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协调推进我国暴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提案》收悉,经商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现答复如下:

一、通过多方发力,积极推进暴雨基础数据建设

近年来,各级气象、水利和住建部门高度重视暴雨资料收集和利用工作。当前,气象部门在全国设有2400多个国家级和6万多个区域气象观测站,对包括降水在内的多种气象要素开展定时观测,通过汇交形成实时更新的长时间观测序列,为暴雨监测、预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水利部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基本建成山洪灾害自动监测系统,全国山洪灾害自动监测站点达13.2万个,其中新建7.7万个,共享气象水文部门站点5.5万个,基本满足局部地区短时强降雨的实时监测需求。住建部和中国气象局于2014年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暴雨强度公式修订有关工作的通知》(建城〔2014〕66号),指导各地开展暴雨强度公式制(修)订等工作,并要求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气象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加强暴雨强度公式编制与成果共享,两部门在汛期及时跟踪指导地方做好强降雨防范应对和应急准备工作。

二、跨部门协作联动,大力推动共建共享机制建设

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暴雨内涝防治的跨部门协作联动,2021年印发《关于推动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建设的通知》《进一步做好大城市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建立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加强与城市排水和内涝防范应急部门的沟通协作,开展城市内涝气象风险预警工作建立城市规划设计和排水管网建设等重大工程气候风险评估机制气象部门积极与城市运行管理、应急、城管、防汛、住房建设、能源等部门建立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共同加强极端天气预警和防范应对。

水利部积极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推动落实规范性和配套技术导则修订工作。加快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三道防线建成了连接国家级、7个流域机构、30个省级(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05个地市级和2076个县级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或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雨水情自动监测、实时监视、预警信息生成和发布、责任人和预案管理、统计查询等功能。

住房城乡建设部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111号)要求,会同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印发《十四五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建城〔202236号),要求各地健全流域联防联控机制,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跨省、跨市、城市内的信息共享、协同合作。会同发展改革委、中国气象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市内涝防治信息发布等有关工作的通知》(建办城〔202230号),指导各地及时准确发布预警预报等信息,规范排水防涝相关标准表述。

三、完善暴雨资料信息化共享建设与应用的配套政策

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气象数据开放共享与安全管理工作。2001年印发了《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2022年进一步印发《气象数据共享服务与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和《气象数据开放共享实施细则(试行)》,持续规范气象数据开放共享工作,推进气象数据安全、合规、有序开放共享,提升气象数据资源价值和应用效益。2023年2月20日,正式对外公布了《中国气象局基本气象数据开放共享目录(第一批,2023年2月)》,向全社会免费提供地面、高空、海洋、气象卫星、数值天气预报等12类52种基本气象数据,并根据数据类型实现动态更新。其中,共6类14种数据包含降水相关信息,如地面基本观测、台风路径预报、强对流天气预报、短时强降水和落区预测等,空间覆盖全国和暴雨天气过程影响区域。

水利部积极推进水文监测信息共享。一是持续完善水文监测资料共享有关制度建设。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颁布,明确水文资料公开及使用有关要求。2020年,水利部发布《水文监测资料汇交管理办法》,加强和规范水文监测资料汇交工作,促进资料利用。二是通过门户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发布水文信息。在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发布实时水雨情监测信息,定期发布中国水文年报、中国河流泥沙公报、地下水动态月报等水文信息。三是深化部门间数据共享应用。多年来,水利、气象两部门不断强化数据共享合作,共享信息涵盖水文气象监测、预报数据等,有力支撑气象和水文情报预报预警等工作。2015年以来水利部联合中国气象局根据24小时预报降雨数据,基于山洪灾害分析确定的预警指标,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山洪灾害风险预报预警服务,共发布全国山洪灾害气象预警998期(央视播出258期)。

当前,中国气象局正积极建立健全城市气象灾害预警应急联动机制。推动地方人大政府出台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法规规章和文件,建立健全以预警信号为先导,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和社会响应机制。联合相关部门出台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阈值指标和防御指南。积极加强与住房建设、防汛、应急管理等部门统筹协调,规范城市排水防涝相关标准,指导各地将雨水管渠设计标准统一转换为“×毫米/小时、将内涝防治标准转换为“×毫米/24小时,并明确本城市可应对的最大小时降雨量(毫米/小时)、最大24小时降雨量(毫米/24小时)。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中国气象局将继续完善相关工作机制,与水利、住建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合作,加强信息共享,推进我国暴雨资料信息化建设,健全灾害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一是继续提升暴雨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持续加强科技攻关,逐步解决不同地区主要暴雨类型精准预报预警关键技术难题,提升暴雨、极端暴雨精准预报预警能力。二是在试点省份开展本地多时空尺度降雨气候特征分析,以点带面推进暴雨预警信号调整工作,为全国预警信号业务优化调整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示范经验。三是继续联合有关部门,推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认定,提高基层社区防范气象灾害能力。

水利部将组织编制新一轮山洪灾害防治实施方案,在多源短临预报降水数据应用方面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共同推进我国暴雨资料信息化建设,支撑建立多阶段递进式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升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和综合治理水平。继续加强与气象部门信息资料互通共享,适时组织修订《水文资料整编规范》,积极指导各城市加强降雨数据共享等工作,为保障城市安全度汛提供支撑。

                       中国气象局

                                  2023年7月15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010-5899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