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雁: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国气象局2025年7月新闻发布会。我是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张鸿雁。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司长方翔、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代刊、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
今天发布会一共有四个环节。首先,请肖潺先生发布6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7月气候趋势预测及气象服务提示。
肖潺:各位好。下面我发布6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7月气候趋势预测及气象服务提示。
6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回顾:
6月(截至6月25日),我国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降水呈“东多西少”分布。有3次较强区域暴雨过程;两轮高温过程主要影响华北、西南地区;生成台风显著偏晚、登陆偏早。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气温21.1℃,较常年同期偏高0.9℃,与2022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除东北地区西部及内蒙古东部等地气温偏低外,全国其余大部气温偏高,其中华北南部、黄淮及新疆等地偏高2~4℃。新疆(25.0℃)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四川(23.1℃)和山东(26.2℃)为第二高。全国有102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6月历史极值,其中重庆潼南(41.4℃)、四川合江(40.7℃)等17站达到或超过40℃。
二是降水呈“东多西少”分布。全国平均降水量85.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4%。降水偏多区主要位于东北至华北北部和长江中下游、华南南部等地,梅雨区降水明显偏多,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5成至2倍;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其中新疆、内蒙古中西部等地偏少5~9成。湖北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安徽为第三多;新疆为历史同期第三少。吉林、江苏、湖北、贵州等地有30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6月历史极值。月内,我国共发生3次较强区域暴雨过程,均发生在南方,其中6月17-23日的过程为特强等级,西南地区东部至黄淮一带、华南等地出现强降雨,南方多地河流发生超警洪水,绥江上游怀集段发生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黄淮大部气象干旱缓和或缓解,目前,西北地区东部及河南西北部、四川东部、重庆西北部等地存在中至重旱,局部特旱。
三是两轮高温过程影响华北、西南地区。6月以来,两次高温过程影响我国,分别为4-18日和21-24日。其中4-18日,中东部地区出现区域性高温过程,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湖北、四川、重庆、云南、新疆等地日最高气温超过40℃。
四是生成台风显著偏晚、登陆偏早。月内,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2个台风,较常年(3.6个)偏少,1个台风登陆我国。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于6月11日生成,较常年(3月25日)显著偏晚,13日以强热带风暴级在海南登陆,较常年(6月27日)偏早,具有路径复杂、二次登陆、雨量大、影响广等特点。
肖潺:下面我为大家介绍未来十天(6月27日-7月6日)天气预报。预计未来十天,强降雨区进一步北抬,华北、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雨增多,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3~7成,局地偏多1倍左右;其中7月2-4日降雨过程强度较强,局地有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此外,我国西南地区、华南西部仍持续多降雨天气。
预计6月30日至7月5日,江南中东部、华南中东部、江淮、江汉东部、黄淮东部和南部等地有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有35-39℃,局地达40℃以上。
预计6月底至7月初,西北太平洋面可能有一个台风生成。
肖潺:7月气候趋势预测及气象服务建议如下:
降水方面:东北、内蒙古西部、华北、华东北部和南部局部、华中北部、西北地区东北部、华南、西南地区南部局部、西藏西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内蒙古西南部、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山西、山东、河南北部、陕西北部、宁夏大部等地偏多2~5成;全国其余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其中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大部、江西北部、湖北南部、湖南东北部、新疆等地偏少2~5成。
气温方面: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内蒙古东部和西北部局部、山东大部、安徽大部、江苏、河南大部、湖北大部、陕西南部、重庆大部、四川东部、甘肃西部、青海西北部、新疆、西藏北部等地偏高1~2℃。
有2~3个台风登陆或明显影响我国沿海地区。预计7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有4~5个台风生成,较常年同期(3.8个)偏多;有2~3个台风登陆或影响我国(常年同期登陆1.8个)。台风强度总体接近常年,活动路径以西行和西北行路径为主,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有1个较强台风北上影响北方地区。
根据7月气候趋势预测,需要重点关注四个方面:
一是防范暴雨洪涝风险及强降水引发的次生灾害。东北、内蒙古西部、华北、华东北部和南部局部、华中北部、西北地区东北部、华南、西南地区南部局部、西藏西南部等地降水偏多,部分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高;辽河流域、黄河中下游、海河流域、淮河流域、珠江流域可能出现较重汛情。建议防范阶段性强降水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及城市暴雨积涝等风险,加强隐患排查和整治,做好重点人群避险转移工作;提前疏通沟渠,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减轻农田渍涝风险。
