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中国气象局2025年3月新闻发布会。我是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副主任张杰。出席发布会的有中国气象局计划财务司副司长沈雪峰、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黄卓、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
首先,请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发布2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3月气候趋势预测(两会期间天气预报)及气象服务提示。
肖潺: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一、2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回顾
2月(截至2月26日),全国总体气温偏低、降水偏少,有3次冷空气过程,气温波动起伏明显,华南中东部及云南南部气象干旱持续。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气温偏低。全国平均气温为-2.2℃,较常年同期偏低0.7℃。除西南地区西部及西藏大部气温偏高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0.5~2℃,其中华北西部和北部、东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东南部、华南西部及内蒙古和新疆的部分地区偏低达2~4℃;吉林四平(-32.1℃)、山西大同(-28.2℃)、内蒙古清水河(-27.4℃)等15个国家级气象站日最低气温达到极端低温事件标准。
月内有3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分别发生在2月2日至5日、7日至9日、17日至18日。其中,7日-9日过程影响范围较广、综合强度较强,受其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出现5~12℃降温,局部降温超过12℃。
二是降水明显偏少,华南中东部及云南南部气象干旱持续。2月全国平均降水量1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30.4%;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大部地区、西北大部、西南西部和南部、华南中东部等地降水偏少5~9成,天津和新疆降水量均为历史同期最少,北京和江苏为次少。受少雨影响,华南地区气象干旱持续发展,云南2月中下旬出现降水,部分地区干旱有所缓解。目前,华南中东部及云南南部、江苏、安徽东部等地存在中度及以上气象干旱,其中江苏中部和广东西部和广西东南部等地存在特旱情况。
二、“两会”前及“两会”期间天气预报
预计“两会”前夕(3月1日至3日),受寒潮影响,中东部地区气温将下降6~10℃,局部降温12~16℃,最低气温0℃线南压至江汉到沿淮一带;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地区西部和南部、黄淮、江汉有小到中雨转雨夹雪或中到大雪,黄淮、江汉、江淮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局地暴雨。北京地区1日夜间至2日白天天气转阴,部分地区有弱的雨转雨夹雪,并有5级左右阵风,气温逐渐下降,3日最高气温下降至8℃左右。
预计“两会”期间(3月4日至11日),北方地区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降水偏少或接近常年;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多阴雨天气,累计降水量有15~40毫米,基本接近常年,主要降水过程出现在4日至6日、9日至11日,以小到中雨为主。4日至7日,受前期低温和弱冷空气南下影响,西北及中东部地区气温持续偏低;之后,缓慢上升。两会期间,华北地区北部及西藏、云南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2℃,我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低或接近常年。
“两会”期间,北京地区气温基本接近常年,白天最高气温8~12℃,夜间最低气温-1~3℃。4日、6日、10日至11日,受弱冷空气影响,有出现弱降水的可能性。
三、3月气候趋势预测及服务建议
气温方面:预计3月,除西南地区东南部、华南西部、新疆西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国其余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华北东部、华东中北部、华中东北部、西南地区西北部、西藏中南部偏高1~2℃。
降水方面:预计3月,内蒙古中西部、华北、华东北部、华中南部、西南地区东南部、西北地区大部、新疆西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内蒙古西部、华北西部、西北地区中东部、新疆西南部偏多2~5成;全国其余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其中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北部、西藏南部偏少2~5成。
根据3月气候趋势预测,需要重点关注四个方面:
一是防范阶段性低温、大风、沙尘天气灾害风险。预计3月,有4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新疆、内蒙古、西北、华北等地存在阶段性降温、大风和沙尘天气灾害风险。建议相关部门提前做好防灾减灾应急准备,保障交通运行和能源供应安全,农牧区做好设施农业和畜牧业防寒防冻、防风加固措施。
二是防范南方阶段性低温阴雨寡照天气。预计3月,西南地区东南部、华中南部等地降水偏多,存在阶段性低温阴雨寡照天气风险,建议相关地区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及时降湿排渍,避免农作物遭受渍害;还需注意防范强降水过程及可能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三是防范西南和华南气象干旱持续发展。预计3月,西南地区西部、华南中东部等地降水接近常年或明显偏少,旱情可能持续发展,建议有关部门密切监视未来干旱发展态势,做好塘坝、水库的蓄水、保水工作,科学合理调度水资源。此外,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北部、西藏中南部等地森林草原火险等级较高,建议加强用火管理,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
四是防范北方阶段性低能见度天气。预计3月,京津冀地区、汾渭平原、黄淮等地可能出现低能见度天气,老人、儿童及体弱者易患呼吸道等疾病,建议有关部门提前防范,减少其对人体健康、居民生活及交通运输等的不利影响。
张杰:下面请中国气象局计划财务司副司长沈雪峰发布《东北全面振兴气象保障能力提升规划(2025—2030年)》。
沈雪峰:各位媒体朋友们,下午好。
