构平台与人才团队评估改革的实施意见》系列文件,健全完善适应气象高质量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健全以创新价值、质量、实效、贡献为核心,充分体现气象特色和岗位特点的气象人才评价体系。
二是完善评价指标,聚焦气象高质量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立新标”。对业务服务单位参评人员评价重点关注其解决业务服务难题、推动业务服务发展、提升业务服务效益的能力和成效,不将论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对科研单位参评人员的评价重点关注其围绕业务服务发展需要开展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注重评价原创性贡献、学术影响力和研究能力,淡化论文数量要求。在气象部门人才评价中全面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同时增加了体现个人主要业绩的典型案例,主要针对在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中,提供优秀天气预报服务等作为代表性的案例,包括案例名称、主要内容和成效、创新点等,进一步丰富了评价的内容,受到参评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和评审专家的好评。
三是优化评价机制,改革评审方式。加强气象部门专家库建设,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统筹考虑单位分布、专业涵盖、梯次结构等,遴选专业技术水平高、在气象科研和业务一线、业内公认的专家担任人才评审专家。近年来,在气象人才评价中采取双“AB”评审方式,收到良好效果。双“AB”评审实行四评委主审、四分组评议评审机制,所有参评人员都由4组评委对其评议。这种多人独立评审、多组评议讨论的方式,减少了评委主观判断的偶然性因素,保证了评审客观公正。在评审过程中,评委首先在认真审阅主审材料的基础上填写主审意见,给出分项评价和总体评价,评议小组、评议组、评委会还需要进行三轮评议,对每个参评人员进行充分地讨论,保证了评审工作科学高效。各位评委主审哪些参评人选,评委本人不能挑选,也不能相互打听谁主审谁。实行评委会前承诺和会后公正性调查制度,保证评审全过程风清气正。
四是坚持分类评价,充分体现人才评价导向作用。突出“干什么、评什么”的分类评价,在气象部门职称评审中分别组建研究系列和工程系列评委会。在工程系列正高级职称评审中,针对国家级单位和省级单位实行分组评价,对地市及以下基层气象部门专业技术人才从事气象相关与省级和国家级侧重点不一样的特点,实行单独分组、单独评审。同时,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局已在全国气象部门的艰苦台站实行“定向评价 定向使用”政策,有效解决了基层台站“留人难”、基层专技人员职称评聘困难等问题,进一步稳定基层人才。
中国日报记者:气象局在数值预报和气象人工智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技术发展和系统建设有明确规划,能否简要介绍一下?
臧海佳:数值预报和人工智能气象应用都是气象科技攻关的重点方向。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国气象局出台的《气象科研项目谱系资源配置2030规划》,都有相应的任务部署。
在数值预报技术发展方面,中国气象局印发了《“十四五”数值预报业务发展规划》,组织国省统筹开展科技攻关,发展技术自主可控,长、中、短期有机衔接的数值预报业务体系,布局发展天气气候一体化的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技术体系。目前,全球天气业务模式性能大幅提升,空间分辨率升级到12.5公里,卫星资料同化占比达到80%,可用预报天数稳定超过8.0天。建立了1小时和1公里时空分辨率的区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有力支撑了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和第17届太平洋运动会等重大气象服务。今年3月,发布了天气气候一体化的下一代大气数值模式版本。
在气象人工智能方面,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成立了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先后印发《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工作方案(2023—2030年)》《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建设方案(2023—2025年)》。强化科研攻关,实施气象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工程,组建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组建了4支气象人工智能重点创新团队。主导大模型研发,推进业务应用,今年5月启动“中国气象局人工智能天气预报大模型示范计划”,打造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的开放协同创新生态,今年6月,中国气象局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联合发布了覆盖从短时临近预报到次季节预测的三个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系统,性能指标与国际水平相当。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探测、服务和信息领域也在拓展和深化应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快下一代数值预报模式的研发与应用,推进人工智能与气象技术的深度融合,在数值模式中的深度应用,更好地支撑全球预报和全球服务。
新华社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要利用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风云气象卫星国际服务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方翔: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利用风云气象卫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以来,中国气象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风云卫星服务国际社会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建设要求,把风云卫星服务“一带一路”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充分发挥卫星综合应用效益,积极参与国际卫星事务治理,风云卫星国际服务效益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一是风云气象卫星全球观测能力不断提升。五年来,成功发射4颗气象卫星,目前9颗在轨运行。其中,极轨气象卫星实现了黎明星、上午星、下午星与降水测量卫星的组网观测,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实现了多星在轨、统筹运行,进一步加强了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卫星观测,卫星产品精度和定量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有效提升了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和全球服务能力,在国际防灾减灾中的效益更加凸显。