二是防范高温热浪风险。华东大部、华中大部、西南地区东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新疆等地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风险较高。建议做好防暑降温、户外出行、生产施工等保障措施;防范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的风险,以及高温热害导致棉花、早稻和晚稻等作物的减产风险;提前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的准备工作、科学电力调度。
三是防范台风登陆影响。预计7月有2~3个台风登陆或影响我国,其中有1个较强台风北上影响北方地区。建议相关部门做好应急预案防范台风带来的暴雨洪涝、大风和风暴潮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是防范气象干旱对生活生产和农业的不利影响。目前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东北部、新疆、华东南部局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等级气象干旱、局部特旱。预计7月西北地区东部降水接近正常到偏多,旱情将有所缓和。西南地区东北部、华东中部、华中中部、新疆等地7月降水接近常年到偏少、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旱情将露头或持续发展,建议加强水源管理和调控,做好节水、防旱抗旱应对预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生产及农业用水需求。
以上是我发布的内容,谢谢大家。
张鸿雁:谢谢肖潺先生。下面有请方翔先生通报许健民院士荣获第70届国际气象组织奖有关情况。
方翔: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上午好。瑞士日内瓦时间6月19日,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第79次届会决定,将第70届国际气象组织(IMO)奖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原主任许健民。
国际气象组织奖是全球气象届的最高荣誉奖项,享有“气象诺贝尔奖”之称。该奖项每年颁发一次,用于奖励全球在气象、水文和地球物理科学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士。
许健民院士是我国气象卫星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是我国首个在气象卫星领域获此国际荣誉的科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有:
一是推动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事业实现蓬勃发展。在担任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期间(1986-1996年),许院士领导并制定了风云气象卫星发展蓝图,推动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研制发射,实现了我国气象卫星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他领导建设了自主可控的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在气象卫星业务化运行、风云三号和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研发等工作中发挥了关键指导作用,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二是带领团队突破了一批气象卫星应用关键技术。许院士首创风云二号卫星图像导航数学模型,攻克了静止气象卫星图像导航这一世界性难题,得到国际气象卫星协调组织(CGMS)的高度评价。他主持研发全球首个基于个人计算机的静止气象卫星云导风产品快速反演算法,持续提升产品精度,提出并推动建立了实时气象卫星数据库和程序库,创建了气象卫星热带天气分析业务,显著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三是推动气象卫星发挥显著应用效益。在许院士的领导和推动下,风云气象卫星成为气象预报预测、应对气候变化、助力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1987年大兴安岭火情期间,他带领团队制作了卫星遥感大火影响范围和蔓延方向的图像,为国家火灾扑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开启了气象卫星遥感应用先河。从那以后,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累以及科学实践,风云气象卫星持续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受到各界的一致肯定。
四是引领风云气象卫星服务全球。许院士积极参与气象卫星相关国际活动,推动风云气象卫星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中国大国外交的一张闪亮名片。在他指导下,风云二号H星从东经86.5度西移至79度,填补了印度洋业务静止气象卫星观测的空白,支持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发起的印度洋观测数据覆盖倡议;成功发射全球首颗民用晨昏轨道业务气象卫星——风云三号E星,填补天基观测系统的关键空白,为全球数值预报模式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观测数据;风云气象卫星向全球共享数据产品,数据服务遍及133个国家和地区,为广大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定制气象服务解决方案。
许院士还非常关心空间天气业务发展,提出要做好太阳活动的监视,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太阳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在他的指导下,我国空间天气业务整体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在以许院士为代表的多领域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下,通过持续技术创新,风云气象卫星成为世界气象组织全球综合观测系统的重要支柱,卫星数据产品已深度应用于天气预报预警、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空间天气监测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许院士获此殊荣,不仅是对许院士个人在气象卫星领域杰出贡献的肯定,更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气象科技和航天科技整体实力的认可。我们向许健民院士致以崇高敬意,并期待中国气象在国际舞台上继续书写辉煌篇章。
张鸿雁:谢谢方翔先生。下面请肖潺先生介绍《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有关情况。
