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东北地区大部出现轻度或中度、局部重度气象干旱。5月24日至26日,东北地区出现一次小到中雨、局部大雨天气,具备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气象部门及时抓住有利天气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抗旱保苗,为保障粮食安全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上下联动 区域联合增雨作业
5月,东北春播关键期恰逢严峻旱情。面对严峻的干旱和森林火险威胁,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以下简称“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发挥国家级业务单位牵头引领作用,早监测、早部署,抢抓5月23日至25日降水天气过程,积极指导东北多地气象部门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保障粮食安全生产。
自5月16日起,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持续关注东北可能出现的天气过程,最终明确24日至26日,东北地区将有一次小到中雨、局部大雨天气,具备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并于23日组织增雨抗旱专题会商。国家气象中心、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及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共40余人参加会商,专题讨论人工增雨作业条件预报和作业预案。
针对本次天气过程特点,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提出人工增雨作业预案、作业方案设计要点及回避强降水中心等具体指导意见,启动1公里水平分辨率CPEFS数值预报模式,将“特定目标区云水资源耦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风云四号A星和风云四号B星反演的云参量产品等最新科技成果应用到本次服务中,为科学、精准作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指导。
根据需求,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还紧急部署人员开展滚动作业条件预报和预案修订、监测预警和方案设计指导。同时与相关省(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加强沟通,及时收集作业信息,开展作业效果分析,发布服务快报。
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与各级气象部门迅速行动,上下联动、区域联合、多部门协调,积极抓住此次降水天气过程,成功实施了空地立体人工增雨作业。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影响下,部分地区旱情得到有效缓解。(周毓荃 李悦)
内蒙古:追云逐雨 “解渴”保墒
5月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地区降水偏少,截至5月19日,全区气象干旱面积约三成,农区干旱面积2.36万平方公里。重要商品粮基地通辽部分地区连续85天无有效降水。目前,内蒙古春播完成超八成,正是玉米、水稻、大豆等大田作物出苗的关键期,一边是亟待滋润的田地,一边是严峻的天气形势,气象部门科学、精准、安全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农户排忧解难。
5月10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前往内蒙古气象局调研,要求气象部门根据天气形势,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做好森林草原防灭火、春耕春播等气象保障工作。内蒙古气象局做好周密部署,各单位严阵以待,做好人力物力准备,只待有利天气条件的“东风”到来。
“未来一周内蒙古东部地区将出现有利天气条件,抓紧部署人工增雨。”5月20日,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副主任毕力格下达指令。在兴安盟、通辽、赤峰等地,气象业务人员密切跟踪天气形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和物资迅速集结。
24日,通辽出现有利天气条件。当日8时起,人工增雨作业持续开展。
为提高作业效率,通辽市气象局与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密切协作,增雨飞机提前抵达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在长春、公主岭、双辽和通辽等地联合作业。
这场雨,等到了!
