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为“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Closing the Early Warning Gap Together)。本文聚焦全球气象早期预警技术和经验,讲述气象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如何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桥梁,同时梳理国际社会在气象早期预警领域的创新实践,看各国如何携手织密全球气象防灾减灾网,书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全球气候治理新篇章。
早期预警中国技术经验惠及“一带一路”——
推广共享 大国担当
气象早期预警系统与服务在多国落地
中国气象局援建“助力老挝气象预警现代化建设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项目:在该项目中,中方为老挝定制了一揽子多语种预警信息发布服务解决方案——助力开展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整体规划;帮助搭建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老挝国省预警信息多渠道一键式发布;助力老挝形成标准化预警信息数据库,实现与全球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亚洲枢纽(GMAS-A)对接共享;拓展老挝本地预警发布渠道,提升预警信息覆盖率;提供标准转化、人员培训、人才培养等。
中巴共建云端早期预警系统:结合巴基斯坦气象灾害特点和预警需求,中国气象局与巴基斯坦气象局联合打造巴基斯坦定制化云端早期预警系统,重点针对冰湖溃决洪水、季风爆发、暴雨等灾害预警功能开发“工具箱”。该系统融合气象卫星数据产品、数值预报模式产品、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灾害性天气“一站式”快速处理响应和预警。2024年11月30日,一批中国援赠的智能气象观测设备抵达巴基斯坦,与综合云端早期预警系统相配合,有力提升巴基斯坦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上海“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在蒙古国实践应用:上海气象部门牵头打造“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该“工具箱”集成了支撑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传播和应急响应“四大支柱”的制度工具、算法模型工具、业务系统工具和经验案例等,为有需求的国家提供即装即用服务,还将根据城市防灾减灾共性问题提供基于天气或场景的全链条解决方案。中蒙气象部门达成合作意向,将蒙古国作为“工具箱”的实践应用用户之一,聚焦蒙古国航空气象服务、乌兰巴托城市内涝影响预报等需求,通过风险预警相关技术合作交流,建立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不断提升“工具箱”的普适性。
广西气象数据海外云节点为东盟国家提供早期预警业务数据服务: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建成我国首个气象数据海外云节点并实现业务化运行,打通面向东盟的气象数据服务“高速通道”,为早期预警业务数据服务和气象产业发展提供“广西方案”。2024年9月,气象早期预警业务平台东盟数据服务启动运行,气象产品的输出应用,有力支撑了东盟国家开展智能化、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服务。
气象数据海外云节点业务布局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供图
我国气象部门还与埃塞俄比亚气象局、所罗门群岛联合开发云端早期预警系统,搭建面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早期预警业务平台,牵头承担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项目,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同提升早期预警能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南南合作走向深入。
风云气象卫星服务全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风云气象卫星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取得良好成效。从方案设计到产品服务,风云气象卫星体系已成为支持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的重要力量。
在区域气象卫星合作方面,由中国发起的“亚洲大洋洲气象卫星用户大会”机制弥补了亚太地区区域气象卫星合作平台的空白;中国气象局和世界气象组织签署关于推进区域气象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意向书,与全球24个国家的气象部门及3个国际机构签署双边气象科技合作协议。
“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在国家气象中心了解气象预报工作。 图/庄白羽
在服务国际方面,中国气象局建立的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FY_ESM)保障用户国家一旦遭受台风、暴雨、强对流、森林草原火灾、沙尘暴等灾害,可第一时间获得风云气象卫星高频次云图及相关定量产品;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大会汇集专家学者,探讨气象防灾减灾与早期预警经验,共享气象卫星发展成果。
2023年9月,风暴“丹尼尔”袭击利比亚东部引发严重洪水灾害,巴西也遭遇强风和强降水影响,依托国际减灾宪章机制(Charter机制),中国气象局及时提供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及产品,有效助力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展灾害防范与应对工作。
作为服务全球的“中国星”,风云气象卫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百余种数据产品和服务,并作为国际减灾宪章机制值班卫星,共发布遥感监测服务报告材料320余期,为全球防灾减灾、气候变化早期预警提供有力支撑。
台风“山陀儿”引起菲律宾部分地区强风雨,风云三号 G 星提供降水三维结构信息。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供图
气象早期预警中国方案推广至全球
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国将气象早期预警中国方案推广到全世界,展现大国责任担当——
2024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将“建设气象早期预警业务平台”列为中非合作的重要内容。
2024年11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上,中国发布《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2025—2027)》,明确将助力提升发展中国家早期预警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等。
此前,中国气象局、生态环境部与世界气象组织签署《关于支持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的三方合作协议》,开展相关务实合作,并于2023年10月被纳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