日前,中国气象局联合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编制印发了《东北全面振兴气象保障能力提升规划(202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旨在通过系统性、前瞻性的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东北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规划》编制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指导和支持,编制任务还纳入了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重点任务清单。《规划》的印发实施是气象部门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东北全面振兴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这也是中国气象局首个“十五五”区域性规划。
下面,我从背景意义、发展目标、建设任务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规划》的总体情况。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与意义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党中央关于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新部署、新要求,为气象工作提出了全方位、深层次需求。印发实施《规划》,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抓手。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擘画东北振兴发展的宏伟蓝图,饱含着对东北发展的殷切期望。而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起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了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这次出台的《规划》形成了落地的项目,对于推动气象工作深度融入东北振兴发展的大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是切实履行气象保障国家“五大安全”使命的现实需要。东北这片广袤大地,承载着国家发展的重要使命,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以及产业安全等方面,处于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然而,东北地区却又是气象灾害的多发重发的区域。因此,加强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已经成为有效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紧迫任务。
三是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有效途径。从国家对东北气象整体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需求来看,迫切需要加快推进东北地区气象现代化建设,推动东北气象在服务保障、基础业务、科技创新、环境面貌等方面有全方位提升和改善,跑出东北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提出,实施气象助力区域协调发展行动,构建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气象服务保障体系。《规划》的出台对于加强东北地区气象事业整体谋划,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以高质量气象协同发展支撑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规划》的发展目标
《规划》明确,到2030年,一体发展、深度融合、适应东北全面振兴需求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治理体系基本建成,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取得显著成效。气象服务“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能力持续增强。立足区域、面向全国、辐射东北亚的区域气象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保障,东北区域气象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规划》的主要建设任务
一是提升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对标气象高质量发展需求,对标全国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大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重点提升气象灾害精密监测能力、气象灾害精准预报能力、防灾减灾服务保障能力和气象信息化支撑能力,推动东北区域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二是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面向东北地区维护“五大安全”的新使命、新担当,主动融入、强化服务,加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气象保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气象保障、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气象保障、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气象保障,助力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三是提升气象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围绕促进东北地区气象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协同利用与开放共享,实施东北气象“科技振兴”行动、东北气象人才“双百行动”、加强东北亚气象开放合作,着力提升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与整体性,共同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新高地。
为落实以上建设任务,在“十四五”“十五五”相关工程统一布局建设的基础上,在《规划》实施期间,我们将进一步补充实施东北全面振兴气象能力提升工程,统筹推进东北地区气象防灾减灾补短板能力和气象专项服务保障能力建设。
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会同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政府召开工作推进会,对规划落实作出进一步安排部署。谢谢!