肖潺: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面对应对气候变化新形势、新需求,为科学认识与把握气候变化规律、有效降低气候风险,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面向政府决策、公众服务和行业用户,自2011年起连续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年度报告15期,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和生物圈等方面,系统反映全球和中国气候变化的新事实、新趋势,积极为国家和区域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应对战略与适应行动等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显示:气候系统变暖趋势在持续。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海洋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显著加速。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增暖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2024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消融损失量、中国沿海海平面等监测指标均创下新高。
(一)大气圈
全球变暖趋势在持续。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为1850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最近10年(2015~2024年)是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2024年,亚洲区域平均气温较常年值(报告使用1991~2020年气候基准期)偏高1.04℃,与2020年并列为1901年以来最高值。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于增多、增强,气候风险指数呈升高趋势。1961~2024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31℃,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升温水平。2024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较常年值首次高出1.0℃,为1901年以来的最暖年份。1961~2024年,中国极端高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波动增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气候风险指数明显偏高。2024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为1961年以来最高。
(二)水圈
全球海洋变暖显著加速,全球平均海平面持续上升。1958~2024年,全球海洋热含量呈增加趋势,且海洋变暖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显著加速。2024年,全球海洋热含量再创新高。全球平均海平面呈持续上升趋势,2024年达到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位。
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呈加速上升趋势。1993~2024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4.0毫米/年。2024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1993~2011年平均值高96毫米,为1980年以来最高位。
中国地表水资源量年代际变化明显,青海湖水位持续回升。2024年,中国地表水资源量较常年值偏多6.0%;辽河和西北诸河流域较常年值分别偏多38.5%和24.0%。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连续20年回升,2024年青海湖水位达到3196.84米。
(三)冰冻圈
全球冰川消融加速,处于高物质亏损状态。1960~2024年,全球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1985年以来消融加速。2024年,全球参照冰川平均物质平衡量为–1298毫米水当量,为有连续观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
中国西部冰川呈加速消融趋势,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退化明显。2024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量为–1815毫米水当量,为有连续观测记录以来消融最强烈年份。1981~2024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平均每10年增厚20.8厘米。2024年平均活动层厚度为270.8厘米,是有连续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北极海冰范围呈显著减小趋势,2016年以来南极海冰范围以偏小为主。1979~2024年,北极海冰范围呈显著减小趋势,3月和9月海冰范围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2.5%和13.9%。1979~2015年,南极海冰范围波动上升,但2016年以来海冰范围总体以偏小为主。
(四)生物圈
中国植被覆盖整体稳定增加,呈现持续变绿趋势。2000~2024年,中国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的上升趋势。2024年中国平均NDVI为0.358,较2001~2020年平均值增长8.2%。
区域生态气候状况趋好。2005~2024年,西北地区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积呈减小趋势。2000~2024年,西南岩溶区秋季植被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区域生态状况稳步向好。1973~2024年,中国沿海红树林面积总体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24年基本恢复至1980年水平。
(五)气候变化驱动因子
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浓度逐年上升。2023年,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分别为420.0ppm、1934ppb和336.9ppb,均达到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瓦里关大气本底站温室气体浓度呈上升趋势,中国气溶胶光学厚度总体呈下降趋势。1990~2023年,青海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二氧化碳浓度呈上升趋势。2023年,瓦里关站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平均浓度分别达到:421.4ppm、1986ppb和337.3ppb,与北半球平均浓度大体相当,均略高于全球平均值。2004~2014年,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气溶胶光学厚度年平均值波动增加,之后均呈降低趋势。
以上就是《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的主要发布内容。在编制过程中,自然资源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在观测资料和基础数据支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谨此向各参编单位致以诚挚的谢意!
最后,再次感谢媒体朋友们的持续支持关注!
