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2024年12月新闻发布会
中国气象局2024年12月新闻发布会于12月5日(周四)10时30分举行。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王文义主持发布会。出席发布会的有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亚伟、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黄玮、国家气象中心总工程师张小玲、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宏观。发布内容包括:11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12月气候趋势预测及气象服务提示;《中国温室气体公报(2023年)》;(三)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视频直播

图片实录 更多>>

文字实录

王文义: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中国气象局12月新闻发布会。我是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王文义。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亚伟、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黄玮、国家气象中心总工程师张小玲、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宏观。

首先,请贾小龙先生为大家介绍11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12月气候趋势预测及气象服务提示。

贾小龙:首先是11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回顾。

11月,我国气温创历史同期新高,但起伏波动大,出现2次全国型强冷空气降温,降水极端性强,台风生成多,西北太平洋出现罕见“四台共舞”。

11月我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如下:

一是气温创历史同期新高,冷空气过程偏少。全国平均气温5.1℃,较常年同期偏高1.9℃,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月内有3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次数较常年同期偏少1.3次。其中,16-18日和23-27日的过程为全国型强冷空气过程,多地气温普遍下降12~16℃。

二是降水偏多,局地极端性强。全国平均降水量21.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9%,出现2次暴雨过程,江苏、上海、浙江、四川、黑龙江等地98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突破11月历史极值,其中上海浦东(187.9毫米)和徐家汇(172.5毫米)2站突破秋季历史极值。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雪,局地大暴雪,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有7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降雪量突破11月历史极值。黑龙江鹤岗11月26日降雪量54.6毫米,打破当地11月单日降水量历史纪录。

三是台风生成偏多,时间集中。月内,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4个台风生成(台风“银杏”“桃芝”“万宜”“天兔”),较常年同期偏多1.9个,12日西北太平洋出现了罕见的“四台共舞”现象。其中,台风“银杏”为11月影响海南最强台风。

四是江南西部和华南西部气象干旱露头并阶段性发展。11月中旬以来,江南西部、华南西部气象干旱露头并发展。月底,广西大部、广东西北部、江西西北部、湖北东南部等地有中旱,局部有重旱。

其次是未来十天(12月6日-12月15日)天气预报。

未来十天,除内蒙古中东部平均气温偏高1~2℃外,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略偏低。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西部等地累计降水量有10~30毫米;新疆北部、西北地区中东部、山东半岛累计降水量有3~6毫米、局地8~15毫米。东部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

影响我国冷空气整体势力不强,但冷空气过程较为频繁,主要过程有:12月6至7日,受弱冷空气影响,长江以北地区气温将先后下降2~4℃,部分地区6℃左右,东北地区、内蒙古中东部等地有4~5级偏北风;12月9日前后,新疆、西藏西部有小到中雪、局地大雪,西藏西南部有暴雪到大暴雪;12月10至12日,冷空气将自北向南影响中东部大部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

再次是12月气候趋势预测及服务建议。

气温方面,预计12月份,除东北大部、华东南部、华南中南部、西南地区东南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我国其余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

降水方面,多雨区位于东北大部、华南西部和南部、西南地区大部、西北地区东南部、西藏东南部、新疆北部、内蒙古东部等地;华北东南部、华东、华中大部、华南东北部、西北地区西南部、西藏中西部、新疆南部、内蒙古中西部降水偏少。

根据12月气候趋势预测,有三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

一是防范阶段性低温大风雨雪冰冻灾害对农牧业、交通、能源和电力等行业的影响。预计12月,冷空气活动频繁,我国大部地区冷暖起伏大;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新疆北部发生低温大风雪灾的风险较高,西南地区北部和东部、西北地区南部发生低温雨雪冰冻或霜冻的风险较高。建议北方农牧区提前做好设施农业和畜牧业的防寒、保暖、抗风准备,交通、能源和电力等部门做好低温冻害风险应对预案。

二是防范林火风险和阶段性干旱。12月风干物燥,林火气象风险等级高,建议加强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及城镇防火各项措施。华东、华中东部、华南东北部等地降水明显偏少,旱情可能有所发展,建议密切监视干旱发展态势。

