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监测预警补短板工程基本建成——
固根基 织密网 筑防线
气象监测预警补短板工程(以下简称“补短板工程”)是实施“十四五”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规划的良好开端,也是“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更是气象部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
2021年,补短板工程正式启动。三年多来,气象部门致力于把短板补齐,把弱项补强,让优势更优:目前,在提高自动气象观测站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同时,新建自动气象观测站满足了不同区域的防汛减灾需求;垂直观测系统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提升了对中小尺度天气过程的捕获能力;新建的X波段天气雷达实现了“大雷达”警戒、“小雷达”精细化观测,助力筑牢安全防线……
谋与动:绘制一张砥砺奋进的监测蓝图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强发、广发、并发。如何进一步精进监测能力?
在大局下谋划、在全局中定位。2021年7月,中国气象局印发补短板工程建设方案,进一步提高气象要素的垂直监测水平,提升天气雷达观测覆盖率,补齐能力短板。同年8月,中国气象局召开重点工程项目推进会,正式启动补短板工程建设。
方略既定,实践铺展。中国气象局海洋等重点工程项目联合管理办公室组建补短板工程部,承担项目统筹管理工作。
从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补短板工程加快推进——
首次在全国大范围建设具备北斗通信传输能力的六要素智能自动气象观测站,满足青藏高原东部边坡地带、地形复杂的偏远乡村、七大流域的重点防汛河段等重点地区防汛减灾需求。
新建地基垂直遥感观测系统业务体系,提高了对气温、湿度、风、水凝物和气溶胶等气象要素的垂直监测能力。重点灾害性天气监测区域探测高度达10千米,垂直空间分辨率达百米级,观测要素时间分辨率达分钟级,提升了中小尺度天气过程的捕获能力。
新建X波段天气雷达首次全国业务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雷达观测盲区,为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和西部地区短临降水预报提供有效支撑。全国天气雷达覆盖率总体提升8%,实现“大雷达”警戒、“小雷达”精细化观测格局。
在我国东北和西北等降雪较多的地区增设固态降水观测设备,补足东北、西北地区固态降水观测短板。
这期间,气象部门干部职工克服重重困难,将监测网织得更密。在建设黑龙江绥芬河、北安X波段天气雷达期间,室外温度已降至-15℃左右,为了拧螺丝,施工人员在寒风中不得不摘掉手套;西藏自治区X波段天气雷达的建设地点在海拔5000米以上,从选址、基础设施建设到设备吊装,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克服高原反应,还要忍受刺骨寒风……
稳与进:交出一份高质效的安全答卷
8月8日傍晚至夜间,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出现雷雨大风、短时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县城最大小时雨强达53.6毫米。县气象局利用补短板工程的吴起X波段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区域站实况监测,提前预判,县委、县政府及时组织疏散撤离群众两万余人,未出现人员伤亡。
5月2日,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锦和镇最大日降水量达328.1毫米。新建X波段天气雷达加强了短时临近预报的强回波监测,预报员清晰识别到天气系统中的小尺度强单体回波,发布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提前量达95分钟。
湖南补短板工程建设的200余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均已投入业务运行。4月4日至7日,郴州市汝城县出现暴雨,九龙江森林公园降水量达218.5毫米,上游水位显著上涨,县域出现内涝、塌方、山体滑坡等灾害。县气象局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站对天气实况进行监测,并提前发布预警信息,群众及时转移,未出现人员伤亡。
在贵州,“村BA”“村超”比赛以户外为主,气象部门利用补短板工程建设的自动气象站、X波段天气雷达开展高温、短时强降水、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赛事提供保障服务。2023年3月,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期间,根据X波段天气雷达监测数据,现场气象保障服务组果断向赛事组委会建议将冠亚军决赛及颁奖典礼延后一天,确保活动在天气由雨转阴后顺利进行。
2022年8月3日夜间至4日凌晨,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出现罕见的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气象数据质控平台监测到补短板工程之一的挠贝村自动气象站的实时降水量突增,气象部门即刻发布预警信号。强降水引发山洪,桥梁和道路损毁,但未有人员伤亡。这个刚投入使用两个月的自动气象站,被称为转移400余人的“英雄气象站”。
这些,都是自补短板工程建设以来取得的实效,也正是补短板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安全度汛的场景背后,是广大气象工作者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实干与担当。(白水成、任倩、徐文隆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闫辰宇 刘倩 李杨 梁丽 孙晓晴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