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作业共同影响下,截至25日8时,通辽大部地区出现小到中雨,人工增雨作业增加降水1659.45万吨,全市旱情有效缓解。
“今年,通辽承担11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还有17%未完成播种,现在旱地雨下透了,利于播种,人工增雨真是帮了大忙!”市农牧局种植业管理科的殷凤珍致电感谢市气象局。
准确把握天气条件,离不开气象科技的支撑。新构建的人工影响天气增雨潜力智能预报模型可实现对降水潜力区逐3小时位置预报。针对此次降水过程,内蒙古气象部门依托该模型,提前预测到23日20时至25日2时降水潜力区自北向南移动,以及各时段具体的降水潜力区范围,为人工增雨作业决策指挥提供参考依据。
作业前后,内蒙古降水微物理分析与显示系统实时采集全自治区119部天气现象仪数据,完成降水宏观、微观特征快速分析,实时监测降水系统发展演变,为后续的效果检验提供了数据支撑。(王祯晗 史金丽 赵宇 吕闯 贾辰)
辽宁:抗旱播洒“及时雨”
4月以来,辽宁省半数地市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全省大部农田表层缺墒明显,辽西、辽北和东北部地区出现2至10厘米干土层。全省2355.61万亩农田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占农田总面积43%。在干旱最严重的朝阳市,长时间的大风少雨天气导致部分乡镇播种困难,田间开裂明显,抗旱保春播刻不容缓。
5月23日,省气象局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共同发布《气象与农事信息》,要求抓住5月24日傍晚至25日白天辽宁大范围降水过程机会,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力争解除或有效缓解旱情。
24日,“沉默”良久的东北冷涡携强对流天气强势逼近。
久旱逢甘雨,辽宁省气象部门上下联动,空地两路配合全力开展人工增雨作业。24日17时,全省13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到位待命。18时,增雨飞机从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直飞阜新,地面增雨作业自西向东陆续启动,有如一场电光石火的接力赛,为干涸的黑土地“解渴”。
抓住有利时机迅速出击,旱情终得缓解。截至25日9时,全省累计增加降水4.12亿立方米。
朝阳市农业农村部门介绍,此次降水有效增加了土壤墒情,大部分地区旱情得到有效缓解,41.8%的乡镇旱情得到彻底解除。
“好雨,对我市大田出苗起到关键性作用,天帮忙,气象部门努力,人工增雨助力,缓解了我市旱情,给同志们点赞!”朝阳市委副书记、市长谢卫东点赞人工增雨工作。
辽宁省气象部门预计,未来5天,辽宁大部地区在透雨影响下,墒情将得到明显改善,利于播种和出苗,当前严重缺墒的辽西地区墒情也将明显好转。(蔡冰 王静文 罗思维 李帅彬)
吉林:为黑土地送去“润田雨”
5月24日夜间,室外喜雨叩窗,室内手机叮当作响,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微信群捷报频传。人努力、天帮忙,在高空冷涡和人工增雨作业共同影响下,全省出现4月下旬以来最明显降水过程,粮食主产区大部分乡镇出现透雨。
春播以来,在吉林公众的印象中,没下一场“像样”的雨。地种下去了,抗旱保苗成为农民的新期望。
据气象部门统计,4月20日至5月22日吉林气温高、降水偏少、多大风。全省平均降水量26.5毫米,较常年偏少54%,居历史同期少雨的第3位。全省出现11次大风天气过程,较常年多一倍左右。“夹击”之下,部分地区出现旱情。
面对旱情,吉林省副省长韩福春提出,要密切关注云水条件,备好增雨飞机和地面火箭,抢抓一切有利时机实施人工增雨,力争下一场透雨、及时雨,缓解当前旱情。
5月20日,一份《关于做好当前人工增雨作业的紧急通知》迅速传达,全省人工增雨工作有序组织、协调、管理、调度。增雨飞机以及全省各个人工增雨炮点迅速做好准备,随时准备“向天要水”。
“24日至27日我省大部将出现降水降温天气。”5月23日,好消息传来。
雨情就是命令。省气象局局长王世恩迅速部署全省气象部门人工增雨工作。24日,云层达到增雨有利条件,一场空地协同作业立刻展开。 这是一个不眠之夜,全省各地作业人员深夜蹲守,抓准时机,一枚枚火箭弹升空追逐云团。
全省各地纷纷降下“喜”雨。据统计,在自然降水和跨区域、空地协同立体人工增雨共同作用下,截至5月25日11时,松原、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西部大部分乡镇出现10毫米以上降水,有效缓解前期缺墒情况,中西部大部分地区旱情得到明显缓解或者解除。
25日,降水持续。全省气象部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人员继续全天候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坚守作业点,全力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为进一步增加土壤墒情提供保障,力争全面解除旱情。(张晓霞 敖艳梅)
5月24日4时至12时,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西北部出现中雨,其他地区小雨,增雨效果较好。图/文 刘洋
(责任编辑:张林)