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列列火车在广袤的大地风驰电掣、一艘艘船舶在无际的洋面航行之时,一场“看不见”的气象科技护航行动在更为广阔的时空里悄然展开……
中欧班列陆海联运承载着贸易往来的重任,也是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物流通道,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下,不断发展壮大。
4月23日,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数据令人振奋:2025年第一季度,经满洲里铁路口岸通行的回程中欧班列达678列、70750标箱,创下历史同期新高。沉寂千百年的古丝绸之路,如今正华丽转身成为一条畅达国际经贸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历史上穿梭来往的驼队正变身为“钢铁驼队”般的一列列跨境班列、一艘艘扬帆远行的巨轮。
内蒙古:智能网格全时“盯防” 护佑跨境物流
满洲里铁路口岸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欧班列“东通道”的重要口岸之一,是中国连接国际经济贸易的黄金之路。
目前,经满洲里铁路口岸回程的中欧班列覆盖中国哈尔滨、沈阳、西安、南京、郑州、长沙、成都等60多个城市,货物包括日用百货、工业机械、金属、农副产品、木材等12大品类。
精准的气象预报预警为中欧班列运输调度、设备维护等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年4月28日,满洲里市出现大风天气,气象台及时发布大风预警。“接到预警后,我们立即停止高空吊装作业,及时调整工作业务量,确保人员与货物安全。大风天气结束后,立即恢复吊装工作,保证中欧班列顺利通行。”满洲里火车站货运车间龙门吊司机长杨亮表示。
近年来,满洲里市气象局与呼伦贝尔铁路公安处携手合作,依托气象灾害普查成果升级“智能化综合气象预报系统”,运用多模式预报对比技术和智能网格精细化预报为铁路公安每日提供精细化天气预报。
“目前,针对大风、暴雪等可能影响中欧班列安全运行的极端天气,气象局加密监测并及时进行预警‘叫应’,实现天气风险‘早发现、早处置’。”满洲里市气象台台长王路说。
经二连浩特铁路口岸运行的首列“芜湖—莫斯科”中欧班列,近日通过二连浩特口岸驶出国门。“二连浩特市气象局在铁路沿线2公里范围内布设6个自动气象站,结合卫星遥感与AI分析技术,为铁路专班提供逐6小时滚动预报,并与铁路调度中心一起建立灾害联防机制,形成气象风险全链条防控体系。”二连浩特市气象台副台长杨海涛介绍。
江苏:科技攻关显身手 气象随行陆海联运
海运是中欧班列陆海联运的重要一环。在东部沿海,江苏省连云港市气象局聚焦海雾这一影响陆海联运的关键气象因素,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应用AI决策树算法,成功构建适用于本地的海雾预报模型,最早可提前1天左右对连云港及周边海域海雾作出预报,弥补数值模式的不足。同时,研发中哈物流合作基地气象服务支撑平台,该平台集海上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班列沿线天气预报、海上航线风险预报等多模块功能于一体,叠加洋面浒苔遥感识别产品、决策树海雾预报产品和港口地形风预报产品等多个自主研发的气象产品。
4月19日凌晨,连云港、盐城海域出现海雾,连云港市海洋气象台利用海雾预报模型,在前一天上午便向海事、引航部门和港口企业发布海雾提醒。
货轮停靠连云港港口 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2025年第一季度,连云港中欧班列累计开行250列,发送货物10250标箱,同比增长7.4%,这背后,离不开气象服务的加持。“连云港市气象部门向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自动推送逐小时班列沿线城市气象预报信息,并通过班列集装箱微环境观测开展‘随行式服务’。”连云港市海洋气象台副台长史达伟介绍,“市海洋气象台技术人员在集装箱内放置微型温湿度检测仪,气象数据自动传输至手机小程序上,供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管理人员、物流企业、货主实时查看。”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生产操作部经理陈军说:“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信息及时、准确,我们会根据气象信息及时调整货品运输种类,让班列运行更高效安全。”
河南:共绘数据经纬 部门联动筑屏障
中原大地,河南中欧班列发展成绩斐然。自2013年7月首列中欧班列从郑州开行以来,已累计开行突破1.2万列。然而,河南境内铁路线路地形复杂,沿线地貌、地质和天气气候多样,降雨、降雪、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及次生衍生灾害威胁着铁路运行安全。
为保障“钢铁驼队”平安驰骋,河南气象部门积极融入国省联动物流气象服务,着力加强技术和产品研发。
河南省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肖瑶表示,省局已建立了融合气象、交通、公安、自然资源等多部门14大类600多种基础数据集,构建适用于综合交通运输场景的气象服务保障体系,打造集数据资料采集、产品制作分发、服务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铁路气象服务业务平台;研发了精细到铁路线路沿线的多要素预报,并搭建“一带一路”气象服务模块,开展中欧班列沿途主要城市天气预报服务,提升河南中欧班列商贸物流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从北疆口岸到东部沿海,从草原边城到中原腹地,气象部门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与完善的服务体系,为中欧班列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数据来源:中欧班列网
在共建“一带一路”征程中,气象将持续创新突破,为中欧班列“钢铁驼队”的畅通无阻注入更强动力,让“中国智造”在风云变幻中稳步前行。(柳向咏 王祯晗 艾文文 周爱春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唐淼 宋育龙 程娅蓓 陈争 责任编辑:蒋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