张鸿雁:谢谢肖潺先生。现在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人民日报记者:今年以来,在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中递进式气象服务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请举例说明。
张鸿雁:针对气象预报的不确定性和气象灾害防御行动的确定性,多年来我们探索建立了“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在灾害发展的不同阶段,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逐步聚焦,持续提供时效逐步缩短、空间不断精准、内容更具针对性的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分级别、分区域精准联动相关力量,不断缩小灾害防御的“包围圈”,为地方党委政府指挥调度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地方党委政府根据气象信息,就能更科学地启动应急措施。比如福建、云南的“1262”模式:提前12小时圈定重点区、提前6小时部署救援、提前2小时转移人员,就是结合当地气候地理条件等,因地制宜形成的具有特色的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湖北、广东等省的“31631”模式:提前3天以重要警示信息和气象专题报告发布重要天气过程预报,提前进行工作部署;提前1天,省级发布精准到县的暴雨、强对流预警,安排防汛值班值守和隐患排查;提前3-6小时,发布精准到县乡的暴雨、强对流预警信号,开展巡查防守;提前1小时,发布精准到乡村的强降雨临灾警报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短临预警,组织群众转移避险。
今年5月25日至6月3日,云南省怒江、迪庆、保山、德宏、大理等西部5个州(市)遭遇持续强降雨天气。17个县出现强降雨落区叠加,多地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道路和桥梁损毁、交通中断、水电供应瘫痪等,对区域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面对防汛救灾工作任务,气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旱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组织国省市县四级开展联动会商,每次过程均提前2天发布《重要天气预报》,滚动发布中短期天气预报,精准提示强降雨叠加风险。及时发布“1262”精细化预报1186期、暴雨预警97条,联合自然资源、水利部门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274条、山洪灾害气象预警43条,向各级政府决策部门发送预警短信38.7万人次,“叫应”党政主要领导和防汛责任人53人次。应急防汛部门根据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提前划定防范重点区域,市县两级组织党政干部下沉一线15897人次,安全转移危险区群众4713人。“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推动实现气象预警与基层响应无缝衔接,助力打赢汛期气象服务的“第一仗”,实现人员“零伤亡”。
东方卫视记者:目前台风的活动形势如何?预计7月的情况怎么样?会有强度较强的台风登陆我国吗?
代刊:截至2025年6月25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区共有2个台风生成(分别为“蝴蝶”、“圣帕”),与多年同期平均(3.7个)相比偏少1.7个。台风“蝴蝶”是今年生成的首个台风,生成时间较常年平均(3月25日)偏晚78天;也是今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登陆时间较常年平均(6月27日)偏早14天。台风“蝴蝶”路径复杂多变,在海南、广西、广东、浙江等地风雨影响范围广、强度强。受“蝴蝶”影响,6月11日至15日,海南岛、广西南部,广东西部等地降雨达350~450毫米,海南三亚、保亭等局地达550~665毫米;5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突破月极值,1个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此外,2025年6月25日下午于南海海面生成一个热带低压,该热带低压生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动,于6月26日早晨5点20分前后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沿海登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6级,随后又于6月26日上午10点前后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沿海再次登陆。该热带低压在向西北方向移动过程中强度减弱,26日夜间在广西境内减弱消散。受该南海热带低压影响,6月25-26日,南海中北部、华南沿海出现5~7级大风,其中广东西南部沿海阵风达8~9级;海南岛、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等地区出现了大到暴雨,局地出现大暴雨。
预计6月底到7月初,西北太平洋面可能有一个台风生成。目前数值预报不确定性较大,我们将密切关注预报调整情况。
中国日报记者:暑期即将到来,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伴随而来的是高温天气,请问如何安排出行避开高温和炎热呢?
肖潺:暑期出行中,高温是影响出游体验的一个重要的气象因素。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暑期寻觅清凉避暑之地成为百姓关注热点,大家更加喜欢到气候条件适宜、气象灾害风险偏低的地区旅游居住。
为满足人们夏日避暑纳凉需求,国家气候中心近期组织有关专家,综合考虑今年夏季总体气候趋势,以及各地整体气温、湿度、日照等气候条件,结合地方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交通便利性等因素,拟推荐16条“2025年避暑旅游路线”。这16条路线涉及21个省(区、市)的60余个地市,串联起我国避暑气候资源优势突出的城市节点,兼具有丰富多样的文旅景观或景点。有的线路可以探索林海苍翠、鸟鸣山幽的自然秘境,有的线路可欣赏草原无垠、牧歌悠扬的塞外风光,也有线路可以领略雪山皑皑、云海翻涌的壮美奇景,生动展现了我国丰富气候类型孕育的多样风光。沿途每一处节点都依托得天独厚的避暑气候条件,成为炎炎夏日里清凉度假、避暑休闲的绝佳去处。
此次避暑旅游的具体路线将在6月30日山东青岛召开的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主场活动中作为重要推荐内容予以推介,届时文化和旅游部将组织避暑旅游路线各节点城市配合推出系列旅游消费惠民措施,中国气象局和文旅部门后续还将持续推出相关路线深度报道、气象服务解读及出行提示,欢迎大家关注。
中国新闻网记者:近期北方多地遭遇高温天气,请问后续高温天气形势如何?公众如何做好防护?
