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气象局、辽宁省气象局、上海市气象局、湖北省气象局、广东省气象局、四川省气象局、甘肃省气象局、新疆区气象局,气科院

贯彻《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落实《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工作方案》(中气党发2022161号,强化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气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龙头作用,建立中国气象局专业气象科研院所新型管理体制,中国气象局制定了《中国气象局专业气象科研院所年度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国气象局

                                  2024年2月4日

中国气象局专业气象科研院所

年度工作考核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和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工作方案》(中气党发2022161号),规范对中国气象局专业气象科研院所(以下简称专业院所,包含国家级气象新型研发机构)的年度工作考核,强化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气科院)在气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龙头作用,建立气科院与专业院所所在省(区、市)气象局共同管理专业院所的新型体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与气候变化司(以下简称科技司)、人事司对专业院所年度工作考核进行统一指导气科院联合专业院所所在省(区、市)气象局组织实施。

第三条重点考核专业院所创新能力和水平、业务支撑和贡献、平台基地建设运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管理机制优化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考核工作强化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导向,注重专业院所推动落实一体化学科布局、一体化研发分工、一体化团队建设、一体化考核激励的工作成效。考核指标见附表。

第四条考核组包括考核专家组和考核工作组。考核专家组负责对专业院所年度工作进行评审主要由同行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包括相关职能司、气科院、专业院所所在省(区、市)气象局领导,以及部门内外熟悉专业院所发展情况的专家,并执行回避制度和保密要求。

考核工作组负责审核专业院所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和有关材料,组织专业院所年度工作考核会议,落实考核组提出的相关工作要求气科院联合专业院所所在省(区、市)气象局有关职能处室组成

  气科院每年根据考核工作计划组织专业院所要求报送材料统一组织开展考核,一般在当年12月至次年1月前完成。

条 专业院所根据要求,对照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提交工作总结及必要的佐证材料,通过专业院所所在省(区、市)气象局报送。

条  气科院组织召开专业院所年度工作考核会议,由考核专家组对专业院所本年度创新发展成效进行评审,形成考核结果

条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次。优秀等次原则上不超过40%。

科技司、人事司将考核结果报中国气象局审定后,向专业院所所在省(区、市)气象局反馈。

第十条 中国气象局将考核结果作为专业院所科研任务安排、科技资源配置、条件平台建设、人才团队建设、奖励激励和相关人员选拔使用、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专业院所所在省(区、市)气象局将考核结果作为对专业院所考核的参考依据。

第十考核组及相关工作人员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考核工作纪律。科技司、人事司对考核工作全流程开展监督,确保考核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考核结果得到有效应用。

第十条  本办法由科技司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附件:中国气象局专业气象科研院所年度工作考核指标

附件

中国气象局专业气象科研院所

年度工作考核指标

考核指标

指标要点

分值

发展定位

1.科研活动与《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中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的定位相符;

2.科研活动与同领域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相符合

3.学科布局科学合理。

5

创新能力和水平

1.在研2项以上(含2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含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气象联合基金等)

2.气象科学前沿领域提出新问题、开拓新领域、做出新验证、取得新展;

3.在气象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系统集成方面取得突破。

30

业务支撑和贡献

1.在国家、区域、省级气象业务服务中转化的科研成果中,1项以上(含1项)得到业务职能司发文

2.为业务发展提供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

3.科研成果在全国气象部门或所在区域引领支撑业务发展

30

人才队伍

1.培养2名以上(含2名)省部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

2.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进展

3.青年人才的培养使用取得进展

4.创新团队建设取得进展

15

基础条件

建设

1.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建设富有成效

2.科研办公场所、试验场地等硬件条件得到改善

3.科研仪器设备长期闲置浪费实行评优一票否决

4.安全生产出现重大事故实行评优一票否决。

10

运行管理

1.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科学合理;

2.有效落实国家及部门科技创新政策法规;

3.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科技评价制度;

4.积极参加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

5.有效带动区域科技创新及省所改革发展;

6.积极开展科普活动

7.创新文化与生态建设富有成效;

8.学术造假实行评优一票否决。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