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一带一路网资讯

以“科技”为笔 绘就“一带一路”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31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各地气象部门发挥科技优势,在气象预报、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活力。

精细化预报技术助中欧班列“提速”

2000多年前,驼铃商队穿越苍茫大漠,走出一条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今天,中欧班列满载货物穿行在亚欧大陆,古丝绸之路再闻驼铃声。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品牌,中欧班列跨越亚欧大陆,经过多个气候带,在长达数十天的运输途中,天气千差万别。浙江气象部门选取沿线的气象高敏感商品,基于沿线多年的温度、风力、风速等数据,构建商品品质安全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给出气象高敏感商品适宜运输月份;研发红酒、巧克力、液态化工品等气象高敏感商品安全运输日历、气候运输风险等产品,为企业制定商贸计划提供科学建议;搭建中欧班列商贸物流大数据应用及数字化平台,实现沿线地理信息、班列信息、集装箱内微环境实况信息、沿线天气实况、全程天气预报等各类信息集约共享,中欧班列商贸客户、货运代理、收货人等相关方都可实时获取相应信息。

古之长安、今日西安传承着鲜活的“丝路印记”,如今又是中欧班列的集结中心。2020年12月,陕西省气象局加入中欧班列商贸物流气象服务联合体,承担开展了多项技术攻关任务。中欧班列货物运输在装车发运、末端派送和中转服务时对大风、降水等天气敏感,部分产品生产、包装、运输方式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陕西省气象服务中心软件研发团队自主开发中欧班列气象服务平台,可实时查询沿线主要城市天气预报。

辽宁省气象局为保障东北海陆大通道交通安全,成立了交通气象和智能应用团队,围绕区域交通气象安全保障开展科研攻关,比如针对降水诱发的公路、铁路损坏等研发气象服务产品,先后获批辽宁省气象局核心攻关课题1项、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创新基金1项,其研制的《公路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评估》《铁路水害风险预警等级》获批成为地方标准。

大连精细化海洋气象预报技术研究与应用体系日益完善——建成PLIMSS客运航线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应用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建立了逐小时航线及影响预报;深度融合气象、海洋、船舶AIS、航运等数据,基于船舶位置,开展客运船舶航行风险实时告警;实现航运企业自主查询任意船舶的航行风险等级变化。

科技赋能护“新丝路”安全防线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沿线跨越高山、沙漠、海洋和丘陵,地理气候复杂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各地气象部门多举措为“一带一路”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

9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北海等地共完成3套GNSS/MET水汽观测站点建设并投入试运行,这是推进北部湾大气水分循环综合观测试验的举措之一。

北部湾及周边区域是我国北上水汽通道的关键区,加强该区域的大气水分循环观测,对珠江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华北和东北极端降水预报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服务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强化区域气象灾害联防。

该试验聚焦北部湾气候系统多圈层观测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建设观测试验站网,引入人工智能,研发大气水分循环观测产品,改进数值模式相关物理过程,提升区域气象探测、极端降水预警、海雾预报预警等能力,为区域综合观测系统设计和观测系统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早期预警可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信息支撑。上海气象部门打造“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以下简称“工具箱”),集成了来自上海等中国城市和世界其他城市的机制工具、模型工具、系统工具和经验案例,具备“灾害风险知识”“观测与预测”“传播与沟通”“准备与应对”四大功能。

“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集成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传播和应急响应等功能。

近期,“工具箱”的国际应用取得进展。中蒙气象部门达成合作意向,将蒙古作为“工具箱”的实践应用用户之一,聚焦乌兰巴托城市内涝影响预报等需求,通过风险预警相关技术合作,不断提升“工具箱”的普适性。

9月,基于中国风云气象卫星高质量数据及相关先进技术的“丝路·天眼”生态气象和防灾减灾应用平台1.0版(以下简称“丝路·天眼”)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首发亮相,包含“丝路”“天眼”“气象防灾减灾”“国别信息”等四大功能,已可向“丝路”沿线国家提供基于风云气象卫星的云图和风场等实时天气、陆表、灾害性天气共26种监测产品。宁夏气象部门将继续开发“丝路·天眼”多语言版,推动网站SEO国际化,强化数据共享,集成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支持阿拉伯国家防灾减灾和气候治理。

深耕绿色“丝路” 合力应对气候变化

2015年,国务院授权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用绿色画笔绘就大美画卷,多地气象部门深耕“绿色丝绸之路”,合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为绿色发展赋能。

青海瓦里关大气本底站全天候、高密度观测,每天产生6万多条数据,据此绘就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成为支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重要依据。黑龙江省生态气象中心采用多源卫星遥感海冰数据,研究北极海冰及北极东北航道海冰变化,分析每年航道区海冰融通时间及每年可能影响航道通航的关键区域。

利用风云气象卫星开展蒙古高原生态环境、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等监测评估十分重要。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建立由自治区和12个盟市气象部门卫星遥感应用单位及相关行业、企业、高校等部门构成的“1+12+N”气象+高分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同时,内蒙古气象局研发基于上下文的火情识别模型、火灾蔓延模拟等算法,建立覆盖蒙古国的森林草原火灾监测平台。此外,内蒙古气象局还开展土壤湿度精细化监测,制作土壤墒情和干旱监测产品,服务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

风云气象卫星监测2023年3月沙尘天气

作为长周期、跨国界、系统性的世界工程、世纪工程,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一个十年只是序章。站在新的起点上,气象部门将继续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开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征程。(楼凌云、高菲、林毅、马东雷、唐宇坤、朱晔、丁昕彤、韩嘉乐、韩志鹏、雒璇、韩颖娟、金泉才、李倩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刘倩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