三是防范静稳天气的不利影响。预计12月,在冷空气活动间歇期,京津冀地区和汾渭平原容易出现静稳天气,大气扩散条件较差,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关注。

王文义:谢谢贾小龙先生的介绍。请黄玮先生为大家介绍《中国温室气体公报(2023年)》的内容。

黄玮: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今天,中国气象局发布《中国温室气体公报》,这是我们连续第13年发布中国的温室气体监测情况。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是中国气象局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及我国“双碳”战略的重要决策服务产品之一,与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WMO全球温室气体公报》相呼应。今天发布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全球温室气体浓度观测与分析。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计划(WMO/GAW)负责协调温室气体的全球网络化观测和分析,自2004年开始,每年发布一期全球温室气体公报,对全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今年10月28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了第20期全球温室气体公报。公报指出,2023年全球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继续突破有仪器观测以来的历史记录,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年平均浓度分别达到420.0±0.1ppm、1934±2ppb、336.9±0.1ppb,相对于2022年年均浓度的增量分别为2.3ppm、11ppb、1.1ppb。公报指出,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累积比人类存在以来的任何时候都快,当前浓度比前工业化时代(1750年之前)水平高出了51%。

二是中国温室气体浓度观测与分析。

中国气象局在世界气象组织框架下,负责中国区域的温室气体高精度观测,所用的方法、标准、流程均与国际接轨。截至目前,中国气象局组建了包含1个全球大气本底站、1个境外大气本底站、7个区域大气本底站、10个大气本底试验站、120个高精度温室气体站在内的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实现对《京都议定书》管控的7大类30余种温室气体观测,形成了观测-运行监控-维护标校-质量控制-应用分析等于一体的温室气体本底观测业务体系。其中,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32个大气本底站之一,经过30年建设,已实现对温室气体全天候、高密度观测,其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国际可比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显示,2023年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观测到的二氧化碳年平均浓度为421.4±0.1ppm,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相比2022年增量为2.3ppm,与全球同期增量相当,但略低于近十年增量的平均值(2.4ppm),利用卫星遥感监测也显示,中国陆地区域年平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量略低于过去10年(2014—2023年)平均增量(2.4ppm)。甲烷和氧化亚氮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986±0.6ppb、337.3±0.1ppb,较2022年增量分别为8ppb、0.8ppb,低于全球同期增量。

2023年我国区域大气本底站观测到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与2022年相比呈增加趋势。

中国气象局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科技型、基础性支撑部门,在温室气体监测、评估、计量标准、碳源汇核算等领域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和重要作用。未来,中国气象局将加快构建覆盖我国主要城市和区域的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加强高精度大气温室气体监测与动态分析,持续加强碳源汇评估与核算技术研究,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王文义:谢谢黄玮先生的介绍。请王亚伟先生介绍气象部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内容。

王亚伟:近日,中国气象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需求导向、科技赋能、分类施策、开放合作,创新服务产品、优化服务方式、完善协作机制,推进金融气象数据、产品、技术及人才资源双向聚合,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气象与金融协作机制,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指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重发,加剧了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在气象指数研发、投融资产品开发、气象灾害风险减量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有效赋能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激发气象和金融数据要素潜能和乘数效应,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金融强国建设和气象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业务协同、保障有力的气象与金融协作机制初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减量作用有效发挥,金融气象指数产品更加丰富,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气象服务模式,气象与金融协同发展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到2030年,金融气象数据、产品、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资源的聚集效应有效发挥,全链条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气象与金融协作的效率和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一要深化保险业气象服务。加强气象保险产品创新,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气象相关巨灾保险产品,推动巨灾保险发展,加强巨灾保险的气象灾害风险技术研究和模型研发,提升再保险市场的风险分散能力。强化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监测预估水平,完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推动天气指数保险在淡水养殖、海洋牧场等领域的应用,发挥气象在大宗粮棉油作物保险产品开发中的作用,为保险定价及农险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二要发展银行业气象服务。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探索开展气候风险评估,提升投融资服务支撑水平;积极开发气候友好型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产品,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推动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深化绿色债券市场建设。推进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影响;研发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模型与算法,推动典型区域针对气象高敏感行业领域率先开展压力测试。