张杰:下面请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发布《2024年中国气候公报》有关要点。
肖潺:大家下午好,下面我继续向大家发布《2024年中国气候公报》有关内容。今年是厄尔尼诺影响次年,在气候变暖背景下,2024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再创历史新高,天气形势复杂,气候异常凸显,极端事件多发强发,气象灾害频现。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不断提升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水平,使公众和社会各界及时了解我国气候状况、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和了解我国气候及其变化规律,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中国气象局组织编制了《中国气候公报(2024年)》。下面我对公报内容做简要介绍。
2024年,我国暖湿气候特征明显,雨涝灾害突出。全年气候具有以下特征:
1.气温再创历史新高,高温日数为历史第二多
2024年,全国平均气温10.9℃,较常年偏高1.01℃,继2023年(10.71℃)后再创历史新高。四季气温均偏高,冬季冷暖起伏大,春、夏、秋季气温均为历史最高。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较常年偏多6.6天,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仅少于2022年。重庆北碚8月20日至9月5日最高气温连续17天接近或突破40℃。全国20%以上的县市出现40℃及以上高温,113个县市日最高气温突破或持平历史纪录。7月3日至9月14日南方高温过程为历史第二强(第一是2022年6月13日至8月30日高温过程)。
2.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第四多,暴雨过程频繁,南北方影响并重
2024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97.7毫米,比常年偏多9.0%,为1951年以来历史第四多,仅少于1954年(725.9毫米)、1998年(713.1毫米)和2016年(711.0毫米)。四季降水均偏多。六大区域中,除西南降水量偏少外,其余地区(华北、东北、华南、西北和长江中下游)均偏多;七大江河流域(珠江、长江、辽河、海河、松花江、淮河、黄河)降水量均偏多,辽河流域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
2024年,全国共出现42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较常年偏多4次,暴雨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南方暴雨次数接近常年,但平均综合强度较常年偏强,北方暴雨次数较常年偏多。
华南前汛期累计降水量(1005.9毫米)较常年偏多40%,珠江流域降水量历史排名第一位。6月9日至7月2日,长江沿江和江南地区遭遇1961年以来最强暴雨过程,南方多省遭受严重暴雨洪涝、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湖南华容县洞庭湖堤防发生决口险情。7月4日至18日,西南地区东部至黄淮、江淮一带出现的暴雨过程综合强度位列历史第10强。7月20日至8月31日,北方共出现10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多2.9次,东北、华北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6成。
暴雨引发的局地山洪和地质灾害多、损失重。5月1日凌晨,广东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发生塌方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7月19日,陕西商洛市柞水县境内突发暴雨、山洪,导致丹宁高速公路局部垮塌。
3.台风前少后多,秋台活动频繁、登陆强度强、风雨影响重
2024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6个台风生成,较常年平均(25.1个)略偏多,1―7月生成4个台风显著偏少(常年同期7.8个),8―9月生成14个台风明显偏多(常年同期10.7个),其中,9月生成8个台风为1949年以来同期第二多。9个台风登陆中国(6个为秋台),较常年偏多1.9个。第11号台风“摩羯”是1949年以来秋季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也是登陆我国第二强的台风(仅次于2014年9号台风“威马逊”);第13号台风“贝碧嘉”是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也是进入江苏的最强台风。秋台给我国沿海及部分内陆省份带来了强风雨天气,多地降水量和风速突破历史极值。
4.干旱总体偏轻,区域性气象干旱多发,阶段性明显
2024年,我国旱情总体较常年偏轻,但区域性气象干旱多发,阶段性明显。年内,西南地区发生冬春连旱;春末夏初,黄淮、江淮、华北等地气象干旱阶段性发展;川渝以及长江中游等地夏末初秋发生气象干旱。
5.冷空气过程偏多,年初和10月寒潮频繁
2024年,我国共发生33次冷空气过程(含寒潮过程5次,与常年持平),较常年偏多3.9次。1月,4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其中19日至23日的寒潮天气过程综合强度为1991年以来1月同期第四强;2月,中东部出现两轮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其中2月18―23日寒潮过程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2月冷空气过程第3强;10月,有6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较常年同期偏多2.6次,内蒙古东北部和中部、甘肃北部等地出现低温冷冻害和雪灾。
6.强对流天气过程偏少,但局地强降水屡破极值,致灾重
2024年,我国共发生32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与过去五年平均(36次)相比偏少。中等强度以上龙卷18个,与过去三年平均(14.3个)相比偏多。江西、北京、浙江、山东、广东、广西等地出现强对流天气,多地出现极端短时强降水,受灾严重。
7.北方沙尘天气略偏少,出现晚,影响偏轻
2024年春季,北方地区共出现10次沙尘天气过程,比2000―2023年同期平均(10.7次)略偏少,其中沙尘暴过程3次。2024年首次沙尘天气过程发生在2月17日,较2000-2023年平均首发日期(2月13日)偏晚4天。2月17日至20日沙尘强度强、影响面积大,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湖北等地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其中新疆东部和南疆盆地、内蒙古西部、宁夏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沙尘暴,局地出现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最小能见度不足50米。以上是《2024年中国气候公报》简要介绍。
以下是《2024年中国气候公报》全文查阅和下载方式:中国气象局官网政务公开栏目和国家气候中心微信公众号。
再次衷心感谢媒体朋友对气候工作的关心支持!
