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组合拳” 绷紧“安全弦”
——江苏气象部门全力做好梅汛期预报预警服务
7月23日,江苏淮河以南地区正式出梅。回顾整个梅汛期,江苏先后出现9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淮河以南地区平均降水量489.1毫米,较常年偏多9.1成。
面对一轮又一轮强降水过程,江苏气象部门强化主动、互动、联动,提前组织部署,将主题教育成果融入业务工作,开展了一系列递进式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牢牢筑起梅汛期安全防线。
预警先行 发挥气象先导作用
7月19日16时10分,江苏省气象局启动暴雨四级应急响应。根据分析,受低空切变线影响,全省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将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全省气象部门闻“汛”而动,加强值班值守和天气会商工作,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省气象台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面对接连出现的降水过程,加强会商研判,创新应用基于人工智能与高分辨率模式的强对流短时预报技术,进一步提高短时预报能力和水平。加强决策服务,陆续发布暴雨警报、暴雨黄色预警等,制作3期《天气快报》材料。第一时间启动叫应工作,通过电话有效指导相关地区市县局做好应对防范。
收到信息后,南京市气象台于15时31分将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升级为橙色,江宁、六合、浦口、溧水区相继发布暴雨黄色、橙色预警信号。面对暴雨和复杂的城市防汛形势,扬州市气象局提前一天通过《重要天气报告》向市领导和市防汛办汇报强降水过程,启动内部应急响应,全力做好预报预警服务。
7月17日,江苏省扬州市气象台开展暴雨加密会商,做好预报服务。 徐莎莎 摄影
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利用与省通信管理局协同打造的预警短信专用技术通道,及时启动暴雨预警短信全网发布工作。7月20日10时5分,无锡市锡山区精准发布强降水短信,仅20分钟就完成发布,覆盖省内短信用户107万人次,省外短信用户35万人次,广泛提醒公众要注意避开低洼积水路段。
部门联动 有效应对强降水
精准及时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为各地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7月19日15时45分,南京市防办启动全市防汛四级应急响应(蓝色)。及时开启排水设施加大排水力度,主城区排涝泵站累计开机240台(套),排水量206万立方米。
无锡市于7月20日9时10分启动全市防汛三级应急响应,截至当日12时,无锡市市政和园林局照明和排水管理中心共出动养护人员227人、巡视车辆40辆、泵车11辆、水泵21台,在市区11处易积水点位做好保障值守工作。根据市气象台预报,市政部门持续加强相关工作,守护城市正常运行。
江苏省水文部门加强与气象等部门会商研判,成立预报专班,24小时关注雨情水情变化,第一时间分析、第一时间编报;加强水文设施设备检查维护,及时做好应急响应期间的水文监测工作。
全方位服务 为百姓生活保驾护航
江苏在田秋熟作物正值生长关键期,连续的强降水对作物产生一定影响。据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7月18日调度,全省水稻生育进程略迟,群体苗数整体较为正常。
为尽量减少强降水对作物带来的影响,省气候中心农业气象服务团队加强与农业农村部门的沟通交流,及时报送最新天气预测情况,给出指导性建议,提醒各地注意及时排水降渍;依苗情、天气条件科学使用肥料,促弱控旺促平衡;同时做好病虫草害监测防治和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防范工作。
全省气象部门加强降水科普宣传。省气象服务中心制作“江苏大暴雨天气复盘”等图解产品、“首席说天气”科普视频等,及时向广大市民进行滚动式服务。面对强降水天气过程,扬州市气象局专家第一时间接受采访向市民进行科普讲解。无锡市气象局通过新媒体渠道向公众发布降水信息,提醒上下班高峰有强降水,注意出行安全。
省气象部门还进一步深化省级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项目工作成果应用,提前预警、跟踪预报,加强与公安、交管等部门的沟通,及时发布降水预警预报、降水临近预报等多期材料。
(作者:陈晓颖 孙啸 朱贤忠 徐莎莎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