三要推进气象相关金融工具体系建设与应用。针对农业、能源、交通等气象高敏感行业趋利避害的需求,构建表征经济实体风险敞口的温度、降水、风等中国金融气象系列指数,服务实体经济风险管理。建立天气衍生品金融工具体系,稳步探索天气衍生品金融工具,提高企业天气风险管理能力。培育天气衍生品应用市场,支持经营主体有效识别和管理天气变化引发的风险。

四要强化重点领域金融气象协同联动。建立气象灾害“灾前预警+灾中应对+灾后恢复重建”全链条风险减量气象服务协作体系,强化基于保险标的物、信贷抵押物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和风险转移协同机制,拓展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保险业务上的防灾减灾服务。开展上市企业可持续发展气候评估服务,研究制定企业气候风险评估技术框架和评估工具,健全可持续信息披露制度。发展绿色转型气象服务,鼓励将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纳入能源企业风险评估体系。强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健全气候资源评价体系,引导更多资金支持研究和推动气候相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五要加强金融气象基础支撑。强化金融气象科技创新,聚焦金融机构和绿色金融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在气象服务方面开展有组织的科技攻关,发挥中国气象局金融气象重点创新团队专业作用,加快金融气象专业人才培养。加强金融气象信息化能力建设,建立跨行业共建共享机制,研发建设金融气象数据集,提升气象数据服务能力。

《意见》要求,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气象与金融协同工作,强化金融气象相关政策引领、机制建设、资源配置。研究建立金融气象标准体系。积极用好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金融气象发展,鼓励产学研合作,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金融气象领域。及时评估总结金融气象相关政策举措落地进展成效和典型案例,推广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先进经验和创新举措。

王文义:谢谢王亚伟先生的介绍。以上是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发布内容。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东方卫视记者:前段时间冷空气频繁,结合数据看,过去一个月的气温较历史同期情况如何?11月下旬,我国遭受大范围寒潮天气,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么大范围的大风、雨雪?

贾小龙:2024年11月,全国平均气温5.1℃,较常年同期偏高1.9℃,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但是月内气温波动较大,上旬和中旬的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高2℃以上,下旬受冷空气影响,气温显著下降,除东北、内蒙古中东部和华北等地外,其余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低。11月下旬,欧亚中高纬大气环流发生显著变化,乌拉尔山附近高压脊增强,引导高纬度的强冷空气东移南下,影响了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并深入到华南等地,形成一次全国型强冷空气过程,导致我国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同时西北太平洋和孟加拉湾地区水汽输送增强,造成西北、西南、东北等地出现大范围雨雪过程。

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截至目前,从气象角度看,我国哪些地区已经入冬?

贾小龙:根据《气候季节划分》国家标准(GB/T42074-2022),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均已入冬,其中9-10月东北、华北北部和西部、内蒙古、西北地区中部和西部、新疆北部、西藏南部及四川西部等地入冬;进入11月,华北中南部地区、华东北部、华中北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相继入冬。与常年相比,今年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入冬时间偏晚1-10天,华北南部、华东和华中北部入冬时间偏晚10-20天,部分地区偏晚20天以上。

澎湃新闻记者:12月,从农业方面看哪些地区需要注意防冻害?

张小玲:根据预测,12月冷空气活动频繁。预计,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新疆北部等地的畜牧业和设施农业遭受低温冻害和大风、雪灾的风险较高;西南地区北部和东部、西北地区南部等地露地栽培的蔬菜、花卉、设施大棚以及畜禽等遭受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的风险较高;华南中南部、西南地区东南部等地蔬菜瓜果遭受寒害的风险较高。另外,预计北方冬麦区越冬期较常年略偏晚,部分冬小麦将出现旺长,后期若有强降温出现时,遭受冻害的风险较高。

新京报记者:气象部门“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是如何发展?未来将如何布局?

