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条路穿越千年时光,驼铃声声、联通古今;有一条路跨越万里山海,丝路画卷、贯穿东西;有一条路包容多样文明,源自中国、属于世界。
以路为轴,以地为纸,合作为笔,一幅幅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友好合作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这其中,有一幅属于气象,有一抹色彩来自身处于太空、默默守护的“家族”——风云气象卫星(以下简称“风云卫星”)。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风云卫星服务国际社会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气象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持续推动风云卫星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充分发挥综合应用效益,积极参与气象卫星事务国际治理,风云卫星国际服务效益和影响力日益凸显。
以强化服务显智慧
“一带一路”沿线穿越从寒带到热带、从湿润到干旱多种气候区域,自然灾害多,许多地区气象观测资料稀缺匮乏。
近年来,我国成功发射风云三号E星、F星、G星和风云四号B星,成为全球唯一业务化运行晨昏、上午、下午、低轨倾斜轨道气象卫星组网观测的国家。风云卫星精密监测各类天气气候事件,成为全球对地观测网主力军,服务保障共建“一带一路”成效显著。
风云三号F星成功发射
在“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城市天气预报服务专网上,沿线国家晴雨表一览无余。
今年8月,也门西部沿海地区普降暴雨引发洪灾,我国气象部门提供长达1个多月的卫星遥感数据、产品、报告和天气预报服务,也门气象部门多次向中方表示感谢。
面对海外数据接收、处理、应用的全链条需求,我国气象部门进一步加大面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气象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力度:建成并正式发布“风云地球”国际版,形成全球版、区域版、国家版、专业版、专项服务版等谱系,涵盖100多个产品;为马来西亚、马尔代夫、巴基斯坦等13个国家气象部门升级中国气象局卫星数据广播系统(CMACast)海外接收站;在泰国、吉尔吉斯斯坦等8个国家开展风云卫星直收站建设,并配套提供卫星数据处理及应用软件;启动风云四号B星以所罗门群岛为中心的快扫观测模式,开通第十七届太平洋运动会气象服务门户网站,为海外重大活动举办提供有力气象服务保障支撑……
以全球治理展担当
在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风云地球”东盟版“惊艳”亮相,面向东盟国家提供12种遥感监测服务产品,助力构建覆盖广泛、响应迅速的气象早期预警业务平台和信息发布体系。
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气象部门一直在路上。
中国政府积极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全民早期预警倡议,为此,中国气象局始终坚持推进风云卫星的广泛深度应用。通过国际气象卫星协调组织、亚洲大洋洲气象卫星用户大会等机制,推进风云卫星服务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落地应用并纳入全球卫星规划,彰显中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担当,也让风云卫星“名片”愈擦愈亮。
9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
截至目前,风云卫星服务国家和地区扩展至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风云卫星国际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注册用户达36个国家和地区;自2018年9月首次启动应急保障机制起,已响应国际应急服务请求百余次,风云卫星年国际服务数据量达84TB。
同时,气象部门不断强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气象人才交流培训。近年来,来自全球92个国家的1400多名学员接受风云卫星相关技术培训。根据2023年对44个国家的调研结果,风云卫星国际服务用户总体满意度达80%。
面向未来,中国气象局将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和深度参与国际多边合作,风云卫星将继续以开放合作的姿态,携手国际社会,为全球气象科技创新和社会福祉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林禹彤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