二是风云气象卫星国际服务机制建设更加完善。中国气象局建立了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已有34个国家成为注册用户。与国家航天局联合印发并实施《风云卫星服务“一带一路”行动方案(2019—2023年)》。在数据共享方面,中国气象局通过互联网、公有云、卫星广播系统持续全球共享风云卫星数据产品,并向吉尔吉斯斯坦、阿曼等国援助卫星直收站,进一步提高了有关国家获取风云气象卫星数据的时效。中国气象局持续开展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大会、卫星气象国际培训班、风云气象卫星国际会商,建成“风云地球”国际版并向全球发布,联合北京大学推进“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项目,服务支持太平洋运动会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交流、提供定制化的气象卫星数据产品支撑。
三是风云气象卫星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目前,风云气象卫星服务国家和地区增加至132个。2023年,风云气象卫星国际服务数据量达到84TB,风云卫星国际应急服务机制注册国家新增巴基斯坦、科特迪瓦、伊拉克、也门,响应国际应急服务请求31次;发布全球卫星遥感监测分析报告100余期,涉及火山喷发、强降雨、热带气旋、洪涝等灾害;对44个国家开展风云卫星需求和使用情况调研,国际用户总体满意度达到80%。
人民日报记者:今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请问气象部门近年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有哪些举措和进展?
臧海佳: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改革驱动创新,按照党和国家关于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有关部署,聚焦制约气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从科技攻关、资源配置、创新体系、科技评价、开放协同等方面持续深化气象科技改革,同时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下面我介绍四项改革重点举措。
一是完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机制。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国气象局也印发《气象科研项目谱系资源配置2030规划》,明确科技攻关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统筹各类科技资源,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实施气象联合基金。改革项目组织方式,实施“揭榜挂帅”项目。围绕重点攻关方向,组建23支重点创新团队和34支青年创新团队,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攻关。
二是深化创新主体和科研机构改革,强化创新体系整体效能。2022年印发《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工作方案》,实施科研院所改革攻坚三年行动,优化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海洋气象、人工智能气象创新等新型研发机构。强化国家级业务单位的业务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开展业务型研究试点改革。组织气象业务科研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创新平台,协同攻关关键共性技术。出台《中国气象局关于支持气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若干措施》,强化科技企业在气象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三是深化气象科技评价改革。出台《中国气象局关于深化科研立项评审、科技成果评价、科研机构平台与人才团队评估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以业务为核心的科技“三评”新导向。完善科研项目立项评审机制,突出业务需求导向。建立气象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机制,突出业务转化导向。开展气象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评估,突出业务贡献导向。
四是推进构建气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中国气象局党组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新征程局校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与39所高校院所共同成立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强化“四个有组织”,即有组织科技攻关、有组织成果转化、有组织人才引育和有组织协同合作,推动气象业务、科研、教育、人才资源整合、协同互促、共建共享。
下一步,中国气象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科技评价制度、科技成果转化、举国体制攻关、科教资源整合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
中国气象报记者:目前已进入秋粮收获期,请问,今年秋收秋种关键时期农业气象灾害都存在哪些风险?
章建成:目前秋收进展总体较为顺利。9月29日至30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江淮及西南地区等地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有暴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西部等秋收区受强降雨影响,机收作业短暂受阻,但总体影响不大。
预计10月华北东部、黄淮东北部、甘肃南部和青海东部降水偏多,秋收连阴雨风险较高,土壤过湿不利于机收作业,且增加籽粒霉变风险。东北地区中南部降水较常年同期略偏多,阶段性强降水会影响秋收进度。江淮南部、江汉东南部、江南大部降水偏少,利于一季稻、棉花等作物收获晾晒,但江汉东南部、江南北部有农业干旱风险,不利油菜播种。
王亚伟:好的,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祝大家国庆假期愉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