张杰:现在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封面新闻记者:从目前的天气形势来看,天气对春耕春播的影响如何?需要着重注意哪些方面?
黄卓:2025年全国春耕春播农事活动于2月下旬陆续开始,由南至北将持续至5月上中旬。目前,华南南部早稻进入播种育秧期,春玉米、春大豆等作物陆续播种出苗,宁夏春小麦开始播种。
3月,南方和西北地区春耕春播将大范围展开。从气象条件来看,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降水正常或偏多,水热条件良好,利于春耕春播工作顺利开展;但广西西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气温偏低、降水偏多,需防范阶段性低温阴雨天气影响早稻育秧和春玉米、一季稻等播种育苗;江南大部降水偏多,需防范多阴雨天气对早稻适时播种育秧的影响;西北地区需防范阶段性低温、大风沙尘天气对春播的不利影响。
其中3月1日至3日寒潮影响我国,华南大部气温偏低,不利于早稻播种育秧,建议抓住“冷尾暖头”开展早稻育秧,并做好已播作物防寒管理;西北地区东北部需防范大风降温雨雪天气对春小麦播种的影响。
中国日报记者:拉尼娜目前的监测情况如何?预计未来怎么发展?对我国天气气候有怎样的影响?
肖潺:监测显示,赤道太平洋于2024年12月进入拉尼娜状态,2025年1月海温监测关键区指数为-0.76℃,较2024年12月下降0.1℃。根据国内外动力气候模式和统计方法预测,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海温异常将在2025年春季衰减并维持中性状态,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比较小。
受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海温异常影响,春季菲律宾附近对流层低层大气易出现异常气旋式环流,不利于暖湿气流向我国南方地区输送,导致我国华南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后续我们将及时发布拉尼娜的监测情况。
光明日报记者:请进一步介绍一下《规划》主要对于东北气象哪些战略定位规划?
沈雪峰:《规划》牢牢把握东北地区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重要使命,聚焦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围绕东北区位特色和服务重点,主要突出以下战略定位:
一是建设粮食安全气象服务样板区。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目标,建成精细化农业气象监测体系、标准化农业气象技术体系、智慧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数字化农业气象信息体系。
二是建设生态安全气象服务重点区。聚焦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需求,在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海岸带及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优先布局建设生态气象观测站网及服务业务体系。
三是建设冰雪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区。立足冰雪经济发展独特优势,率先全方位融入冰雪全产业链,实现冰雪气象服务标准化、精细化、品牌化。
四是建设东北亚气象发展辐射区。深入开展东北亚气象联合监测预报预警,在北极航道、中蒙俄经济走廊气象服务等领域,提升东北亚区域气象国际合作水平。
新京报记者:最近几天春暖花开、气温回升,请问未来一两周全国的气温会有明显的波动吗?会不会有倒春寒的可能?
黄卓:气象学上的倒春寒是指每年春季(3月至5月)出现的前期暖后期冷,且后期气温明显低于正常年份的现象。一般,北方倒春寒多发生在4月至5月,南方多发生在3月至5月。
气象学上进入春季的标准是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且小于22℃。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3月1日至3日,受寒潮影响,中东部气温下降6~10℃,局部降温12~16℃。4日至7日,南方地区气温仍持续偏低,达不到入春标准。8日之后,南方地区气温将缓慢上升。因此,未来一两周内不会出现倒春寒,但是仍有寒潮天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需注意防寒保暖。
张杰:谢谢各位,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