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

现就郑光照等9名代表《关于建设秦岭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碳中和”试点示范市的建议》(第8956号)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温室气体监测及碳中和评估是生态气象服务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局在《生态气象服务保障规划(2021-2025年)》中,明确提出要实现气候系统关键区和重点城市(群)碳中和评估全覆盖的目标,大力开展气候条件对区域碳收支影响评估和未来气候变化对区域碳收支预估研究,提升区域和城市碳汇潜力监测和评估能力,为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是“国之大者”。气象部门高度重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气象服务保障工作,近年来,大力推进秦岭生态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并将秦岭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气象观测、生态监测评价评估、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纳入《生态气象服务保障规划(2021-2025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发展规划(2021-2035年)》。目前,初步建成秦岭生态气象综合监测网络。秦岭地区布设了8个高山站、31个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及多个微波辐射站、太阳辐射站、负氧离子站和臭氧观测站,形成了“一横三纵”4条相互交叉的地面断面观测网。实施了秦岭生态监测服务系统商洛示范项目,搭建秦岭生态监测服务可视化业务平台,完成风云三号、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直收站建设,建成了气象卫星数据备份中心,建立了多源卫星遥感监测长序列历史数据库,并依托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设秦岭生态气象基础数据环境,初步形成秦岭植被固碳能力、水源涵养能力、水土保持能力等空间数据集。持续开展秦岭生态气象评估技术研究。建成了生态环境气象监测评估、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生态安全气象影响评价等业务系统,初步构建了省市县三级生态气象业务体系。成立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气象重点实验室,建设秦岭大气科学野外实验基地,持续开展秦岭水源涵养功能、植被覆盖度及固碳能力研究,开发秦巴水源涵养能力监测评估系统,研发优化大气环境、水源涵养、生态环境气象综合评估模型,建立秦岭生态质量综合指数。利用卫星宏观动态监测评估秦岭水源涵养、植被固碳、大气调节等生态功能,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调配提供有力的生态气象科技支撑。

下一步,我局将认真研究代表建议,将全国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建设纳入到“十四五”规划中,提升温室气体监测评估基础能力,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监测评估工作。配合有关部门推进秦岭生态监测服务系统商洛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温室气体观测站和秦岭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推进商洛卫星遥感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深化卫星遥感应用,为秦岭生态系统碳汇精确计量及生态财富评估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气象局

2021624

(联系电话:6840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