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文忠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对能力的建议》(第3435号)收悉。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应急管理部,答复如下:

面对极端天气的挑战,中国气象局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应急管理部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合作,不断强化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科技支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对能力不断提高。

一、强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对能力

一是极端天气事件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断提升。气象部门建立了较高时空分辨率、多手段并用的天气灾害监测网,面向天气、气候及气候变化和重点领域应用服务,累计建成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120个探空站、236部天气雷达、6颗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立体综合观测系统;建成涉及农业、生态、交通、海洋等行业的专业气象观测网。气象实况和预报实现了从站点、落区到格点、数字跨越,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空间分辨率中国区域陆地达到5公里,海洋达到10公里,全球达到10公里;时间分辨率0-24小时1小时间隔、逐小时更新,1-103小时间隔、逐12小时更新。应急管理部成立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中心,初步形成多灾种、灾害链监测预警业务体系,充分结合致灾因子、承灾体和历史灾情数据,开展暴雨洪涝、台风灾害等极端天气监测预警模型研发。

二是面向基层和社会公众的预警信息发布能力不断增强。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成并运行,实现外交、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26个部门预警信息的集中发布,面向各级政府领导、应急联动部门、应急责任人和社会媒体,实现预警信息分级、分类、分区域、分受众的精准发布。不断拓展预警信息发布渠道,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显示屏、大喇叭等多种渠道和国省市县四级预警新媒体矩阵,有效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2021年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6.9%

三是初步建成快速有效的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了由31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制度,多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便捷高效。31个省级气象部门与政府各部门建立了有效的气象灾害信息共享机制,2.8万个乡(镇)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政府综合防灾减灾体系,15.47万个村(屯)制定气象灾害应急行动计划,建立60.6万名的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10个省(区、市)推动地方政府或防汛抗旱指挥部印发了完善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相关文件,18个省(区、市)修订和建立了新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急管理部会同自然资源、水利、农业、气象等部门针对重点时段开展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会商研判,遇极端天气随时开展会商研判和指挥调度;大部分省份已先后建立灾害综合风险会商研判机制,定期编制发布风险报告。

四是形成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与“三停”的联动对接。气象部门推动气象灾害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和不断完善,20224月底前,全国31个省(区、市)气象局均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叫应”制度并备案。应急管理部编制强对流天气应对预案,印发各地应急管理部门,推动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本地强对流天气防范应对工作;将防汛预案中预警发布和应急响应联动有关内容的修订纳入全国防汛工作检查督查重点内容,加强防汛和救灾物资储备,增强抗灾减灾能力。应急管理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关于强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工作的意见》,推动各级应急预案修订中将重大过程预报预警作为启动应急响应条件之一,及时采取停工、停业、停课等避灾避险措施。

五是加大极端天气灾害处置高科技设备研发投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十四五”国家应急通信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包括气象等各领域应急通信能力提升作出系统部署;同时利用应急通信相关专项,持续支持云南、重庆等地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提升重点项目建设。应急管理部牵头组织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最大程度协调各部门信息资源,利用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手段和遥感技术,研发国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对提供科技支撑。中国气象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持续开展预警短信靶向精准发布试点,不断推动预警短信发布精准度和时效性。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联合应急管理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认真研究吸纳您提出的建议,扎实做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工作,切实增强气象灾害防范应对能力。

一是加强部门协同联动,推动信息共享。通过公共安全信息化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推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及地理信息、水文数据、风险普查数据、行业数据的多部门共享共用,形成部门合力,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报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二是进一步完善灾害防御法制机制体制。尽快推动修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推动各部门建立分灾种的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细化高影响行业预警分类分级措施,明确各领域、各行业防御气象灾害的责任。特别是推动住建、交通运输、教育等气象灾害敏感行业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的标准规范,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停工、停业、停课制度。

三是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实施。推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印发实施并抓好贯彻落实,鼓励各地区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地方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气候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对能力。

四是不断完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为应急处置赢得更多时间。加快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进一步健全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工作机制,推动各地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建立预警信息接收渠道和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处置和灾害防御时效。

五是加强宣传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灾害防御能力。针对极端天气的防御开展宣传科普,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个人紧急避险知识,提高广大公众对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关注度,提高公众的灾害防御能力和气象灾害防范意识。

感谢您对气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中国气象局

2022628

(联系单位电话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010-58994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