宏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气象局先后建成了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三个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大气本底站和青海瓦里关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本底站,率先在国内开展温室气体全要素观测。后又陆续建成了云南香格里拉、新疆阿克达拉、湖北金沙三个区域大气本底站,以及正在试运行的广东新丰区域大气本底站。今年12月1日,在世界南极日之际,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形成了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的核心网——由1个全球大气本底站、1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和7个区域大气本底站构成的大气本底观测业务网。

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30年的高质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观测绘制出国际著名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即“瓦里关曲线”,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的有力证据,为推动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形成共识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2021年底,中国气象局发布我国第一份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名录,包含60个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这标志着经过近40年建设,我国首个温室气体观测网基本建成。此后,各省、市气象局按照气象部门统一建站要求陆续开展建设。截至目前,一共建成120个高精度温室气体站。气象部门将分批遴选溯源统一、数据可靠、满足世界气象组织可比性要求的台站,纳入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

在站网布局方面,十四五期间,中国气象局在9个国家大气本底观测站的基础上,在全国16个气候关键观测区,遴选了10个站址,正在开展大气本底观测试验,投入业务后将增强我国在温室气体大气本底观测方面的能力。

在站网布局方面,十四五期间,中国气象局在9个国家大气本底观测站的基础上,在全国16个气候关键观测区,遴选了10个站址,正在开展大气本底观测试验,投入业务后将增强我国在温室气体大气本底观测方面的能力。

下一步,120个高精度温室气体站将纳入“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中国气象局还计划在我国重要的地市级以上城市和区域代表性好的地区开展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数据将融入中国气象局区域公里尺度碳源和碳汇同化反演系统(CCMVS-R)。

新华社记者:中国气象局在提升温室气体观测数据质量方面有哪些举措?

宏观:中国气象局一贯非常重视大气本底观测业务和温室气体数据质量。为了更进一步提高业务质量与水平,2022年,中国气象局印发《大气本底观测业务质量提升行动方案》,分析观测各环节运转现状及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着眼于大气本底观测数据精度的高要求,制定了近60项针对性的提升任务。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牵头相关单位从数据质控、运行监控、计量标校、装备保障、规范制度、考核评估、体制机制等各方面制定改进任务并积极督办落实,全链条促进温室气体工作质量提升。  

一是在设备端,组织圆满完成高精度国产温室气体装备的研发与装备许可工作,解决高精尖设备“卡脖子”问题,提高观测装备安全。

二是在保障端,组织建成面向全国的温室气体实时监控和质量评估能力,全国温室气体站纳入国家级监控,以技术手段提升观测数据质量,观测数据的国际可比性显著提升,2023年起,大气本底站温室气体业务首次纳入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考核,CO2/CH4和N2O/SF6平均数据正确性均在90%以上。

三是在数据端,面向温室气体高精度观测的要求,对标国际上相关公报数据的处理方法,优化温室气体数据质控和筛分方法,进行多级数据质控,保证数据产品展示真实的、不受局地源汇影响的、代表较大范围均匀混合状态的温室气体浓度状态。

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持续加强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多手段保证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站网提质增效。

红星新闻记者:中国气象局提出与金融部门加强协同联动,共同探索“气象×金融”新质生产力,是基于怎样的考量?

王亚伟: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求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中国气象局将金融作为专业气象服务新赛道,作为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首先,金融服务和气象服务密切相关。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重发,导致经济实体风险敞口不断增大,影响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和市场稳定。最新研究显示,预计极端天气会在未来26年内使全球收入减少大约19%,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经济损失或将达38万亿美元。其次,金融气象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益探索。通过数据、技术、产品等融合创新,研发气象相关绿色金融工具,拓展应用场景,迸发乘数效应和倍增效果,为金融及相关行业输送更多的“源头活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中国气象局今年9月发布了中国金融气象指数与服务平台,作为客观“标尺”衡量农业、能源、交通等经济实体面临的气象风险,对证券期货、投融资、保险等金融领域运行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和预警作用,受到业界普遍认可和欢迎。第三,金融气象融合发展需要多方协同。今年以来,中国气象局把“气象×金融”实践探索与政策机制列入重大调查研究课题,联合金融部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研究,召开座谈会,研讨谋划金融气象协同发展,探索“气象×金融”服务模式。下一步,我们将与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深化合作,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致力于服务金融强国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王文义:谢谢各位,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