代刊:6月22日以来,华北平原、陕西关中、黄淮北部等地出现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持续性高温天气,局地最高气温达38-40℃。受云量增多和降水影响,预计6月27日起华北地区高温天气减弱。
而南方地区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预计6月30日至7月5日,江南中东部、华南中东部、江淮、江汉东部、黄淮东部和南部等地有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有35-39℃,局地达40℃以上。
南方上述地区中午时段紫外线较强,出现阶段性高温中暑风险较高,需做好防暑降温、户外出行、生产施工等保障措施。建议公众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户外活动,如需外出,穿透气浅色衣物、戴宽檐帽等,避免剧烈活动,并做好防晒补水工作,尤其是高温天气下户外作业人员,应采取必要防暑措施。在高温天气影响期间,公众应及时关注最新高温预警情况,防范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老人、儿童等敏感人群注意监测身体状态。
封面新闻记者:《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显示,2024年全球平均温度继2023年后再度创下新纪录。那么,究竟是哪些主要原因导致这一现象?
肖潺: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创1850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新高,是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等气候系统内部自然变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从全球平均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看,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温度上升的主导因素,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也同步刷新纪录,共同加剧了温室效应,导了气候系统持续变暖。气候系统变暖会引发冰川消融,海冰面积减小,降低地球表面的反照率,从而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形成正反馈效应,进一步加剧区域或局地性升温。
从气候系统的自然变率来看,2023至2024年出现的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对全球温度产生了显著影响。尽管该次厄尔尼诺事件于2024年5月结束,但其存在滞后效应,与长期全球变暖趋势相叠加,共同促使2024年成为1850年以来的最暖年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据世界气象组织网站消息,尽管处于拉尼娜状态下,2025年1月仍为有记录以来全球最暖的1月份。请问,2025年全球平均温度将呈何种态势?
肖潺: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全球年至十年气候最新通报》指出,未来五年(2025—2029年)全球平均温度将“居高不下”,有80%概率将出现有记录以来“最暖年份”,即这五年中至少有一年的全球平均温度将超过2024年刚创下的纪录,2025年很有可能是有记录以来三个最暖的年份之一。
中国气象局全球表面温度数据集分析表明,2025年1月至5月,全球平均温度仅略低于2024年同期,为1850年以来同期第二高值。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今年前5个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已从拉尼娜状态逐步回暖转为中性略偏冷状态,预计未来3—6个月该区域海温将维持中性状态。由于热带海温异常变化对全球温度影响较大,后续的海温波动会使2025年全球平均温度呈现一定的不确定性。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初步判断:2025年大概率将成为有观测记录以来三个最暖年份之一,且目前不能排除其超过2024年全球平均温度纪录的可能性。国家气候中心也将持续强化全球气候系统监测,及时、准地向社会发布监测信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支撑。
中国气象报记者:许院士参与并推动了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风云气象卫星都取得了哪些发展成果?未来的发展计划是什么?
方翔:风云气象卫星已实现了更新换代。“十四五”期间,第二代气象卫星风云三号E星、F星和G星以及风云四号B星先后成功发射并投入使用,目前8颗在轨运行,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业务运行“晨昏、上午、下午、降水”四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实现了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百米级每分钟连续观测,综合探测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国际领先,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防灾减灾、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
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完善第二代气象卫星星座,补充大气三维探测、大气成分探测、静止轨道微波探测等方面的观测能力,开展第三代气象卫星的论证和研制。强化气象卫星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提升气象卫星应用服务能力,推动气象卫星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我国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张鸿雁: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