人才培训和技术分享助力提升发展中国家业务能力
中国实施大规模人才培养计划,通过2000人次培训、100个奖学金名额和50名访问学者项目,帮助发展中国家构建本土气象服务队伍,并分享防灾减灾法规、应急预案和协同操作指南,支持受援国结合本国国情完善气象服务体系等。这些务实举措助力发展中国家完善灾害风险知识管理,提升早期预警业务能力,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2023年,中国气象局与教育部在“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框架下合作设立“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项目。
2024年4月,来自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塞舌尔等三个非洲国家气象部门和科研机构的气象访问学者开启为期一年的在华研修。研修期间,访问学者围绕气象观测、气象服务、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学习研究,共同参与风云气象卫星科技创新以及基于“云+端”的国际早期气象预警业务支撑平台研发。
2024年,我国气象部门举办气象人工智能、早期预警、卫星遥感应用等领域培训班25期,共有60个国家的599名学员来华或线上参训。
全球早期预警系统现状分析——
进展显著 挑战并存
根据《2024年全球多灾种预警系统(MHEWS)现状》,截至2024年3月底,108个国家拥有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占全球国家总数的55%,这一数字相比2015年(52个国家)增长了一倍多。从区域来看,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覆盖率最高,达67%;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及中亚地区覆盖率均在60%左右;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覆盖率较低,仅为40%。20个最不发达国家(占所有最不发达国家的44%)、14个小岛屿发展中国家(38%)和20个内陆发展中国家(63%)拥有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
截至2024年3月底,全球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的改善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非洲地区增长最显著,但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改善幅度达59%;内陆发展中国家增幅达89%;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已超过全球平均改善率。
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由“四大支柱”组成,分别为“灾害风险知识”“准备与响应”“多灾种监测和预报”以及“预警传播与通信”。
面临挑战:① 技术鸿沟:30%的最不发达国家气象部门缺乏互联网稳定连接;② 资金依赖:60%国家的早期预警系统依赖国际项目资助;③ 最后一公里问题:农村地区预警信息覆盖率比城市低31%。
亮点进展:① 人工智能应用增加,如希腊用AI分析热浪死亡率,优化预警阈值;② 区域合作加强,如东南亚国家通过非洲及亚洲区域综合多灾种预警系统共享地震—海啸联合预警数据;③ 预融资机制推广,2023年全球预行动资金池规模增长40%,覆盖30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气象 国际点赞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
“在全民早期预警倡议方面,中国已经具备非常专业的能力,贡献意义非凡。不仅如此,中国在自身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分享经验促进共同发展。”
欧洲气象卫星开发组织主任菲利普·埃文斯:
“风云气象卫星在气象预警、气候变化监测、提供气候服务以帮助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风云气象卫星数据极为有用。”
老挝气象水文局副局长维恩赛·马尼翁:
“这(老挝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将帮助老挝社会、经济部门更好地应对洪水、干旱等灾害。”
巴基斯坦气象局专家巴扎尔·奇玛:
“通过云端早期预警系统,我们能够使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更多的模型来开展天气预报工作。”
坦桑尼亚气象局访问学者查尔斯·约翰·马拉凯拉: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早期预警方面有充足的经验。”
典型案例
气候风险与预警系统(CREWS)倡议
CREWS倡议旨在通过技术援助和资金支持,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建立或改善风险预警系统。
该倡议支持国家制定多灾种早期预警计划,通过加强区域机构的合作,确保各国能够共享气象数据和预警信息。加勒比灾害应急管理署(CDEMA)在区域预警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帮助各国协调预警信息的发布和响应,提升飓风预警能力。该倡议还资助了地区观测基础设施,例如在中非地区部署自动气象站、建设洪水预警系统,同时为各国气象和水文服务机构(NMHS)提供技术培训。
成效:截至2023年,19个国家的1.25亿人受益,其中太平洋岛国通过改进预警系统将热带气旋死亡率降低30%,加勒比地区在2024年飓风季中提前疏散率提高40%。
非洲多灾种预警与早期行动系统(AMHEWAS)
非洲大陆面临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包括干旱、洪水和飓风等。AMHEWAS旨在通过区域合作和技术支持,提升非洲国家的早期预警能力。
AMHEWAS通过建立区域气象中心,整合各国气象数据,提供统一预警信息;通过建立风险知识共享平台,帮助各国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灾害风险;并提供详细的灾害风险评估工具,帮助各国制定针对性防灾减灾计划。
该系统特别注重社区参与,通过培训社区志愿者,确保预警信息能够传达到最基层社区。在肯尼亚和乌干达,社区志愿者通过广播和手机短信向居民发布预警信息。
成效:AMHEWAS的实施显著提升非洲国家早期预警能力。在2023年东非洪水中,肯尼亚和乌干达提前发布预警信息,显著减少人员伤亡;马里试点项目使更多农牧民接收季节性降水预报;2023年东非干旱期间,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通过该系统提前6个月启动应急计划,降低粮食危机影响。
山洪指导系统(FFGS)
山洪突发性强且难以预测,传统洪水预警系统覆盖不足。FFGS利用气象卫星和天气雷达数据实时监测降水,在73个国家部署区域预警中心, 并开发互动式预警平台,如孟加拉国将FFGS与社区应急小组联动,通过短信和广播发布预警信息,培训地方预报员使用影响预测模型。
成效:2023年FFGS在秘鲁安第斯山区成功预警3次山洪;菲律宾试点地区山洪预警时间从提前1小时至提前6小时。
移动技术赋能预警(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创新基金项目)
该项目在通信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提升预警信息覆盖率。柬埔寨通过“1294”短信系统覆盖全国90%手机用户 ;加纳采用物联网传感器监测洪水,通过移动基站向社区发送多语言语音警报 ;尼泊尔试点“预警+现金援助”模式,灾前72小时向高风险家庭预发应急资金。
成效:柬埔寨2023年台风预警信息触达230万人;巴基斯坦开伯尔地区山体滑坡预警系统使伤亡率大幅下降。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